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1:49: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灯影书香
佚名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有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回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那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的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的广阔,毫无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堆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还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的字义下得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正因为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劳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出自《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鹕”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努力之意。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只要他对“好”字的字义下得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鲁迅书房的一副对联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喜欢挑灯夜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主张“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点头表示同意,肯定。(意对即可)
2、(1)作者赞赏对联所表明的格外及时努力之意,也愿以此自励。
  (2)引出自己多年前拟用的一副对联,以展开下文。(意对即可)
3、(1)夜深人静,“日间浮动的心境”也会变得“分外的深沉”。
  (2)当此之际,更能感受书中宽阔、自由的天地。(意对即可)
4、(1)天下有许多坏书(读之无益)
  (2)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
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
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
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
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
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
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具体指什么?(4分)
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2.DE  
13.B
14.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15.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
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本题解析:
12.D.原文的表述是“1840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E.原文的表述是“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A.见原文第一段前半段。B.见原文第二、三段。C.见原文第三段。F.见原文倒数第二段。
13.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说明,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而文中所列举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就是为了说明这一观点。而《爱弥儿》《神曲》《常识》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
14.“西方文化的影响”1分,“民族文化失去自身特色”1分,“沦为精神殖民地”1分,“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1分。
15.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简单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它上弹。也许当吉它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它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到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塞上曲》,中年的《塞上曲》,老年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悟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小题2: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太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水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小题3:总结“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所具有的特点:4分
答:?
小题4: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典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6分
《思春》:?
《阳春》:?
《塞上曲》:?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①具有淳厚中和基础音色;
②重视音色本质,讲究个性,颗粒清楚;
③音的运用体现天地人的协调;
④音色因年龄变化不同,产生的清怀对应也不同。
小题1: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
〈阳春〉:说明中国乐典的音色具有个性化、是颗粒清楚的特点。
〈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意思中有这样几点表述中国音色与梧桐木的关系:①中国音色的基础音色跟桐木质地有关;②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③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是站在梧桐的基础上面的,以上三点均不能得出“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这一结论。
小题1:A 文章说中国人在音乐上不大讲究共鸣,吉他的共鸣效果好,所以适合伴奏,不适合独奏像《阳春》这样的曲子,而不能得出“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的结论。
B.原文意思是“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共没有谈及琵琶的构造.
D.(应为“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非“桐木木质中和”.
小题1: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4分。
小题1:每点2分,意思相同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做?客?游睿
左青青坐在山头一块大石头上,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今天放学后,左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左青青可以不砍柴。早上起床后,奶奶给她煮了碗荷包蛋,然后绽开核桃壳一样的脸笑着对左青青说,青青啊,今天你就满十岁了。奶奶站起身,一只手扶着腰,另一只手擦拭了一下眼角说,一晃啊,就十年。
十岁的左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左青青甚至怀疑自己是个孤儿。左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和妈妈就外出打工。除了不断寄回家的汇款单外,几年来左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妈妈的声音很圆润,但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说不出为什么,今天左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整整一天她的脑子里全是照片上爸爸妈妈的笑容。左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此刻,左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左青青站了起来,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左青青就听见对面的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左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左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左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左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左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喊声。她扭过来,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左青青一样,好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悠长。
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出来一个背着包、扛着摄像机的叔叔。左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左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知道你们都想自己的父母了。我可以帮你们把一些愿望带给他们。
真的吗?怎么帮我们?左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
眼镜叔叔指了指摄像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就能在远方看见了。
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眼镜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接着他将摄像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说,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父母就在你面前,说想对他们说的话。
第一个伙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第二个伙伴说,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一百分。
第三个伙伴说,你们放心挣钱吧,我已经很听话了。
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左青青。眼睛叔叔把镜头对着左青青,示意她说话。左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小朋友,别怕,你就想着眼前就是你爸爸妈妈,见到他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眼镜叔叔引导她说。
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左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左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2011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左青青此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B.“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这一句表明了左青青不懂事,不像其他的小孩那样,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C.“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这一句是动作描写,就是为表现眼镜叔叔对左青青的深切同情和怜惜。
D.这篇小说由小孩们上山喊爸妈和小孩对爸妈说话两个主要情节构成,情节虽然简单,但含意却很深刻,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E.故事发生在左青青的十年的成长过程中,这样写能使内容更集中。而中间的插叙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安排同学们和左青青一起上山喊爸爸妈妈?(5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三个小伙伴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为什么要让这些话独立成段?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在左青青小心翼翼地说出一句“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中结束,这样安排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从情节的角度看,这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小高潮,同学们都来上山来喊爸爸妈妈,不仅是出于小伙伴之间的感情,更是他们共同的想念。让同学一起喊,就有力地营造出了一种思亲的氛围;另外,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只有这么多人一起喊才会惊动当时已在来到学校的记者,为下面的采访一节伏下一笔。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来看,这样写能突出主题普遍性,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盼虽然是个体的需求,却是普遍的愿望,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能缺失。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这样写,强化了这一主题。
小题3:三个小伙伴话让人动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虽然缺失了最基本的亲情,但他们理解父母的难处和生活的艰难。同时在这种理解的背后,其实是他们的无奈和伤痛,因此,小伙伴们越理解父母,就越使得读者感到辛酸和难过,这样就形成了有效的艺术反差,从而激起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独立成段就是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小伙伴的内心,也能最大限度地让读者感同身受,更真切地体会理解这些留守儿童他们内心的渴求。
小题4:1)好。(1)点题,如果没有这句,小说就文不对题。(2)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一句话,使读者惊愕,又不能不承认这句话合情合理,体现了作者构思之精妙,让读者内心震撼,引人思索。(3)与前面三个小伙伴的发言形成反差,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如果说前面三个伙伴的回答是平和,完全在情理之中,那么左青青的怯生生的回答几乎是一种爆发,一种下意识的,这样会激起人们更多的思考。(4)这种反差不只是与小伙伴们,这也与左青青自己前后形成反差。前面左青青是那样希望父母陪自己过一个生日,这里当真的要对父母说什么的时候,她居然说成到父母家做客,这种下意识的淡忘,是对亲情的淡忘,再辅以动作和表情(“狠狠地”“小心翼翼”,“探出头”),更充分地展示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他们渴望亲情,但又不敢奢求,以至对人间这种最普遍的情感竟至于陌生。
(2)不好。只要自圆其说就行,但要点要分明。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不能苛责一个十岁小孩,这里只是表现她特别想爸妈。C是外貌和衬托的手法,既是对左青青的同情,也是对所有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E左青青的十岁生日这一天,插叙无“结果”
点评:本题较难。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设误方法,如思想拔高,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明确了这些设误方式,有助于最快找出答案。
小题2:作者设置这一情节有其重要作用,可从大家都想父母这一思念角度分析,还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从个人到大家更有说明力,更能强化主题。
点评:本题不难,这个设题角度较常见,这一情节有助于表现情感,更对主题有一定的强化作用。所以分析此类题,只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即可。
小题3:本题有两问,一问是理解重要句子,一问是分析表达效果。这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表现了留守儿童的懂事与无奈。这样写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更多的会认为他们会不满,会埋怨,而现实是他们很懂事,让人心疼,让人心酸。
点评:本题有难度。难在审题时要分清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怎么有条理并清晰的阐述内容。
小题4:本题答好更合理一些。《做客》是题眼。做客是亲情的奢望与淡忘。很自然的亲情因长时间的分离而变得陌生与拘紧。分析时要从结构(点题、对照和反差)和内容(表现感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比较难。但因其具有探究性,只要找准切入点,条理清晰,要点分明的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语言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新词的产生。人们在和别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不断会传递一些新的词汇。这些新词传进来以后,往往有几个层面的意义。最表层的就是表现新事物。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麦克风就是一种外来的新事物,中国原来没有这种事物,你必须用这个新词描绘它,给它进行定义。那么在这个表层之下,还有进一步的意义,就是一种新的知识。人在麦克风之下说话为什么声音这么大?声、光、电知识告诉人们声波怎么转化成电磁波等等,这是一种新的知识。在这种新事物、新知识之下,还有一个层面影响更深远,就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价值体系,用现代的话说叫新的话语系统,这是更重要的!新词的引进,实际上就是一种新事物的引进,新事物包含着新知识,新知识之下孕育一种新的概念、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话语体系。这些新的观念、新的话语体系必将导致社会的变化。
新词引进说明,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总是在互相影响。我们通过观察中国近代词汇以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词汇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实际上语言也是非常“势利”的。从道理上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影响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双向交流的。但在实际情况中,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单向的,即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要想取得与他人的平等权,自己的经济、文化、政治要足够发达、强大。
在近代以前的东亚文化圈之内,中国文化确实是最优秀的,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但近代中国却通过对日本新词的引进来了解西方。其实近代中国的大门是先于日本被西方打开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先于日本。日本在开始明治维新的时候,还通过中国来了解西方,比如铁路、选举、细胞等词汇,就是日本从中国引进的。后来中国落后于日本,反而不得不从日本大量引进新词。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整个社会在近代开始的时候对西方的语言及其带来的知识,采取一种抵制、排斥的态度。这种“师生易位”说明,想以保守、封闭的方法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结果适得其反,在许多方面更加被动。语言的影响力是以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载体的。当下在全球也出现了一股“汉语热”,恰恰是我们打开国门逐渐融入世界、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增强国力,中国的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才能有吸引力,中国的语言才有可能在世界被广泛地使用。
(选自2007年4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新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新词的产生。
B.一种新词的出现就表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
C.新词的出现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变化。
D.新词进入到人们的语言中,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文化发达,这个民族或地区所用的语言有优势,那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就受它的影响。
B.中国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比其他国家强,所以中国的文化、语言就深深影响了东亚文化圈。
C.语言也会非常“势利”的原因是语言的影响力很强烈,语言的发展也能导致社会的变化。
D.在近代,中国整个社会对西方的语言及其带来的知识,采取的是一种抵制、排斥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的广东经济发展飞快,于是粤语北上,形成了粤味普通话。这表明了经济发展对语言、文化取得“平等权”的重要性。
B.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热起来了,英语的“强势语言”地位也受到汉语的严峻挑战。
C.作为一种发展,网络语言也会慢慢进入包括媒体在内的各个领域,出版物上的“网语”也会越来越多。
D.生活中那些“自领”们说话时不时夹杂英语,就隐含着一种愿意使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语言的心理。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整个”夸大了“新词”的作用)
小题:(B.原文是“近代以前”的中国经济发达、文化灿烂;C.解释的不是“语言‘势利’的原因”;D.原文是“在近代开始的时候”)
小题:(“严峻挑战”夸大了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