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太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水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①具有淳厚中和基础音色;
②重视音色本质,讲究个性,颗粒清楚;
③音的运用体现天地人的协调;
④音色因年龄变化不同,产生的清怀对应也不同。
小题1: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
〈阳春〉:说明中国乐典的音色具有个性化、是颗粒清楚的特点。
〈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意思中有这样几点表述中国音色与梧桐木的关系:①中国音色的基础音色跟桐木质地有关;②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③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是站在梧桐的基础上面的,以上三点均不能得出“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这一结论。
小题1:A 文章说中国人在音乐上不大讲究共鸣,吉他的共鸣效果好,所以适合伴奏,不适合独奏像《阳春》这样的曲子,而不能得出“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的结论。
B.原文意思是“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共没有谈及琵琶的构造.
D.(应为“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非“桐木木质中和”.
小题1: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4分。
小题1:每点2分,意思相同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做?客?游睿
左青青坐在山头一块大石头上,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今天放学后,左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左青青可以不砍柴。早上起床后,奶奶给她煮了碗荷包蛋,然后绽开核桃壳一样的脸笑着对左青青说,青青啊,今天你就满十岁了。奶奶站起身,一只手扶着腰,另一只手擦拭了一下眼角说,一晃啊,就十年。
十岁的左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左青青甚至怀疑自己是个孤儿。左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和妈妈就外出打工。除了不断寄回家的汇款单外,几年来左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妈妈的声音很圆润,但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说不出为什么,今天左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整整一天她的脑子里全是照片上爸爸妈妈的笑容。左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此刻,左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左青青站了起来,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左青青就听见对面的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左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左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左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左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左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喊声。她扭过来,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左青青一样,好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悠长。
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出来一个背着包、扛着摄像机的叔叔。左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左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知道你们都想自己的父母了。我可以帮你们把一些愿望带给他们。
真的吗?怎么帮我们?左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
眼镜叔叔指了指摄像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就能在远方看见了。
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眼镜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接着他将摄像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说,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父母就在你面前,说想对他们说的话。
第一个伙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第二个伙伴说,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一百分。
第三个伙伴说,你们放心挣钱吧,我已经很听话了。
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左青青。眼睛叔叔把镜头对着左青青,示意她说话。左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小朋友,别怕,你就想着眼前就是你爸爸妈妈,见到他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眼镜叔叔引导她说。
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左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左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2011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左青青此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B.“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这一句表明了左青青不懂事,不像其他的小孩那样,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C.“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这一句是动作描写,就是为表现眼镜叔叔对左青青的深切同情和怜惜。
D.这篇小说由小孩们上山喊爸妈和小孩对爸妈说话两个主要情节构成,情节虽然简单,但含意却很深刻,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E.故事发生在左青青的十年的成长过程中,这样写能使内容更集中。而中间的插叙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安排同学们和左青青一起上山喊爸爸妈妈?(5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三个小伙伴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为什么要让这些话独立成段?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在左青青小心翼翼地说出一句“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中结束,这样安排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从情节的角度看,这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小高潮,同学们都来上山来喊爸爸妈妈,不仅是出于小伙伴之间的感情,更是他们共同的想念。让同学一起喊,就有力地营造出了一种思亲的氛围;另外,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只有这么多人一起喊才会惊动当时已在来到学校的记者,为下面的采访一节伏下一笔。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来看,这样写能突出主题普遍性,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盼虽然是个体的需求,却是普遍的愿望,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能缺失。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这样写,强化了这一主题。
小题3:三个小伙伴话让人动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虽然缺失了最基本的亲情,但他们理解父母的难处和生活的艰难。同时在这种理解的背后,其实是他们的无奈和伤痛,因此,小伙伴们越理解父母,就越使得读者感到辛酸和难过,这样就形成了有效的艺术反差,从而激起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独立成段就是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小伙伴的内心,也能最大限度地让读者感同身受,更真切地体会理解这些留守儿童他们内心的渴求。
小题4:1)好。(1)点题,如果没有这句,小说就文不对题。(2)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一句话,使读者惊愕,又不能不承认这句话合情合理,体现了作者构思之精妙,让读者内心震撼,引人思索。(3)与前面三个小伙伴的发言形成反差,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如果说前面三个伙伴的回答是平和,完全在情理之中,那么左青青的怯生生的回答几乎是一种爆发,一种下意识的,这样会激起人们更多的思考。(4)这种反差不只是与小伙伴们,这也与左青青自己前后形成反差。前面左青青是那样希望父母陪自己过一个生日,这里当真的要对父母说什么的时候,她居然说成到父母家做客,这种下意识的淡忘,是对亲情的淡忘,再辅以动作和表情(“狠狠地”“小心翼翼”,“探出头”),更充分地展示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他们渴望亲情,但又不敢奢求,以至对人间这种最普遍的情感竟至于陌生。
(2)不好。只要自圆其说就行,但要点要分明。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不能苛责一个十岁小孩,这里只是表现她特别想爸妈。C是外貌和衬托的手法,既是对左青青的同情,也是对所有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E左青青的十岁生日这一天,插叙无“结果”
点评:本题较难。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设误方法,如思想拔高,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明确了这些设误方式,有助于最快找出答案。
小题2:作者设置这一情节有其重要作用,可从大家都想父母这一思念角度分析,还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从个人到大家更有说明力,更能强化主题。
点评:本题不难,这个设题角度较常见,这一情节有助于表现情感,更对主题有一定的强化作用。所以分析此类题,只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即可。
小题3:本题有两问,一问是理解重要句子,一问是分析表达效果。这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表现了留守儿童的懂事与无奈。这样写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更多的会认为他们会不满,会埋怨,而现实是他们很懂事,让人心疼,让人心酸。
点评:本题有难度。难在审题时要分清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怎么有条理并清晰的阐述内容。
小题4:本题答好更合理一些。《做客》是题眼。做客是亲情的奢望与淡忘。很自然的亲情因长时间的分离而变得陌生与拘紧。分析时要从结构(点题、对照和反差)和内容(表现感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比较难。但因其具有探究性,只要找准切入点,条理清晰,要点分明的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语言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新词的产生。人们在和别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不断会传递一些新的词汇。这些新词传进来以后,往往有几个层面的意义。最表层的就是表现新事物。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麦克风就是一种外来的新事物,中国原来没有这种事物,你必须用这个新词描绘它,给它进行定义。那么在这个表层之下,还有进一步的意义,就是一种新的知识。人在麦克风之下说话为什么声音这么大?声、光、电知识告诉人们声波怎么转化成电磁波等等,这是一种新的知识。在这种新事物、新知识之下,还有一个层面影响更深远,就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价值体系,用现代的话说叫新的话语系统,这是更重要的!新词的引进,实际上就是一种新事物的引进,新事物包含着新知识,新知识之下孕育一种新的概念、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话语体系。这些新的观念、新的话语体系必将导致社会的变化。
新词引进说明,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总是在互相影响。我们通过观察中国近代词汇以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词汇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实际上语言也是非常“势利”的。从道理上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影响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双向交流的。但在实际情况中,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单向的,即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要想取得与他人的平等权,自己的经济、文化、政治要足够发达、强大。
在近代以前的东亚文化圈之内,中国文化确实是最优秀的,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但近代中国却通过对日本新词的引进来了解西方。其实近代中国的大门是先于日本被西方打开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先于日本。日本在开始明治维新的时候,还通过中国来了解西方,比如铁路、选举、细胞等词汇,就是日本从中国引进的。后来中国落后于日本,反而不得不从日本大量引进新词。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整个社会在近代开始的时候对西方的语言及其带来的知识,采取一种抵制、排斥的态度。这种“师生易位”说明,想以保守、封闭的方法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结果适得其反,在许多方面更加被动。语言的影响力是以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载体的。当下在全球也出现了一股“汉语热”,恰恰是我们打开国门逐渐融入世界、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增强国力,中国的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才能有吸引力,中国的语言才有可能在世界被广泛地使用。
(选自2007年4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新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新词的产生。
B.一种新词的出现就表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
C.新词的出现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变化。
D.新词进入到人们的语言中,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文化发达,这个民族或地区所用的语言有优势,那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就受它的影响。
B.中国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比其他国家强,所以中国的文化、语言就深深影响了东亚文化圈。
C.语言也会非常“势利”的原因是语言的影响力很强烈,语言的发展也能导致社会的变化。
D.在近代,中国整个社会对西方的语言及其带来的知识,采取的是一种抵制、排斥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的广东经济发展飞快,于是粤语北上,形成了粤味普通话。这表明了经济发展对语言、文化取得“平等权”的重要性。
B.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热起来了,英语的“强势语言”地位也受到汉语的严峻挑战。
C.作为一种发展,网络语言也会慢慢进入包括媒体在内的各个领域,出版物上的“网语”也会越来越多。
D.生活中那些“自领”们说话时不时夹杂英语,就隐含着一种愿意使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语言的心理。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整个”夸大了“新词”的作用)
小题:(B.原文是“近代以前”的中国经济发达、文化灿烂;C.解释的不是“语言‘势利’的原因”;D.原文是“在近代开始的时候”)
小题:(“严峻挑战”夸大了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