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富二代”是个贬义词,因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 B.“穷二代”指的是第二代打工族,其中的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 C.“穷二代”中的第二代打工族因为缺少钱财,他们在城里扎根的梦想很难实现。 D.“穷二代”与“富二代”的主要差距是社会财富的 ![]()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有误,以偏概全
小题1:A“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在原文中没有根据;B“第二代打工族”只是“穷二代”的代表群体,不是等同关系;“其中的60%是‘80后’‘90后’”,属于张冠李戴;D强加因果
小题1:后半句说法太绝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小题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1句,拟人。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第2句,反问。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第3句,排比,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小题2:作用为承上启下。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
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
小题3: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和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乙]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甲文中“这样的世上”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大量的木材”与“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陶潜《挽歌》一诗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人请愿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鲁迅态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似人非人的世界。一些人快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写此文以警醒世人。
2.“大量的木材”比喻人类血战付出的代价;“一小块”比喻人类历史前进的成果。
3.呼应上文“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烈士死难意义的有限度的肯定。
4.作者并不赞成这样的请愿。作者虽然肯定烈士们英勇的精神,但同时也对他们无谓的牺牲感到可惜。(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滑一刀”
刘建超
“滑一刀”是酒城有名的外科大夫,“滑一刀”的大名叫滑儿。
滑儿出身贫寒,儿时家境极差。父母辛苦工作,勉强维持个不饿肚子。母亲操劳过度,在滑儿五岁的时候,得了重症。因无钱医治,只得在家硬挺着。母亲临终前,捧着滑儿的小手,放在嘴边轻轻地亲着,说:“孩子,长大了当医生,给老百姓治病。”又对滑儿的父亲说:“再苦再难,也要供滑儿上学读书。”父亲外出打工,把滑儿托付给堂兄。父亲愿意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只要工钱给得高。
滑儿上学后,聪颖勤奋,成绩一直在学校里拔尖儿。考大学时,滑儿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学校,可他却填报了一所医学院。他忘不了母亲临终前那期待的眼神,他也知道,如果当年家里有钱,母亲是可以去医院做手术的。
滑儿大学毕业,成绩优异,保送做了全国著名医学教授魏征的研究生。毕业后,滑儿放弃了考博和留在京城任教的机会,申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酒城。
滑儿被分配在酒城医院。虽然滑儿是院里唯一的硕士生,但在论资排辈的医院里,滑儿只被分配去做些割阑尾之类的杂耍手术。滑儿对什么样的小手术都极端认真负责,对患者温暖有加,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和红包。
滑儿参加工作第二年,出了一个事。当时省里的一位副省长到酒城农村视察工作,结果在崎岖的小路上发生了车祸,人被送到酒城医院时已昏迷不醒。病情危急,加之伤者的特殊身份,医院没人敢做主处置。院长只得向市急救中心求援,可无论是把病人送去还是等专家来,都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滑儿是当班医生,查了病人的情况后果断地说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半小时后就来不及了。看到周围疑虑的眼光,滑儿自信地说,手术我来做,一切后果我来负责。
结果滑儿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从市里赶到的专家都啧啧称奇。病人也很快康复,临行前拉着滑儿的手说:“我看你就是名副其实的滑一刀啊!”“滑一刀”的名号很快传遍了酒城的沟沟坎坎。
酒城有了“滑一刀”,来找“滑一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再重再难的病,只要让“滑一刀”划上一刀就能刀到病除,即使“滑一刀”划过一刀没能留住患者,患者家属也都无怨无悔,“滑一刀”每天都被手术挤得满满当当。有几次市里省里要调“滑一刀”,酒城人都排起长队阻拦,患者当街跪倒一片,声泪俱下。“滑一刀”也就留下了。“滑一刀”的手术越做越多,越做名声越大,传说也越来越神奇,就连省城的和外省的病人也慕名而至。
“滑一刀”的导师魏征专程到酒城来调研。魏征教授调阅了大量的病历,越看眉头锁得越深。傍晚,已经是副院长的“滑一刀”陪着导师在河边散步,看着沉默不语的导师,“滑一刀”说:“我知道老师不愉快的原因,有些手术是不需要做的,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案也会达到相同的目的。”魏征看了“滑一刀”一眼,缓缓地说:“你只顾自己痛快地划一刀,可这一刀带给一些患者原本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你就心安理得?”“滑一刀”叹了口气,说:“老师,我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我手中刀子的名气已经远远大于科学的道理了。”
第二天,魏征和“滑一刀”一起查房,对一位从外省来的病人家属详细说明了病情和治疗建议,说做手术意义不大,采取保守治疗更妥当些。没想到病人家属齐刷刷跪在“滑一刀”跟前,痛哭哀求,只要“滑一刀”给做了手术,什么后果他们都认了,不然就跪着不起来。魏征看着这场面,无奈地摇摇头。
没过几年,“滑一刀”的父亲患了顽疾。“滑一刀”向父亲说明了病情,建议采取保守疗法。父亲说:“滑儿,爹知道你说得在理。只是,你要是不给爹划上一刀,你就会背上不忠不孝的名声。爹不怕死,爹怕毁了你一世的名声啊。就算做做样子,你也得给爹划上一刀啊。”
“滑一刀”给父亲做手术时,手竟第一次发抖,虽然只是拉开一刀就又缝合上了。
“滑一刀”处理完父亲的后事,递交了辞职报告。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酒城留下的只有他手术刀的传奇故事。
小题1:面对导师的责问,滑儿叹气说“可我手中刀子的名气已经远远大于科学的道理了”;这句话的含义与结构作用。(4分)
小题2:立志学医缘自无钱医治的母亲临终嘱咐,可学成归来却不但没能救治父亲,而且还让他死在自己那把出名的“刀”下;小说如此安排情节合理吗?(5分)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故事的结局对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起到怎样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含意:这里的人只迷信“滑一刀”做手术的名气,而根本不讲医学道理了;这表达了“滑一刀”内心的纠结悲苦。
(2)作用:这既回应了前面为什么那么多要求“滑一刀”做手术的情节,也为下文他被父亲逼着“动刀”的情节铺垫。
小题2:合理。正是母亲的临终嘱咐,给滑儿刻苦学习认真工作的不竭动力;他才凭借过硬的医术医德而成名;成名之后,却被迷信的名气的无数患者所“胁迫”;这令他为“名气”而纠结,又正因如此的纠结让“滑一刀”手抖,最终使固执地维护儿子名气的父亲成为了“滑一刀”的牺牲品。如此环环相扣的情节,符合生活逻辑,当然合理。
小题3:辞职离去结局,暗示了他对那“名气”的厌弃,这就丰富了人物形象;他不但医术高明,工作热情,而且富有反思的理性精神。名医“滑一刀”不知而终的结局,可以引起人们对这种不正常的医疗现象的反思,从而深化文章主题:迷信名气,不仅给病患者造成身体钱财乃至生命的损失,而且还将让务实求真的好医师难以立足。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对句子浅层、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解题时,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将隐晦难懂的句子说得浅显明了。可以在句子前加上一个“为什么”来回答清楚即行。?
方法概述: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④从文章整体内容入手。
小题2:本题回答时要能够概述主要情节,揭示出情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注意语言表达顺畅。
小题3:一般来说文中的结尾情节具有使任务形象丰富,深化主题等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