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2:04: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节选)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1.分析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引出下文对民俗节日的描写,强调各地区的民俗节日具有独特性,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1)这四个民俗节日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照应第一段。
  (2)这四个节日最能代表具有民耕传统的国度人们的美好愿望,丰收的渴望与喜悦,对爱情和亲情的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3.民俗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从我们童年开始就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行动,使我们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
4.说明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答“说明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
5.作用:点题,照应开头,点出民俗节日在习俗风尚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对人们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我们民族在悠久历史岁月中形成的民俗节日的喜爱之情。特点:比喻手法,将岁月比作河流,民俗节日比作码头,人生比作行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民俗节日和我们的关系,富有感染力。(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下面问题。
边 城
彭学明
  是沈从文走时,端放着的一颗心脏。
  河也还是天保兄弟放排下江的那条河,船也还是翠翠送人过渡的那条船,渡口的石板依然是青青的亮色,依然一级一级地沉默着,开开阔阔地看一河风景。
  一根铁丝在河的中央直直地摆着,穿过船心,横接两岸。船盖了乌黑的篷子,任艄公拉了铁丝,顺着这自然的依托,于河的两岸簌簌而荡,两岸的目光,被这铁索轻轻串起,停栖在渡船的顶端,来来往往。对岸的洪安,于河码头竖起了一丈高的语录塔,却斑驳脱漆,没有语录,古朴地显示着那个年月、那种忠诚,成为一座笔立的风景。
  一河的水就绿莹莹的,一河的阳光就闪射了白光金光,温柔而又美丽,一群鸭子正沐浴着波光粼粼的水色,骄傲地挺起脖子,飞起翅膀,成一路纵队,向前奔跑,“呜哇——”“呜哇——”“呜哇——”,绿色的、白色的、蓝色的,全都向天高唱着,纵情于河水的温存里。
  这说不清年代的吊脚楼,便极为自然地立着岸靠着河俯着水,檐檐相接,错错落落,一如一行垂袖而立的老人,在暮鼓晨钟里,任由河水去旧添新,自己却安然本分地过着寂寞凝定的晚年。几只船,如鸟收了翅膀,在岸边恬然栖着晃着,想像着一个母亲正在摇着摇窝。
  桃花汛的时候,水就黄黄地翻滚,汤汤地上涨,漫过石堤,漫过渡口,然后在吊脚楼下懂事地停了,拍着石壁,抚着屋基,勾着伸进水中的吊脚,女人就坐在楼上面对河水缝缝补补,男人就坐在楼上闭目养神,一根几根的渔竿从楼上甩下,悠哉乐哉地做了一回姜太公。那几棵古老的柳树和那一排小小的柳树,都被水淹进了一截,枝叶扶疏,飘然若仙,恰如刚刚出浴的少女,水灵灵地于水中站着,低下头来,让水拨弄着长长的头发。
  可是水清了,桃花汛的日子已经过去,你看不到这垂钓这水柳,看不到泛泛黄雨的迷蒙了,里把长的河堤,蜿蜒舒缓地从上往下而过,河如带子,透明,清澈,抖动,流淌,然后猛然地几下跳跃,卷起白雪白雾和白白的花朵。女人们很朴素的影子,蹲了河堤,洗衣洗被洗碗洗筷子。堤的那头,又一群年轻的女孩提了桶子,背了背笼,鱼贯而来,也蹲下来,也洗衣服,也讲男人女人神神秘秘的故事。眼睛盯在河中时,河中有阿哥的影子打鱼;眼睛盯在山上时,山上有阿哥的影子放牛;眼睛盯在木楼时,楼上有阿哥的影子吹木叶;眼睛盯在脚边手边时,还是有阿哥年少情旺的影子向她挑逗。
  这是茶峒,是沈从文点一杆草烟凝望,于沉默中感悟所有亲人的茶峒!
  ……这里是充满了爱情与诗意的地方,这里每年都有那么几个充满爱情的节目,专为男女的节目。“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还有一场的赶场天,都是青年男女的好日子。对歌、定情、恋爱,多是挑这种日子。当年的翠翠就是与天保兄弟在月光下对歌的,否则就少了一个让世界嫉羡的爱情故事。
  那么,在夜晚起风的时候,请你邀约了朋友,再到这河边上来。一河的灯火,在水的涌动里,明明灭灭,变成极美极美的流行色,一层层淌,潺潺地流。往四川洪安流来的一条小溪和湖南茶峒上方流来的一条小溪,与大河交汇时,围成了一个沙洲。银色的月光,朗朗照在沙洲,有攒动的身影,却没有沸扬的声音,那些汉子们,赤条条的,在月光下朦胧地站着,洗一天的劳作与疲倦。一对对的男人女人就选了这么一个所在你恩我爱。那螃蟹、脚鱼、都耐不住水中的寂寥,纷纷爬上岸来,懒洋洋的来此歇凉,因此有更多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拿了手电一照,那小子们精灵们都“嘟噜”一下闭了眼睛装死,你便不费吹灰之力,捉了,放进铁桶。收获了爱情,又收获了河水的野味,你哪能不满心的喜悦与舒坦?你哪能不怀念这个夜晚与城市?你又哪能不为此时你的朋友激动与自得?
  只是别忘了,这并不是一个城市,只是湘西边地一个很美很美的集镇,它的名字就叫茶峒。 (选自《我的湘西》,有删改。)
1.第①段的“一颗心脏”比喻什么?文章为什么以“心脏”来打比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的“一如一行垂袖而立的老人,在暮鼓晨钟里,任由河水去旧添新,自己却安然本分地过着寂寞凝定的晚年”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作者说茶峒是“沈从文点一杆草烟凝望,于沉默中感悟所有亲人的茶峒”,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说茶峒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茶峒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一颗心脏”指浸透着沈从文一片深情的茶峒;
  ②以“心脏”喻指茶峒,形象表明它是沈从文的精神栖息地,它始终有着生命的律动,眼前的“一河风景”一如当年(沈从文《边城》中的景象),充满生机和活力。(意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这个富有典型意蕴的“吊脚楼”的悠久、古朴、随岁月渐渐老去的特点。(意对即可)
3.有着神奇的风貌的茶峒在沈从文的笔下不仅是故乡,更是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它在沈老的凝望和沉默中是定格了的“边城”,它浸透着沈老对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和钟情;所以作者如是说。作用:呼应开头,强调茶峒在沈从文、作者心中的地位;过渡,总承上文(上文的结句),引出下文对茶峒人们生活的抒写。(意对即可)
4.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茶峒的山光风景很美,摆渡的蓬船、沐浴的群鸭、汛来汛去的宜人风景等,富有诗情画意;
 ②茶峒的人情风貌很美,暮鼓晨钟里的恬然生活、吊脚楼上男人女人、月下河滩的悠闲和喜悦等等,富有情趣和生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共9分)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大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小题1:、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小题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的答题区域在第二自然段,C选项的内容符合文中含义,其余各项答非所问。
小题2:A项“‘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鲜”的认识自古就有,“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是“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D项“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从而成为美味”属于臆断,那只是当时人们的一种认为。
小题3:
试题分析;“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这些信息说明D项判断正确。A项五味与美食追求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B项“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主观臆断;C项“使众口不再难调”推断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误区(节选)?
余秋雨
  在对待历史遗产的问题上,近年来又普及了几个绕口令,叫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地区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
  这几句绕口令,有一种“相反相成”的机智,成为一种旋转式的反论。但要让它们真正成立,必须依赖一系列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就成了诡辩。
  请问,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那么中国何苦还要改革开放?如果“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那么几代人何苦还要为现代化而奋斗?
  确实有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华人艺术家说过类似的话,但请注意,他们都已经拥有了一个不便炫耀的国际背景,因此家乡的土地成了他们宏大国际审美系统中有?力的生命符号。我们不能把他们的这种省略国际背景的片断表述,当做文化安慰的油滑咒语。
  我本人为了寻找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贴地游历数万公里考察其他文明败落的原因,也算是对中华文明充满感情了吧,没想到一回来总是听到这种对历史遗产一连串快板式的歌颂绕口令,实在觉得不是味道。一切浅薄的歌颂都是脆弱的,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就会破碎:我们还是诚实、冷静地来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切为好。
  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我们除了过于严肃或过于油滑外,能不能换一副表情?我在参观了几次世博会的中国馆而深感失望之后,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下届奥运会开幕式来表现中国文化的时候,是不是继续折腾那三张王牌——功夫、脸谱和锣鼓?功夫没有表情,脸谱遮盖表情,锣鼓夸张表情,但是中国文化还应该有一些丰富的正常表情吧?”
  什么叫作“丰富的正常表情”?我可以把世博会上其他广受欢迎的展馆作为例子来说明。例如法国馆,总是不忘对法国文化的自嘲。汉诺威世博会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中心意思是,我们法国过于浪漫,历来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总是在别的国家实现,新世纪的法国该往哪里走?
  德国馆则是一种隐含骄傲的自嘲。大厅里横七竖八地挂满了没有完成的德国伟人雕塑,意思是:所有的德国伟人都是世界性的,因此在国内无法完成他们。世界各国的参观者,你们能把我们遗漏的德国伟人的名字写在后墙大黑板上吗?
  去年的韩国馆,把自己的历史遗产一一缩小,装饰得精巧美丽,使各国参观者都恨不得买回家去做客厅摆设。作为国家馆的总结性图像,居然是韩国著名电影明星裴勇俊的笑脸。大家也许会嘲笑他们太通俗,但他们的回答是: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的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
  相比之下,我们对历史遗产的阐释,总是那么刻板的重复,那么古老的木然,几乎庄严到了毫无表情。
  我们也有一些清醒的学者,倒是不会对遗产一味赞颂,而是会对它的优劣瑕瑜作出区分,但是,能不能在区分之上再投入一些幽默和轻松的表情呢?区分属于科学,表情属于审美。只有真实的表情,才能使僵死的遗产中那些最有价值的部分重新产生体温。在这中间,幽默和轻松,则是现代人对遗产的最佳表情。
  那么悠久而繁多的遗产,如果不是以幽默和轻松去面对,还不把我们压垮?即便不是糟粕,全是精华,也太沉重。为此,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家都在森林里跋涉,你已经如此劳累,还背着那么大的包袱,说里边全是宝贝。也许是吧,但请想想,你还能迈动几步?”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是古希腊遗产,但目的是为了复兴当代人。因此,那些遗产融入了蒙娜丽莎的自信笑容和大卫的健美躯体。任何文化上的复兴都不应该是苍老和沉重的。在中国,唐代就是例子。复兴的前辈,是活力青春。
1.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地区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这几句绕口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举了法国馆、德国馆、韩国馆三个例子,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的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这句话表现了韩国当代文化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待历史遗产有哪些基本观点?请作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这几句绕口令有一定的道理,但应把它放在一个国际的背景中来思考;一些人对待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油滑的;一些人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浅薄的歌颂是不可取的。
2.答案:这三个例子,揭示了这三国文化展馆广受欢迎的真正原因,与我们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答案:(1)表现了韩国当代文化充满了青春活力、富有时代气息和平易可亲的特点。(2)把原本抽象的韩国当代文化形象化、具体化。
4.答案:我们要以诚实、冷静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更要以幽默、轻松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散文家不是匠
祝勇
贾梦玮先生发表了一篇《当代散文批判》,批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没能就白话散文的语言技巧问题提出很高的要求”,“有一种尚‘素’的倾向:重‘简’轻‘繁’,重白描轻形容。”我的理解,贾梦玮先生批判“素”,并不是倡导“荤”,而是嫌他读到的那些散文,语言上贫乏无力,苍白失血,因为“散文之美很大程度上来自语言”,故而对许多散文(我想不会是全部)的身份颇有怀疑。
散文要写得美,恐怕并无异议,如同女人长得美,大家都不反感一样,是现成的真理,放之四海皆准。学问在怎样才叫美。语言是散文家必过的一关,自不必多说(不止散文家,小说家和诗人均如此)。技巧,也十足重要——伍立杨的《文字灵幻》,我的《中文的衰微》,都讲到了这一点,然而,“语言”与“技巧”真的如老屋的窗栏板一样可以离开主体单独存在吗?如果一篇散文真的如韩小惠女士眼中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句是文采,“先天下”句是思想,角色清楚,分工明确,那么这样的“经典”,就大易于炮制了。
笔者曾经在评价董桥时写道:“一切的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当我们追溯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的那些隽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在这样的文本面前,强调什么“文采的华美”,以及“技巧的娴熟”,未免显得可笑,我同意贾梦玮者,在于语言的板结僵硬确实成了今日文学之癌症,然而灌铸了语言之美的,并不仅仅是什么“技巧”,而主要是精神之美。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伟大的灵魂支撑的。当我们被海涅或者屠格涅夫山海一般明澈宽广的文字所包围,当我们于纸页间呼吸到心灵的氧气,又有谁,去顾及“技巧”的存在?
董桥的“语言”出自他的“创作”,然而这“创作”却不是依赖上天的赏赐,而是与一个深远的文化背景有关,那伫立了上千年的文化风景,恰巧触动了一个现代游子的“立体的乡愁”,才能使阅微草堂那样的岁月真的流回到眼前。他对这个心智贫乏的时代的反动肇始于语言,然而他的语言里又凝结着多么粘稠的精神血液!所以,文字的高下的本质并不在于文字本身,差别正在于心魂。散文需要美,但不是装饰品,否则就实在是辱没了散文的存在价值。
博尔赫斯说过:我们文学的贫乏状态缺乏吸引力,这就产生了一种对风格的迷信。相信这种迷信的人认为,风格不是指产品是否有效,而是专注于表面的技巧,从而忽略了灵魂深处的信念与激情。而所谓“完美”的作品,是最不稳定的;相反,不朽作品的灵魂,则经得起烈焰的考验——《唐吉珂德》赢得了它同译者的斗争,再拙劣的翻译语言,都不能改变它的灵魂。
时间深处的古器即使绿锈斑驳也是美的,它不需要表面鲜亮的油漆来拯救。
1.对作者说董桥散文语言里“凝结着多么粘稠的精神血液”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董桥的散文语言依赖于一个有千年积淀的文化背景。
B.董桥的散文对这个心智贫乏的时代的反动肇始于语言。
C.董桥的散文语言与精神结合得很好,体现了散文的存在价值。
D.董桥的散文很好地解决了文字的高下的本质并不在于文字本身的问题。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伟大的作品能够留传久远靠的是作品深邃的思想,没有思想,作品就没有灵魂。
B.作者说“所谓‘完美’的作品,是最不稳定的”其中“最不稳定的”的意思是指经不起时间考验。
C.作者举《唐吉珂德》为例,说明了只要一本书挖掘的思想灵魂颇深,哪怕语言再拙劣,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D.作者在文章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散文创作不需要讲求语言、技巧,更要有思想有精神。
3.文章认为贾梦玮先生文章里所批判的“素”包括哪些内涵?作者是如何看待贾梦玮先生的这一观点的?(5分)
答:?
4.文中最后一段“古器”“绿锈斑驳”“表面鲜亮的油漆”各指什么?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
1.A
2.A、B
3.技巧上重简轻繁,重白描轻形容,语言上贫乏无力,苍白失血。作者同意贾梦玮先生所认为的“散文追求‘素’成了文学的癌症”观点,同时指出散文的语言并不仅仅是技巧,而主要是精神之美。
4.“古器”、“绿锈斑驳”、“表面鲜亮的油漆”分别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拙劣语言技巧、好的语言技巧。最后一段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更加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本题解析:
1.其它三项都没有扣紧题干进行解说。
2.C应是“翻译语言”。D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主要讲语言和技巧”。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