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11-10 22:04: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捉贼
张爱国
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有一晚送草回来,我睡觉做梦,竟梦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大片一大片的,蓬蓬勃勃,青翠碧绿……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3年第1期,有改动)
小题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脸紧紧地贴着稻草”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4分)
小题3: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2、语言运用题    卞之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诗叫《断章》,其中有这样两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有人认为“风景”二字不如改为“景致”,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1节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史记》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在第2节中,作者把《史记》和《左传》、《晏子春秋》做了一番比较,其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称《史记》为空前绝后之作,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4分)
小题4:如何理解“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的含义?(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
一般地讲,我们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是,文学创作需要独特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特别是写作的个性化特点和原创性品格。实际上,文学批评何尝不是如此。当代的批评家,同样需要以自己真诚而出色的批评文本显示自己的深刻性和原创力。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批评最羸弱的地方就是美学风范的缺失,思想激情的萎靡,远离美学经验的判断与分析。许多批评,甚至至今还跟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之后,对文本进行着布满玄机的远离文学本性的解构、解读,抑或充斥像哲学、历史学论文一样艰深晦涩的大量社会文化分析表述,这也是导致批评失效、批评家角色不断贬值、批评缺乏深厚文化自由品格、批评合法性遭到质疑的重要原因。因此,真正的文学批评,同样是需要具有充分想象力、原创性的个性化表达,是有自己独立审美判断的美学表达,是批评主体的人格、精神、情感渗入批评对象的真知灼见。
所以,批评要从真实的生活面貌出发,凭借敏感的艺术判断力,去发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在奥秘,写作出有力量、给人以愉悦、以美感的批评文字。而且,批评的文本必然是与作品相呼应的美学的文本,对文本的批评和阐释也一定是美学的阐释,它应该是审美感悟力和美学思辨的奇妙契合。批评家既要发现、发掘作品的美学形态,又要面对读者去阐释文本的价值和潜在意义,对作家和文学史负责。既要深入浅出,不做掉书袋式的理论图解和生硬绑定,更不要大而无当地旁征博引、闪烁其辞。也就是说,应该摈弃极端“学院化”的之乎者也式的所谓纯粹的学术论证;又要建立自己的批评话语风格,透过文学的、美学的修辞,显现个人的性情看法。这时,也许会出现一些与以往的批评惯性不和谐的声音,乃至审美的偏见和歧义,但只要是以现实的、历史的、美学原则为文学批评的伦理底线,充满文学批评写作的热情和激情,就无疑是以作品为载体的对世道人心进行的道德和心灵的复活。这样的批评,不仅要“回到问题、回到学理”,而且是对不断变幻的生活与存在的多元理解,正是在这种对文学世界的多元阐释的基础上,通过文学批评对我们时代丰富的文学现场进行直观的、感性的、美学的把握,才会使我们真的走进文学。说到底,文学批评不仅要有开阔的学理背景,深邃的思想厚度和学术水准,还要有纯粹个人的审美趣味,进一步说,在很大程度上文学批评更是一种心性的浸透。
当然,文学批评也要为文学史的书写做好基础的准备和扎实的积淀,来加速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但批评本身的现实活力,对优秀作家的发现和对作品的洞烛幽微,解读作家作品同时也自觉地解读自己心灵内部的细节,用心灵拥抱心灵,让精神敬畏精神,这同样是一个严谨而生动的寻美、审美的过程。我们渴望有理想、有才情、有情感体验和深厚艺术感觉的批评,在充满精神、思想力量的同时,文学批评首先应该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样,是一篇动人心魄、引人入胜的美文。它既是与作家沟通、与文本沟通,也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也是与个人的生命体验沟通的精神“在场者”,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重申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实质上就是要回到文学本身,回到批评的本真状态。从审美的视角更加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走近作家及其精神世界,在发掘作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的同时,去发现文体、语言、艺术情境和氛围等艺术含量,特别是两者的奇妙结合。
(文/梁海 《光明日报》)
小题1:下面对“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强调“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是在当下文学批评存在脱离文学本身、批评丧失本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B.作者反复强调,文学批评应该像文学创作一样,要有感受力、判断力,要体现出个性化特点和原创性品格。
C.作者认为,强调“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首先要摒弃纯粹的学术论证思想,还要建立自己的具有美学意蕴的批评话语风格。
D.面对倡导“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可能面对的审美偏见和歧义,作者认为,以作品为载体复活世道人心,便可实现文学批评的真正目的。

小题2:下列各项内容,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美学风范的缺失,思想激情的萎靡,远离美学经验的判断与分析,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缺少真诚。
B.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表现为失效、缺乏深厚文学自由品格。
C.作者认为,只要从真实的生活面貌出发,具有艺术判断力的敏感性、便可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学批评。
D.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主要表现为审美感悟力和美学思辨的紧密契合,表现为具有美学意义的批评和阐释。
小题3:依据文意,下面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提出“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建设,表现出对文学批评所应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关注。
B.从作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更强调从文学批评本身去挖掘文学批评的美学内涵和批评价值。
C.“文学批评更是一种心性的渗透”,强调了把学理背景、思想厚度、学术水准、个人审美趣味相融合的文学批评境界。
D.在作者所主张的“文学批评美学品格”建设的操作方法上,作者认为,批评者应从审美的视角亲近文本、走近作家及其精神世界。



5、阅读题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家》中觉新和梅爱情悲剧的主要内容。(5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