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2:35: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每要客燕集——每次想要客人在他家聚会。
B.何预卿事——与你有什么关系?
C.固不饮——本来就不会喝酒。
D.丞相让之——丞相推让了半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注]①洗沐,假期。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保存,保全
B.与官属言,未尝吏名:名称
C.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负逋:缓慢
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门阗:充满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3分)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本题解析:
小题1:A:存,问候;B:名,动词,称名;C:逋,亏欠。
小题2: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小题3:“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4: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好”译为“喜好、喜欢”,“言”译为“学说”, “长者”译为“年长有德行的人”(2) “以”译为“凭借”,“否”译为“相反”,“众人”译为“一般人”。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大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合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 ?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而难出? ?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 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也? ? 泽:施恩
2.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衅钟。
B.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余是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 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
B.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C.张氏先君为子孙考虑长远,让他们不外出做官而是闭门隐居以怡情养性,保持志节。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4. 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D
2. B
3. C
4.(1)?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的讥讽,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
? ?(2)?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浮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诫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苗淳然之矣——兴:生长
B.未有不杀人者也——嗜:贪,爱好
C.皆领而望之矣——引:引领
D.其如是,孰能之——御:阻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矣。
②由水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③就之不见所畏焉。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孟子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个比喻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1)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叫人敬畏的地方。
  (2)(梁襄王)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3)人民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够抵挡呢?
4.(1)残暴的统治会失掉民心;如果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
  (2)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
  (3)材料上,均以水作喻;内容上,只有先以仁泽滋润百姓,然后,百姓才会如水之就下一般归附仁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送而送天。能近取譬①,可谓仁之方②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近取譬:就近以自己作比。②方:方法。
小题1:填空。(2分)
这两个语段,孔子和孟子都用了?的方法来倡导自己的主张。
小题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推己及人(意思对即可)
小题2:孔子侧重于帮助他人践行仁德,追求人生目标;孟子侧重于从自身做起,推行仁德。(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经典阅读的题目,按着大纲的规定详细阅读,答题时在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即可,一般不会太难。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能站得住,自己想做到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②孟子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而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