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2:42: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
  “你用不着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①
  ……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②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苏艾把她连枕头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1.“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①与画线句②分别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有何特点?从中表现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画线句①表明琼珊对生命已失去信心;
  画线句②则表明她又有了活下去的欲望和信心,同时预示着她的病情在好转。
3.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琼珊的生命是老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从而突出了老贝尔曼的善良和崇高。(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薇拉拜托聂赫留朵夫的两件事:她有一个朋友叫舒斯托娃,在她家里搜出了别人请她保管的书籍和文件,在五个月前被捕。薇拉求聂赫留朵夫设法把她释放出狱;设法替古尔凯维奇说个情,让他同父母见面,弄到必要的参考书,使他可以在狱中进行研究。聂赫留朵夫答应她回到彼得堡以后努力去办。
B.有一年聂赫留朵夫和朋友到一个偏僻乡村打熊。他们借宿的农家主人告诉他,教堂助祭的女儿薇拉想进高等女校念书,可是没有钱,想向聂赫留朵夫借八十卢布,还说毕业还他。但是聂赫留朵夫没给她钱。后来,聂赫留朵夫在监狱中见到她,她成了政治犯。
C.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马斯洛娃,要求她宽恕,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马斯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使马斯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D.一开始聂赫留朵夫想到,同马斯洛娃结婚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很矛盾。同时,马斯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也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很多时候他都觉得她不可救药,因此他常常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


参考答案:(3分)B


本题解析: B(教堂助祭的女儿薇拉想进高等女校念书,给了钱)
点评:本题和上题一样都是对《复活》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只有仔细阅读过这本书,并且熟悉该故事情节才能答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倾听原野
李登建
? 原野疲惫地躺下来,劳作后的汉子似的摊平四肢,对着天空敞开宽厚、结实的胸膛。这个季节,那拥挤着、嬉闹着、任性地在这边掀起排排绿浪,从那边凸出条条金谷的庄稼都纷纷撤退,一群群地蹲在村旁场院里;贪恋热闹,日夜在田亩上欢唱着穿梭织网的飞鸟,不知逃向了何方;就连悠来荡去的小驴驹、牛犊子也踪影杳杳了。空旷,沉寂,不痒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
?只有树们还站在这儿。
?就在我对面的这些树,叫你简直不敢相认,它们变得这么丑陋了,它们脱去了银光闪闪的铠甲,憔悴、枯瘦,黧黑的枝干疙疙瘩瘩,且密布着一道道小口子,如同农人生了冻疮的皴裂的手,僵直地扎煞着,再没有往日那潇洒、优美而夸张的舞姿,漫天鹅毛大雪飘洒时才会替它们包一层絮棉。有一株树许是负载过太多太重的果实,树身前倾,压弯的枝条几乎触到地面,显得矮小、衰老、衣衫褴褛,你不由得好生怜悯,它自己却并不在意,好像正沉浸于一团美梦,肯定又梦见头顶抽出簇簇新芽,新芽上缀满露珠的宝石……
?这片林子后面的树则散漫自由,轻松得多,它们或三五一伙地小憩在地头,或稀稀落落地顺着沟渠成一趟儿,或独个儿在田间伫望、徘徊溜达……很像丹青妙手恣意挥毫遗落的墨痕。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你看不清它们的模样,甚至它们各是啥树种你也说不上来,你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其实对它们来说这不重要,原野上的树有无姓名是无所谓的。
?再蔓延开去的树就模糊了间距、姿势,仅剩一抹灰了,浅灰,深灰,很长很长犹如峰峦起伏的山脉,绵绵地横亘在天边。
?冬天的日头总是躲得那么远,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使劲往霄外挣,有时藏在铅色的云层后好几天不露面,宇间混浊晦暗,酷似我看过的俄罗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背景的色调。“平林漠漠烟如织”,浓浓淡淡的雾霭终日在低空缭绕。它的忧郁感染了树们,一株株面色阴冷。空气仿佛凝滞了,即使近前的树也不见树梢晃动。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呆在那儿。它们没有言语,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广阔的原野越发坦荡如砥无际无垠。
?我走下河岸,来到林子中,与树们紧挨着站在一块儿,摸摸这棵多粗,比比那棵多高,一寸一寸地抚摸树们苍白失血的肌肤,踮踮脚,捻一撮硬硬的皮屑。它们冰凉的躯体泛着温热,我能感觉到它们的脉跳、喘息和微颤,能感觉到它们在思虑什么,为了什么愁闷。此时我好像才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们活得并不轻松,活得如此艰难,它们在把痛苦、忧伤咀嚼千遍后咽进肚里,在悄无声息地承受着命运压给的一切。我的心异常沉重、疼痛,我为它们悲哀:你们怎么就不怨恨、不愤怒、不呼号、不抗争?
?原野太平静了,平静得令人绝望。
?隐隐地,原野深处传来丝丝声音,细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不,是渐渐清晰,渐渐扩大,像钢铁铮铮的撞击声,像海潮裂岸的轰鸣,像万钧雷霆的震荡,它迅速滚过整个原野,无数头巨兽疯狂地摇撼着原野,要把原野翻个个儿,一阵剧颠,树冠上方支离破碎的天穹在噼噼啪啪地往下掉。虽然我还分辨不出这声音是笑是哭是悲是怒,但我已经为一股无敌的力量、蓬勃的生机所裹挟、所推动,我眼前喧嚣起汹汹涌涌、铺天盖地的绿意,我听见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婴儿般呱呱叫着诞生!
?我不知道这声音来自树们,还是我的幻觉。
?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
?等待风。
简要分析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树象征了生活在原野上的广大农民。他们辛苦的、巨大的付出,在恶劣环境中坚忍生存的精神,他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的身份,他们的与世无争,他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执著的精神改变着大地的面貌,使原野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什么是CPI
  CPI(Consumer?Price?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作为一种价格指数,CPI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一方面,CPI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为一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由于CPI所反映的价格水平和走势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因此,CPI自然也成为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国际上通常以CPI为主要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普遍地、连续地、超过一定幅度地上涨。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当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一国货币就会贬值,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背离,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以便在劳资双方签订合同时,提高名义工资以降低甚至抵消人们因实际工资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此外,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的补贴金,甚至是离婚后对儿童的抚养费时,都有必要用到CPI。
  中国自1984年开始编制CPI,中国CPI也包括8大类商品和服务,分别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共263个基本分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2006年,经例行调整后,8大类产品中食品、服务类、居住的比重分列前3名,其中食品的权数为33.6%,与前两年持平,而居住和服务类的权重有所上升。
  【注释】在CPI中,“居住”一项是不包括“买房”的,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房价不计入是国际惯例,且买房属于投资,不是消费。
1.下列对CPI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CPI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
B.当CPI低于1%,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C.中国编制的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等8大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D.CPI是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2.下面对CPI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财政、价格政策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都要依据CPI。
B.CPI是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
C.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抑制通货膨胀。
D.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补贴金等,也要用到CPI。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各类消费在我国CPI中所占权重,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最喜欢消费食品。
B.CPI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家长给在外读书的孩子生活费,也应考虑到CPI的变化。
C.当CPI大涨时,只要提高职工工资,就能保证他们的生活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D.根据规定,凡是消费,包括购买投资品,都应被列入CPI的统计。


参考答案:1.B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1、A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