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10 22:46: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D.燕王诚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4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7.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已而楚相亡璧:丢失
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
C.始吾从若饮:你
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

8.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始速祸焉
B.此在吾术中而不悟/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C.以子之材能/举以与人
D.张仪之来也/句读之不知
9. 小题3: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B.吾宁不能言而富贵
C.因而数让之曰
D.子毋读书游说
10 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②彼且恶乎待哉
③不辩牛马
④而征一国者?
⑤泾流之大?
⑥强者必说于言?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庄子·让王》中有一则这样的寓言:随珠弹雀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1)请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生的目标与追求”的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完上述寓言后的感悟,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②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③、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④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日:乐哉游乎!(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糟啜:食酒糟、饮淡酒。②卢敖:燕国隐士。③师尚父:指姜太公。④淮阴:指韩信,曾被封为淮阴侯。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钱塘移胶西  守:把守
B.物有以之矣    盖:遮住
C.释舟楫之安而车马之劳  服:承受
D.岁比不,盗贼满野    登:丰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而物之可足吾欲者有尽
B.而去取择交乎前   人固疑余不乐也
C.城以为台者,旧矣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D.秦人卢敖之从遁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3.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项是(   )。
①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移守胶西一年之后,身体变胖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南望马耳山、常山联想到了隐君子,西望穆陵、北俯潍水却又想到了姜太公、齐桓公之遗烈和淮阴之功,由此可见作者虽被移守胶西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作者整理园圃,清扫庭院,修补破败的地方,摘蔬取鱼,酿酒脱粟,表现出很快乐,这是他能超然物外的结果。
5.翻译下面句子。
(1)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辨识字形》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