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是用法。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的特点不相同。 C.“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D.本篇表现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小题5:凝滞于物而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6:(1)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2)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见:表被动。
小题2:三个词的成分一样,都是定语,“察察”“汶汶”是定语后置。
小题3:针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提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观点,进而用“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形象的解说,并反驳屈原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小题4:原文: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前后有因果关系。
小题5:渔父看到屈原形容枯槁后,对他要象圣人一样“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因此,他认为屈原的现状是与圣人的做法相反的,即“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6: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凝滞:拘泥。于:表被动。与世推移: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②何故:为什么。高举: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自令: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语气助词,呢。
点评:一、所选文章思想性很强,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历来为人称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对当代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二、题目设置较好,考查全面,简答题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三、翻译题中的第二个句子选得很好,句子短小,但文言现象相当丰富。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小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选段) (3分)
?
小题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教材)(3分)
?
小题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教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3分
小题1: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不后悔,难道谁能讥笑他吗?4分
小题1:浩浩然象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飘飘然象脱离人世,升入仙境。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小题1:“及”,“亲信”及句意各1分。
小题1:尽:竭尽。者译为```的人。其:难道。句意各一分。
小题1:乎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所是所字结构。登仙译为升入仙境。语意各一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第四6》)
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③。”?(《论语·雍也第六12》)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七30》)
【注释】?①尚:超过。(2)说:音yuè,同悦。喜欢,爱慕。?(3)女:同“汝”。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不仁者”只是不干坏事;“好仁者”不仅不干坏事,还要去做好事。孔子说,这两种人我都没见到。
B.孔子认为,行仁德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想做,都能做得到,并非要你有多大的力量。
C.冉求在一些事情上没有完全按照孔子所教的道去行事,却推说力量不够,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半途而废。
D.孔子认为,仁德并不遥远,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人如能真心向善,并付诸行动,就会有高尚的仁德。
小题2:在现实生活中,想成就仁德的不少,但真正能如愿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积累而成。许多人行仁却半途而废,那是他们对仁缺乏“忠”心,连“一日用其力于仁”都不愿意却借口“力不足”,即画地自己限而不肯在行仁上下工夫所造成的。
本题解析:
小题1:孔子不是“批评他半途而废”,而是批评他画地自限,不想前进。孔子并没有责备那些因力量不足导致“中途而废”的人。
点评:对于该题型,一般情况下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因此该题中的选项对理解文章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学们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参照本题的选项进行分析。不过也有该题这样的选择“正确”的,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先看清楚题干。
小题2:孔子认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积累而成。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参考译文:(一)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二)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三)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至 其 神 妙 之 境 又 须 于 无 意 中 忽 然 遇 之 非 可 力 探 然 非 功 力 之 深 终 身 必 不 遇 此 境 也 古 体 伯 昂 尤 有 魔 气 就 其 才 所 近,可先读阮亭所选古诗内昌黎诗读之,然后上溯子美,下及子瞻,庶不至如游骑之无归也。
(节选自姚鼐《与伯昂从侄孙一首》)
小题2:“子美”、“子瞻”分别是哪两位古代诗人的字?(2分)
子美:____________、子瞻:____________
小题3:姚鼐在这段文字中告诉他的叔伯侄孙伯昂,学诗须注重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然非功力之深/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就其才所近(每处1分)
小题2:杜甫、苏轼(各1分)
小题3:①注重积淀(答“积累功力”亦可),②善于(学会)积淀(答“循序渐进”亦可)。(每点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复句之间的关系。至其神妙之境(并列)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转折)非可力探(转折)然非功力之深(结果)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句尾语气词)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因果)就其才所近(每处1分)
小题2:这是一道文学常识考核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文中的重点词语:“功力之深”“可先读”“然后上溯”。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辨识字形》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