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2:46: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君子非异也②蛟龙
B.①骐骥跃②用心
C.①蚓无爪牙之②金就砺则
D.①则知而行无过矣②神自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渔父》一文,回答小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楚国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事物)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吃)其糟而啜其醨(lí薄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中赶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i)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加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不其泥而扬其波?淈:浑浊,使动用法,即弄浑浊
B.是以放见:看见
C.鼓而去枻:船板
D.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帽带

小题2: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是用法。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的特点不相同。
C.“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D.本篇表现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
小题3: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干什么事都应从实际出发。
B.干什么事都不能呆板。
C.渔父用打比方的方法在讲“与世推移”的世俗道理。
D.渔父用打比方的方法阐明处事要灵活的道理。
小题4: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是为了说明:?
?
小题5:对于文中“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渔父的看法是:?
小题6:文言翻译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小题5:凝滞于物而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6:(1)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2)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见:表被动。
小题2:三个词的成分一样,都是定语,“察察”“汶汶”是定语后置。
小题3:针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提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观点,进而用“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形象的解说,并反驳屈原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小题4:原文: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前后有因果关系。
小题5:渔父看到屈原形容枯槁后,对他要象圣人一样“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因此,他认为屈原的现状是与圣人的做法相反的,即“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6: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凝滞:拘泥。于:表被动。与世推移: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②何故:为什么。高举: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自令: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语气助词,呢。
点评:一、所选文章思想性很强,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历来为人称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对当代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二、题目设置较好,考查全面,简答题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三、翻译题中的第二个句子选得很好,句子短小,但文言现象相当丰富。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小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选段) (3分)
?
小题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教材)(3分)
?
小题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教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3分
小题1: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不后悔,难道谁能讥笑他吗?4分
小题1:浩浩然象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飘飘然象脱离人世,升入仙境。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小题1:“及”,“亲信”及句意各1分。
小题1:尽:竭尽。者译为```的人。其:难道。句意各一分。
小题1:乎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所是所字结构。登仙译为升入仙境。语意各一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第四6》)
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③。”?(《论语·雍也第六12》)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七30》)
【注释】?①尚:超过。(2)说:音yuè,同悦。喜欢,爱慕。?(3)女:同“汝”。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不仁者”只是不干坏事;“好仁者”不仅不干坏事,还要去做好事。孔子说,这两种人我都没见到。
B.孔子认为,行仁德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想做,都能做得到,并非要你有多大的力量。
C.冉求在一些事情上没有完全按照孔子所教的道去行事,却推说力量不够,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半途而废。
D.孔子认为,仁德并不遥远,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人如能真心向善,并付诸行动,就会有高尚的仁德。
小题2:在现实生活中,想成就仁德的不少,但真正能如愿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积累而成。许多人行仁却半途而废,那是他们对仁缺乏“忠”心,连“一日用其力于仁”都不愿意却借口“力不足”,即画地自己限而不肯在行仁上下工夫所造成的。


本题解析:
小题1:孔子不是“批评他半途而废”,而是批评他画地自限,不想前进。孔子并没有责备那些因力量不足导致“中途而废”的人。
点评:对于该题型,一般情况下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因此该题中的选项对理解文章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学们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参照本题的选项进行分析。不过也有该题这样的选择“正确”的,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先看清楚题干。
小题2:孔子认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通过长期积累而成。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参考译文:(一)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二)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三)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至 其 神 妙 之 境 又 须 于 无 意 中 忽 然 遇 之 非 可 力 探 然 非 功 力 之 深 终 身 必 不 遇 此 境 也 古 体 伯 昂 尤 有 魔 气 就 其 才 所 近,可先读阮亭所选古诗内昌黎诗读之,然后上溯子美,下及子瞻,庶不至如游骑之无归也。
(节选自姚鼐《与伯昂从侄孙一首》)
小题2:“子美”、“子瞻”分别是哪两位古代诗人的字?(2分)
子美:____________、子瞻:____________
小题3:姚鼐在这段文字中告诉他的叔伯侄孙伯昂,学诗须注重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然非功力之深/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就其才所近(每处1分)
小题2:杜甫、苏轼(各1分)
小题3:①注重积淀(答“积累功力”亦可),②善于(学会)积淀(答“循序渐进”亦可)。(每点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复句之间的关系。至其神妙之境(并列)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转折)非可力探(转折)然非功力之深(结果)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句尾语气词)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因果)就其才所近(每处1分)
小题2:这是一道文学常识考核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文中的重点词语:“功力之深”“可先读”“然后上溯”。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辨识字形》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