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11-10 22:47: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对查慎行《晓发胥口》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半浮半沉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 借取日光磨一镜,吴娘船上看烟鬟。 A.这是一首写景小诗。首二句写远眺,末二句写近观。 B.因为是在清晨,所以山在雾气的笼罩中忽隐忽现。“乍合乍离”是指山一忽儿连绵不断,一忽儿又孤立分离。 C.又因为是在水中,所以水雾中的树便似乎老是浮沉不定。“树头树”是说树高头还有树,既朦胧又富有层次。 D.第三句是说吴娘借着清晨的阳光在湖边磨镜。主语蒙后省略。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借取日光磨一镜”并非指人在磨镜,“主语蒙后省略”的说法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一②题。(7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j乇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域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涛,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 ②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D(3分) ②(4分)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小题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小题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小题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本题解析: 小题1:上阕最后两句意思是无赖小人得之封侯,而诗人却只能独自隐居江边。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愤懑之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此题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从前三句看到诗人追忆军旅生活,表达了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一个设问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这两句诗更是采用了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小题2:此题考查诗歌用典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技巧和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小题。(8分) 白梅? 王冕(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小题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5分) 小题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 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小题1: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 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意对即可) 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