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3:27: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有删改)
小题1: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小题2: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将来肯定还会发生大地震,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是发生的时间和具体地点,而不是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小题2:(A.错在“预测到”,“实然判断”变“未然判断”;B.错在“成功预测”和“突破”,程度夸大; D.错在“重大突破”, 程度夸大。)
小题3:(B.“最好”没有根据,无中生有;C.“可能性为零”太绝对了,曾比较准确地预报过大地震;D.错在“只要……就……”,将必要条件说成充分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4节用了第二人称,而第7节用了第三人称,诗人为什么要变换叙述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在诗歌中说大堰河有“紫色的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多处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第三人称便于作者宏观地表现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用第二人称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便于作者直抒对大堰河的深情。
2.勤劳: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善良: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活,质朴乐观。慈爱: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博大: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悲苦: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生命,40多岁就“含泪的去了”!
3.大堰河身份虽然卑贱,但她慈祥、善良、勤劳,集中了为人之母的美德,因而她的灵魂是高贵的,伟大的。而紫色象征了高贵。另外,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说她有“紫色的灵魂”。
4.本诗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主题。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如第4、6节的对比。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在第6节中先后以“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檐头的……‘天伦叙乐’的匾”“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和“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等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着力渲染了地主生活的奢华,与第4节贫苦农民生活之穷困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如第8、9、10节中把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对比,第4、9、10节中,把大堰河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效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良?
张凌云
一袭黑裙,一对大耳坠,头顶盘着发髻。脸上总是挂着恬静的笑,沉静中自有一种清新纯美的气质。她,就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邰丽华。利用排练间隙,在手语翻译李琳的帮助下,记者采访了邰丽华,看着她用手语讲述过往,那双娴熟的手仿佛也在尽情舞蹈……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邰丽华作为领舞,以慈祥的眼神、缤纷的手姿和发自心灵深处爱的表达,完美诠释了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良。4年前,人们几乎认定“千手观音的脸”只能是邰丽华,而如今,她已细心挑选和培养了4位年轻的、不同面孔的“千手观音”。“我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超越我。”邰丽华坦言,一个舞蹈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仅有一个邰丽华是远远不够的。只要身体允许,她会继续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也会把自己所有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艺术团的孩子们。采访中,看到身边的残疾孩子们,邰丽华眼中总会流露出真切的关爱,并极力向记者推荐:“这是汪伊美,10岁,舞跳得很美;这是程铖,14岁,《千手观音》新的领舞,去美国演出过……孩子们都很懂事,互相服务。用孩子们的话讲:我是你的眼睛,你是我的耳朵。”这些孩子很多都是边演出边学习,有42人正在读大学,他们都把邰丽华当成知心大姐。“她在我们心中像千手观音一样善良,像孔雀一样美丽。”一名双目失明的孩子说道。
在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在雅典残奥会闭幕式,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精彩的演出,给全世界留下美好回忆。“我们残疾人艺术团总共有153名残疾演员,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发掘出来的佼佼者,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已是残疾人艺术团“掌门人”的邰丽华表示,“我们不想被当作特殊群体接受捐助,我们相信这个团能够自立。”
2002年5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开始进入文化市场商演,场场爆满。这些残疾演员不仅有固定的收入,还有三险一金以及退役金,保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还开展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原来艺术团没进入市场之前,很多观众是抱着同情和怜悯的心态来看我们演出的。”邰丽华说,“现在可以自豪地说,走到今天,我们完全在市场上立足了,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邰丽华是在爱和快乐的环境中长大的,这让她有一种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她和艺术团经常走进山村和学校,深入社区和福利机构慰问演出。2003年10月,邰丽华和伙伴们到上海提篮桥监狱演出,在和服刑人员的座谈会上,邰丽华说:“听说来监狱演出,起初我很害怕。可今天和你们在一起。我觉得大家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生理上不完美,而你们心灵上曾有过残缺。”服刑人员都泪流满面。
2007年,艺术团注资设立“我的梦”和谐基金。一年多来,已从基金中拨付72万美元,用于资助国内外公益、慈善项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第二天,残疾人艺术团就捐出100万元人民币。在5月18日央视赈灾晚会上,邰丽华用手语说:“3天后我们将赴英国7个城市进行为期21天的商业巡演,艺术团决定把演出所有收入160万元全部捐赠灾区。2005年我说过:‘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只要心中有爱,只要心地善良,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也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您。’祝愿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
(2008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用“千手观音”来比喻邰丽华?(4分)
小题2:这篇通讯为什么不选邰丽华领舞“千手观音”的材料?通讯新选取的这些材料各表现了邰丽华的哪些特点?(6分)
小题3:有人认为,有残疾已经十分不幸了,还要克服难言的苦痛排练节目,还要上台将残疾现于人前,还要去商业演出自己赚钱吃饭,这是太残酷太不应该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千手观音”比喻邰丽华,一是因为邰丽华领舞“千手观音”精美绝伦,艺术造诣达到十分精妙的境界;二是因为邰丽华有一颗如菩萨般的慈爱之心,愿意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爱心。
小题2:通讯发表于2008年9月10日《光明日报》,邰丽华在“千手观音”精美绝伦的领舞,这时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旧闻”,新闻必须“新”,当然不再选取旧材料。
通讯刻画她全力培养新演员,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真切关爱小演员,表现了她作为一名成熟的老演员的宽阔胸襟;通讯叙写邰丽华带领艺术团刻苦排练节目,进入文化市场商演,独立自足,赢得了应有的尊重,艺术团生存和发展有了保障,表现了她作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是十分称职和成功的;通讯描叙她投身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到监狱演出,设立和谐基金资助国内外公益、慈善项目,积极带头赈灾,表现了她作为著名残疾人演员,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大爱感人。?
小题3:⑴ 不同意这种看法。残疾人有独立的人格,虽身体有残疾,但心灵健全。他们在艺术上孜孜追求,演艺高超,完全凭自己的实力赢得观众的欢迎。残疾人靠自己的努力、坚强、奋斗去改写自己的命运,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反映了新的时代中国残疾人新的精神面貌。
⑵ 不同意这种看法。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进入商业演出,并且完全在市场上立足了,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博得人们的钦佩之情,这对于肢体健全的人们是一种榜样,给正常人以信心和鼓舞。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只是抱着同情和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残疾人,而要学习邰丽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超越自己,奋力拼搏。
⑶ 同意这种看法。能够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残疾人、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残疾人毕竟是少数,多数残疾人谋生还是比较艰难的。我们鼓励残疾人自力更生,但是不能苟求残疾人个个能够成为邰丽华。我们应当更多地思考,如何善待残疾人,尊重残疾人,体谅残疾人。社会应该完善福利体制,更多地关爱残疾人,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禅究竟是什么?现代禅学对禅的理解更加贴近大自 然,更加贴近社会人生。从自然现象来说,满天星斗是禅,清风徐来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目青山是禅,潺潺流水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江河是禅。从社会人生来说,助人为乐是禅,无私奉献是禅;吃饭睡觉是禅,担水劈柴是禅;一言一语是禅,一举一动是禅;一呼一吸是禅,一唱一和是禅。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目皆是。正如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禅是大海,是空气,是高山,是雷鸣与闪电,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在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可见禅就是真实的宇宙万象,就是平常的社会生活,是人们那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真、善、美、智,更是人的生灵之气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的融会贯通。
  既然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禅意,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得潇洒自如,轻松愉快。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身心愉悦的感受,相反觉得活得很累。于是,“活得真累”成了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头禅。为什么会有“活得真累”的感受?这是由于现代人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紧张而忙碌,承受着工作、就业、养家活口、前途未卜、命运多变的层层压力,心头又背负着金钱、名誉、财富等重重负担,始终放不下,由此带来种种烦恼和痛苦。很多人为了追求财富,将生活当成目的而不是过程。这样本末倒置的结果,导致了许多症状,如焦虑、失眠、神经衰弱、心灵空虚、身体疲倦等。可以说这些人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不过是物欲的奴隶而已。
  面对现代人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禅的现代意义越来越重要。禅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累了就要去休息,饿了就要去吃饭”。而追求金钱财富的现代人往往累了不知道要休息,饿了也没有好好地吃顿饭,种种欲望压在心中,无法解脱,以致无法享受生活中的情趣。其实在工作与生活中同样也有许多情趣,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放下一切,那情趣是无法品味到的。
  人们只要能做到以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就会进入一种无我的禅境,生活变得简单了,心情变得达观了,生命变得自在了。有不少人认为禅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法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和偏见。禅教导人们要达观地看待人生的得失输赢,告知人们有些事情不可强求,不必强求,但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禅是积极入世的,其宗旨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要求人们真心实意地投入生活,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禅的智慧解除种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进入禅的意境,体现禅的情趣。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沉浸在禅文化之中,禅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却是异常地贫乏。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于是在青年人中,出现了一群“追禅族”。据大学教师反映,他们的讲课只要稍微涉及到禅,立刻就会引来青年学子的极大兴趣。不仅青年人需要禅来去除烦恼和心理障碍,就是负担沉重的中年人,也需要禅来为他们减去压力。因此,读一些禅意盎然、禅趣横生的美文,多少会达到精神愉悦的效果,进而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摘自《(禅趣小品)自序》)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禅学认为贴近大自然,贴近社会人生才是禅。
B.禅告诉人们只要做到以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就可以超然世外,逃离现实。
C.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D.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认为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禅意,我们需要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现代人读一些禅意盎然、禅趣横生的美文,就会取得精神愉悦的效果。
B.只要人们投入生活,就不会成为物欲的奴隶,就不会焦虑、失眠、神经衰弱、心灵空虚、身体疲倦。
C.一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如果不能放下种种欲望,就难以品味到其中的情趣。
D.现代人感觉“活得真累”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禅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禅是积极人世的,所以负担沉重的中年人也需要禅来为他们减去压力。
B.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逐禅悟,只要是涉及禅的课程,青年学子都很有兴趣。
C.现在许多青年人喜欢禅,所以他们比中老年人生活得潇洒自如,轻松愉快。
D.人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认识禅,更重要的是要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融人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参考答案:1.D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参考答案:1.A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