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0 23:27: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小题1: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 ? 小题2: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 ? ②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 ? 小题3: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四方面作比较:①体积大小②生命结构。或“生存的配套设施”③生存能力④对抗菌素的反应 (4分,每要点1分) 小题:①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没有完整的生命结构。或“说明病毒没有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②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不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越来越大。 (4分,每要点2分) 小题:说明病毒并不可怕。或:病毒具有致命的弱点,对人类的威胁是很小的。 (3分。意思符合,表述简明。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④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以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制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 ⑥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⑦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第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差钱》《非减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 B.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人们为了调节失衡,就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C.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伦理出现异化,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现代社会则显得不难理解。 D.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3.从文中看,“交际物化”有哪些危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导致交际物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我们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1)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2)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3)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4)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意对即可) 4.(1)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2)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3)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意对即可) 5.(1)在物化现实面前保持自己精神空间和人文维度。(2)把持“感情第一”的原则,防止私人空间和时间的功利化。(3)在流动多变的社会中,约束自我,不迷失自我。(4)保持人性不被物化,抵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惊心动魄35分钟 ——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 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 谭 洁 张金玉 ①今年7月1日13时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 ②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③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降而来! ④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⑤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的意义重大。 ⑥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飞机在1.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空滑迫降。 ⑦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为40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⑧惊天一落,危险空前。驾驶战鹰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⑨“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⑩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 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惊天一落救新鹰! 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2万米高空。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 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的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出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决心定下,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砣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公里,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 “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 英雄壮举绝非偶然。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空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的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解放军报》2004年11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段除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外,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加点的“紧张”“焦灼”两词呼应标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自然段中的“昂”字,生动地刻画了飞机着地的姿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惯性,也暗含着对驾驶员高超技艺的赞扬。 C.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或排比段,或为突出这次试飞的重要性,或为阐释迫降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D.本文列举大量表时间、距离与速度的数字,在数字的极大变动与对比中,产生“生死时速”的效果,进一步强化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E.本文以纪实散文的笔调,真实记录了空军特级飞行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样机的英雄壮举,想象丰富,描写细腻,新闻性与文学性完美统一。 小题2:阅读文章第至自然段,结合全文,从叙述顺序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E(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小题2:第至自然段运用的是倒叙的方式(或倒金字塔的结构),(1分)在前文先行交代迫降成功的结局之后,再交代紧急迫降(无动力滑翔)的经过。(1分)这样由果而因的写法,更能突出事件的“惊心动魄”,(1分)也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增强了通讯的可读性。(1分) 小题3:不能。①这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梁万俊在空军某试飞大队的成长经历,突出了他迎难克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飞行技术形成的根源与过程;(2分)②这样写为他“惊天一落”的成功做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使读者对通讯的主人公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2分)③补充交代梁万俊及其试飞群体的英雄足迹以及事件的影响,把个人英雄壮举归结于我军的优良传统,使通讯报道的主题具有了广度和深度的意义。(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紧张’‘焦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表述不当,全文的感情基调应是“讴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E.“想象丰富”这一表述不当,文中并无丰富想象,而更多的是客观地叙写。 小题2:答题时,首先要判断记叙的顺序,新闻中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从第段的“倒拨35分钟”一句的提示看,这几个自然段的顺序应属于倒叙。而倒叙的作用,主要有内容上强调,结构上呼应,形式上增强可读性等几个方面,考生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3:本题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取舍,来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理解,段是否能删除,首先应看段的内容与全文内容是否相关,段介绍了梁万俊的成长经历,交代了他能够成功迫降的原因,内容相关性不言而喻。其次还要看段与主题、创作意图的关系,段还介绍了梁万俊所在的集体——空军某试飞大队,既说明了梁万俊的成长,也把文章颂扬的对象扩大到了试飞大队、空军,甚至中国军队,显然也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和社会价值。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问题。 江月静若玉?查 干 ①有一年的晚秋季節,在瀾滄江畔的虎跳峽一側,我曾一動不動地凝視一輪江月,至夜半。那一刻,我倣佛進入了時空隧道,時間凝固,生命也凝固。心中的霧霾與陰影,也都隨江流遠去。人聲、輪聲、伐木聲,頃刻間也消音不再。天靜地亦靜,倣佛靜即是一切了。 ②山野裏,風些許寒,星些許遠,江浪安詳地睡著。樹木的呼吸聲時近時遠,細微如飄動的發絲。偶有山鳥的夢囈傳來,倣佛在提醒:夜已深,此處不宜久留。可是,此時的我好似置身于紅塵之外,身心輕盈若翼,雜念全無,像是沒有思維的一棵樹。 ③江月浮動,若有若無。映入江中的那些星子,斑斑駁駁地閃爍著,像是一位丹青手,散淡地描摹幾筆、又描摹幾筆。明月在江心,像一塊沉緬的玉,與水相依,發著一身冷冽的青光,倣佛在等待她粗心的主人。看得出她是寂寥的,因而陷入了沉思狀。對,江月在沉思,沉思得如此忘我,又如此地心無旁顧。 ④面對此情此景,不知為什麼,我猛然想起一些古代詩人的名字來,如:李白,王安石,蘇軾,王維和王昌齡們。並揣想他們,面對一輪古時明月時所發出的傾訴或者慨嘆之狀。有關他們對古時明月的文字,我有一點牢記不忘,那就是千秋明月,對紅塵中人的眷顧和撫慰,歲歲年年,從未間斷過。 ⑤譬如,當你身處逆境之時,她就會來陪伴你,以她柔和的光,照耀你的心靈。她會來裝飾你寂寞的窗欞,也會來聚攏你散淡無序的夢境。而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下,她給人的感悟和遐思,又是啟蒙式的,千姿百態的。以下詩句就是證明—— ⑥“瀾滄江月靜若玉,不須風兒掀漪瀾。”此時此刻,我真有些擔心,江面會起風。假若此刻起風,會使水中明月被折疊甚或被攪得零亂無形,這不能不讓人起憂。因為,這般幽然之境,在人的一生中不可多得。 ⑦何況,這般明月夜,這般原生態的一江碧水,會使我們的靈魂,變得清澈變得空曠起來。也因為這樣的時候,現實中的那一些醉生夢死的生活場景,就會從我們雜亂無序的心幕上悄然退去;那些娛樂至死的生活追求,也會變得滑稽可笑而一文不值。這樣的時候,江聲和晚鐘聲,會蕩滌我們浮誇零亂的心靈迷境。這樣的時候,馬嘶和犬吠,會讓我們感到生活的真實,會使我們回到人生的原點。這樣的時候,千秋明月,就會像一丸發光的安神丸,讓我們的靈魂澄明起來。 ⑧人,為什麼喜歡玉呢?因為它聖潔無瑕,因為它優雅可人。此夜的瀾滄江月,使我聯想到一塊無瑕之玉,或許就是這種心理暗示的結果吧? ⑨四野謐靜而萬籟俱寂,夜漸漸深了。而這瀾滄江月,又不時地激起我心靈的漣漪,一圈又一圈地擴展開來。遽然,有一聲柔柔的馬嘶,從背後傳來。回頭,見是一位藏族少女,牽著一匹白色龍駒,正朝江邊走。那龍駒也潔白如玉,披一身玲瓏的月光,像一則童話。面對江月,少女用藏語輕聲唱起《青藏高原》來。她的歌聲,沒有李娜那般高亢昂揚,卻顯得些許沉鬱,但不缺乏激情和高度: ⑩“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這兩句極具天問意味的歌詞,用藏語唱起來,不知為什麼,給我的感覺,像是在誦經,也像是在祈禱。不過,這般歌聲,並沒有打破這一山的寧靜,反而使它顯得更加肅穆莊嚴起來。 月光下,那匹白色龍駒在低首飲江,像是啜飲著母乳。那般地深情脈脈。它的影子,與江月形成一個美妙的蒙太奇畫面:那就是,玉對玉,遙相輝映的一幅極具詩意的剪影。而那位少女水中的倒影,則與斑斕山木融合在一起,雖有些朦朧,但輪廓卻清晰可辨。我疑心:她,不就是那一位遺失玉佩的仙子嗎?現在正牽著她的白色龍駒,趁夜深人靜,尋找她的寶貝來了。 提耳猶聞,山野的絮叨聲,啊,是起風了。江水開始波動起來,細微的浪花一朵又一朵,從上遊簇擁而下。那江月,也因此由圓變得細長,飄逸如上升中的一件玉披。看來,這一輪多情江月,不得不就此飄逸升空了。 其實,這一輪明月,一直都是普照著整個山野的,不僅僅限于這一條江水。只是我在凝視中,忽略了這一存在。眼前,玉石般的江月,正被浪花簇擁著遠去。而我,陪伴瀾滄江月,靜坐了大半個夜晚。魂,似乎離我而去,像一片銀杏葉,漂泊不知何往? (选自2013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两段写人声、轮声、伐木声、树木的呼吸声和山鸟的梦呓,都是为了烘托出此时此刻的“静”。 B.作者看见江月,就猛然想起古代文人并揣想他们面对一轮古时明月发出的倾诉或慨叹之状,这是一种感受与情思的共鸣。 C.第⑦段运用比喻、夸张、借代、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描写、或议论,凸显了幽然之境的奥妙和神奇的特色。 D.全文对澜沧江月之景,既有重点描摹,又有简笔勾勒,通过层层铺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E.“魂,似乎离我而去,像一片杏叶,漂泊不知何往?”以比喻兼设问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虚幻的意境,卒章显旨,意味悠长。
小题2:文章第⑥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文中着意描摹了“江月静若玉”,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若玉”的江月之“静”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作者说:“人,为什莫喜欢玉呢?因为它圣洁无暇,因为它优雅可人。”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对此,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说说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C、E
小题2:①照应题目;突出题意(文章拟题是“江月静若玉”)。②虚实结合,凸显题意,所引二句诗,前句实写,后句虚写,二者结合,形象地表达了晚秋之夜的澜沧江月静态美意境。③巧设伏笔,前后照应。作者在欣赏“幽然之境”中,表达出对“江面会起风”的惊心,这恰恰为后文写江上“起风了”巧妙地埋下了伏笔。(6分,每点二分)
小题3:①“静”在沉思。明月在江心像一块沉思的玉,她是沉思的江月。②“静”在澄明。原生态的江水中倒映着千秋明月,让人的灵魂也与之澄明。她是澄明的江月。③“静”在诗意,少女倩影让人心动宛如遗失玉佩的仙子,立体意境,遥相呼应,极具诗意。她是诗意的江月。④“静”在多情。它如同美玉一般优雅可人,能够激起人们心灵的涟,她是多情的江月。(6分,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4: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圣洁无暇”“优雅可人”的确是人们喜欢它的理由。但我认为,就民族传统与文化的渊源来考察,人们喜欢玉还有诸多特定的因素:①玉是吉祥如意的一种象征。在我国,玉是祥瑞之物,祈求吉祥如意,是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习俗。②玉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孔子也说:“君子比德于玉。”③中华民族文化对玉赋予了最高贵的精神生命属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视同生命意义的玉无比珍贵。(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并对个选项中提及的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有无错误。比如本题,C项错误在于,此段没有借代修辞手法的应用;E项错误在于,结尾语表达的是一种江月之景的感受而已。
小题2:回答此题,一要根据该段的内容,二要考虑该段在文本中所处位置。从该段内容看,此段照应题目,突出题意;同时,所引二句诗,前句实写,后句虚写,虚实结合,凸显题意。从该段所处位置看,该段巧设伏笔,前后照应。
小题3: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简要分析作者笔下‘若玉’的江月之‘静’”的表现,手先在文本中筛选有关“若玉”和“静”的文字。文本中有“明月在江心,像一塊沉緬的玉,與水相依,發著一身冷冽的青光,倣佛在等待她粗心的主人。看得出她是寂寥的,因而陷入了沉思狀。對,江月在沉思,沉思得如此忘我,又如此地心無旁顧”一段描写,于是可知这“静”,静在在沉思。其次,文本中有“千秋明月,就會像一丸發光的安神丸,讓我們的靈魂澄明起來”的语句,于是可知这“静”,静在澄明。第三,文本中有“玉對玉,遙相輝映的一幅極具詩意的剪影”的句子,于是可知这“静”,静在诗意。第四,文本中有“這一輪多情江月,不得不就此飄逸升空了”于是可知这“静”,静在多情。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解答此题,必须切合题干中“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这一要求,谈出对题中作者观点的评价。一般来说,应认同作者观点,最好能对作者观点加以补充和发挥。比如,除了认同玉的“圣洁无暇”“优雅可人”的确是人们喜欢它的理由之外,还可就民族传统与文化的渊源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比如人们喜欢玉还因为玉是吉祥如意的一种象征,②玉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问题。
?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甲)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乙)。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文中(甲)处应添加的标点是(?)
A.句号?
B.冒号?
C.破折号?
D.逗号
2、文中(乙)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
A.主题制约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
C.内容与形式统一?
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第二句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不对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彩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对本段段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作用。
B.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
C.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经过。
D.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影响。
参考答案:1.A
2.B
3.A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