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3:31: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语言运用题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
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说说你的看法。(100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情节妥当。一个人最痛苦的,就是无处宣泄痛苦,只知道痛苦,却没办法减轻一些些。祥林嫂是个苦命的女人,她的痛苦源于她不反抗,因此,要一个顺从命运、无力也无心反抗的人拿起刀,可以说不可思议——除非她疯了!而小说中的祥林嫂正是这样一个人,她被痛苦折磨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理智,这样一个人的确有可能砍门槛,但砍门槛的动机值得人思考。最常见的一种看法,认为祥林嫂砍门槛砍的是封建制度,最后的她终于觉悟了,这是最多人的一种看法,然而这种看法就未免太“小说化”了一些。若是祥林嫂真砍了门槛,必定不是什么觉悟,而是,她把门槛变相地看成了自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捐了门槛依然无法赎罪,只有“砍”才有效。祥林嫂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人的觉悟,她的“觉悟”就是:一切痛苦源于罪孽。
示例二:剧中添加这样的情节很不妥当,为什么呢?
一是当时强大的封建制度的牢笼死死地束缚着像祥林嫂这样的中国千百万的穷苦妇女,她们只能忍受着政权、族权、夫权三座大山的压迫,罪恶的封建制度在一次次地吞噬着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她们就连参加祭祀这种极其普遍又有内心极度渴求的参与资格也没有,在封建者看来,总认为女人是祸水,女人自一出生,就颇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忍受着男人们随意蹂躏,这一点从好多史书可以见证,马克思说过:“封建制度是男人的天堂,是女人的地狱。”因此,像祥林嫂这样的弱势个体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禁锢去反抗,在当时极不可能,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才这样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祥林嫂沦为乞丐,或者成为一个木偶人。这样的描述,更加凸显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把一个好端端的女人折磨成一个神经麻木的乞丐。这不是祥林嫂生来的命运太悲惨,而是封建制度太残忍,太不公正。
二是错综复杂的封建关系网针一般地一寸寸地刺着祥林嫂,使她一天天地变得思想愚钝,神经麻木,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只能自认为女人天生就该伺候男人们,就该顺从着封建的三纲五常的约束。比如,鲁迅在文中列举的四叔、四婶、卫老婆子等,都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中国当时许许多多的穷苦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在一天天地备受着这些封建卫道士的剥削,如果说靠祥林嫂这样的个体女人真正冲出封建势力的束缚,在当时是极不可能的。依我看,鲁迅之所以写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多数妇女觉醒,鲁迅的本意不是让祥林嫂出来和封建卫道士明干,这样做的结果在当时只有一个——死,被封建势力活活弄死。
三是任何文艺作品必须遵从生活的原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品。不同的一点,就是文艺作品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活,这种生活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望。电影《祝福》添加这样的情节,是和当时社会现实极不合拍的,这是一种超现实的设想,我想这恐怕不是鲁迅的本来的心中所愿吧。这种情节事实上就是一种生活的夸张,像《祝福》这样的文章,鲁迅只想着折射封建制度的累累罪恶,一边唤醒部分妇女觉醒,这一点在巴金的好多作品中也有反映,也在好多影视作品比如《红高粱》中也有体现,电影《祝福》添加这样不妥当的情节,不就是拿现代人的意识来衡量那时的社会处境吧。
总之,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必须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使加工浓缩也得特别考虑当时的社会形态,如果把文艺作品始终架在一种极度设想的状态下,这就不会使多数人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我始终坚持文艺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文艺从生活中来,应该合理科学地升华生活才为妥当。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扩展语句中的“拓展话题型”,这种形式旨在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其形式是给定一个话题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拓展话题。答题提示:从人物性格发展和作品主题两个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B.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C.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的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D.你们所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无时无刻:常和“不”连用,表示“每时每刻都”。符合语境。)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文无定法”。鲁迅说,所谓“作文秘诀”都是“骗人”的;后来邓拓说写作只有一条“不要秘诀的秘诀”,其看法与鲁迅的话实质相同。
B.求职时漫不经心,一旦工作会不会专心,不少用人单位就部分大学生求职时的懒散表现提出如是疑问。
C.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先秦诸子的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篇《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D.除另有规定外,2003年财政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发行的记账式国债的招、投标活动适用本规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A“文无定法”后的句号应在前面引号内;B“专心”后的逗号应为问号;C“力量”后的逗号应为句号或冒号)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想今夕看月已无希望,那么赏赏栈桥的灯光,也可以慰情聊胜。        
                                        。不知被谁将这些月蛋连缀在一起,成了两排明珠璎珞,献上海后的柔胸。
①林中的煤气灯,是月亮下的蛋
②每一柱头,安设一盏水月灯,圆圆的,正像一轮乍自东方升起淡黄的月亮
③现在月亮选取东海为床,将她的蛋一颗一颗自青天落到软如锦褥的碧波里
④月亮那会这么多
⑤想起了某外国文豪的隽语
⑥栈桥两边立着两行白石柱
A.③⑤①②④⑥
B.⑥②④⑤①③
C.③④⑤①⑥②
D.⑥②③⑤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前语境给了中心话题是栈桥的灯光。全段文字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近处栈桥上的灯(⑥②),由灯产生的联想(④⑤①)及远处的景观(③)三种情景。整段文字几乎都用了陈述对象首尾相连的方式联结着。如栈桥、石柱、月亮、蛋。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烙(páo)临(bīn)捷(jiǎo)守不渝(gè)
B.攻(jié)丧(jǔ)趔(liè)不容发(jiàn)
C.旎(qí)悍(piāo)跷(qī)莘学子(shēn)
D.击(jū)罪(qiān) 片(tà)官野史(bài)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恪”为kè,B.“间”为jiān,C.“旖”为y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仿写句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