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0 23:37: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小题1:文章的开头提到了不同的人对方文山的评价,其共同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2: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6) 小题3: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几句话都是围绕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的:他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2分)作用: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1分)同时又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方文山横溢的才华。(1分) 小题2:(1)艰辛的成长经历;(2)与周杰伦的合作;(3)与众不同的风格。(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1分)(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②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③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④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⑦有出众的才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4分,每点1分,答到4点即可得4分。如有其它观点,能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只笼统答方文山凭实力走向成功最多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语段内容概括和分析作用的题目,内容主要是突出方文山的“才华”“相貌”,作用要从文章的开头的作用考虑,还要注意“御用”词人之类的词语,主要是引起下文,引起读者兴趣。 小题2:这是一道文章的内容概括的题目,可根据文章行文的特点,先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内容,再概括。 小题3: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到依据,要能够自圆其说,答题时最好能辩证的分析。比如此题可以达成有幸运的成分,但也是必然的结果,然后从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有出众的才华、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等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试各用一句话概述“横渠四句”中四句话的大意。 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当遇事不能决的时候,基督教徒与儒家的做法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句: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第二句: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最高统治者应为有圣人之德者,实现王道。(意对即可) 2.基督教徒要求上帝做主,由“主”来决定;儒家认为不需要这个“主”,人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不能控制的,应该顺应自然,只做该做的事,因而更需要不断修身。(意对即可) 3.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以德服人,大公无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 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
小题3: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1)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2)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应结合原文中的信息综合判断。根据文意,B项属于“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而A项、B项、C项则属于“在社会运行层面上所发挥的特有的作用”。
小题2: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应注意从文中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据文中信息与实际生活,可以推断A项、B项、C项正确;D项“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无中生有,在文段中没有依据。
小题3:本题考查结合文意逆向思维的能力,回答时应注意结合文中的信息。文段中主要从正面讲述志愿精神与志愿行动对社会几个人的影响,而问题要求回答缺乏志愿精神与志愿行动时的负面影响,依据文意可以把正面的要点归纳,然后从反面进行表达。
本题虽然要求自己来谈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原文,自由发挥。必须结合原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渗透自己的见解,但必须以原文中的观点为基础。先确定具有志愿精神与志愿行动的正面效应,再结合问题来回答。切忌离开原文,空发议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托尔斯泰灯
蒋子龙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图拉州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屋顶上。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
——这就是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出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圣经》,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也包括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多了。即使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围着灯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于是,久而久之便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其它地方。(《读者》2008年第10期)
1、“托尔斯泰灯”有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尔斯泰灯”具有怎样丰富的寓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阅读培养精神生活习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文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这个感悟,试作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孩子性格的培养需要“长性”,这种“长性”在文章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最早是一盏悬在屋顶上的大号煤油灯,后来换成了汽油灯,后来又换成了电灯。
②都悬在屋顶上,且都通过隔板与桌子相连,是一种“连桌灯”(或“桌连灯”)。(意对即可)
2、它喻指托尔斯泰高明而独特的教育方法,是托尔斯泰的智慧之灯;它又喻指托尔斯泰用来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路灯——人类的智慧——书籍。 (答对一点,意对即可)
3、起初全家人必须坐到灯下阅读,这是生活习惯的有意培养;后来这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孩子们常常充满期待地等着全家的共同阅读,形成了热爱阅读享受阅读以此为乐的性格;至今托尔斯泰的后人们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的其它地方,这是性格决定人生。(意对即可)
4、若干年如一日,托尔斯泰家的灯下阅读从不间断;托尔斯泰自己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70年写日记不缺一天。(可以围绕“坚持不懈,必有所成”或“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优良的环境,科学的方法及持之以恒”等方面来写,内容合理,语句通顺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
从传统观念来看,人的基本需求只是生存需求,即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而现代意义的基本需求,还强调自尊和自主。所谓自尊,是让人能够有被尊重感;所谓自主,主要是指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主义。所谓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所以,以人为本,涵盖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这就是,发展措施要“因人制宜”,因发展阶段制宜。对生存需求者而言,主要是提高人均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社会保障;对自尊需求者而言,主要是营造尊重人、尊重人的创造精神和业绩的环境;对自主需求者而言,主要是培养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可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和进步是内在统一的。
此外,两种新观念帮助我们认识以人为本。一是新国民财富观。它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财富分为三类: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其中,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比重较高,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力资本比重很小,自然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重超过一半。二是新贫困观。从传统观点来看,贫困就是没有钱,缺乏最低水平的收入和支出。但新发展观认为贫困是一个多维现象,可以划分为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都是贫困的直接表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其他两类贫困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由知识贫困决定的。以人为本,帮助弱势群体,必须从狭义的消除收入贫困转向更为广泛持久的消除三大贫困,特别是要转移到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消除知识贫困上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以人为本:一、发展方式转型,人们本来把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幸福的手段,却因为经济增长而埋下了精神荒芜、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幸福的种子;二、人的发展主体地位再次确立,由于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人被视为发展的包袱。以人为本看到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但更强调人口政策调节和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为决定人类前途的是人口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
小题1:下面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
B.以人为本以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为基本内容。
C.以人为本包括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D.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小题2:下面对“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生存需求、自尊需求和自主需求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主要需求。
B.人的基本需求只是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的生存需求。
C.“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包括从物质的奴隶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落后思想观念、习俗中解放出来。
D.当前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在满足一部分人的生存需求。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新国民财富观中,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多少。
B.根据新国民财富观,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比重普遍高于非洲国家。
C.贫困的直接表现是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
D.对于收入贫困的人满足他的生存需求就行了,对于知识贫困的人才需要满足他的自尊、自主需求。文中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本目的是要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消除知识贫困。
小题1:B项,要加上“在传统观念看来”的条件;C项.是对“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的具体解读.D项,是对生存需求与现实的联系的理解。
小题1: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