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3:37: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感恩的心
①《韩诗外传》有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楚庄王和群臣夜宴。烛灭,有人在暗中引楚王美人衣。美人绝其缨(注:缨,帽带),以告楚王。王乃命群臣皆绝缨,然后举火。后楚与晋战,有一人抗击敌人特别勇敢,楚王问他,他说:“臣,先殿上绝缨者也。”
②每当读到这则故事,在佩服楚王气度的同时,总为古人的义气所感染。以楚王的身份,一怒之下,绝缨者定当人头落地。那绝缨者夜宴过后,醒来自会胆战心惊,但毕竟楚王并不知晓,过去也就算了。可在他心里,这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不报答就永远也不安生。
③也许是古人特别注重以德报德的缘故吧,于是留下了许多千秋佳话。从“衔环”“结草”的神话传说到“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游侠,无不秉承同样一个内涵。对于一个稍有道德的人,做出以上事情,也是情理中的事。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别人有恩于我们的时候,总该想着如何报答才好。
④前不久看过一则报道:一位母亲花了十六年时间寻找两个女儿的救命恩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亲口对恩人说一声“谢谢”。有人问辛辛苦苦找了这么多年,值得吗?朴实的母亲眼含热泪:“如果没有恩人,两个女儿早就没了,可人家连让我说一声谢谢的机会都没有,我这一生心里不安啊!”或者,这位母亲并没有财力去报答那位救了自己女儿的恩人,但还有比这种执着了十六年的心更让人感动的吗?还有这么一家人,意外收到三十万元的馈赠,正当家人疑惑的时候,汇款者出现了。原来,他在十多年前曾是一个流浪儿,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可怜他,给了他十块钱,并劝告他男儿要有志气。乞儿很感动,留下了老婆婆的地址。后来乞儿洗心革面,终于发家致富。他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全凭老太太一句话啊!然而,老太太早已不在人世,善良的家人尽管家境不好,依然不肯收下这笔钱。老太太的儿子说:“如果我收下了这笔钱,就违背了母亲的意愿了啊!”经过协商,用这笔钱为村里修了一座敬老院。这是何等感人的报恩方式啊!
⑤然而,并不是任何事都那么称心如意。我不能说人心不古,然而不讲奉献只有索取心态的人还是占有不小的市场;甚至,做了好事反被嗤笑为傻帽的也不在少数。久而久之,人的心就冷淡了,除了自己,心里想的还是自己。如果人人都这样,还何谈感恩呢?还有更让人心寒的事,有的人自己住华屋丽室,弃父母于不顾,这样的人连畜生也不如了。
⑥或许,真是改革开放了的缘故,总有那么些惹人眼球的东西一股脑儿从国门溜进来。以节日而论,传统的节日一个个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偏偏西方的什么“情人节”“愚人节” “圣诞节”还有更多的什么鬼节之类的流窜进来,唯独没有想过把感恩节引过来。也许,上面的这些节日更有情调,更能满足人们的戏谑心理,更足以赚足腰包,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如果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所有这些都将是徒劳的。
⑦还记得几年前火爆过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然而,即使是劝导,也难让老人们如愿。宁肯陪同情人“欧洲八国游”也不愿带着父母到市郊走一走的还少吗?连父母养育之恩都不放在心上的人,就更谈上对别人报恩了。
⑧其实,报恩有时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一个微笑,一声谢谢,一个善意的举动……都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心存感激,做起来并不难。但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别人帮了什么忙,因为事情小,觉得不足挂齿,也就看作是理所当然;别人给你让个座,连一声谢谢也懒得说出口。听上去都微不足道,不值得这么斤斤计较。细一琢磨,还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因为久而久之,人心变得麻木,感恩的心慢慢也就萎缩了。人人都失去了感恩的心,那该是一个怎样令人生畏的世界啊!
⑨如果后人在编著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还能找到类似“衔环”“结草”这样感恩的事件载入史册,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
1、第②段“在佩服楚王气度的同时,总为古人的义气所感染”中的“楚王气度”、“古人的义气”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
2、文章开头引用《韩诗外传》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
3、①第④段作者写了两个感恩的例子,请简要回答两者的不同特点,并简析这两个事例令人感动的原因?
?
?
②第⑧段没有了那些“举手之劳”的报恩,“细一琢磨,还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
4、简析全文在内容安排上的突出特点。
?


参考答案:
1.气度:楚王听到自己的妃子报告之后,没有怒发冲冠.而是让当场的所有人都扯断帽带,让那个企图调戏楚王妃子的人避免了难堪和一场杀身之祸。?
义气:那个企图调戏楚王妃子的人,心存感激,以后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以谢楚王对他的宽宥。?
2.①赞美古人感恩的义气。
②引出感恩的话题。
(3)生动感人,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3.①Ⅰ.不同:前一个事例施恩重——救命之恩.感恩微——说声“谢谢”。后一个事例施恩微——一句话加10元钱,感恩重——30万元。Ⅱ.施恩没有轻重之分.感恩也没有轻重之分,只要有一颗诚挚的感恩之心,不管他感恩用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都是令人感动的。②久而久之.人心变得麻木,感恩的心慢慢也就萎缩了。人人都失去了感恩的心。那是一个怎样令人生畏的世界啊!
4.全文在内容安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写感恩,后写不感恩,将二者进行强烈的对比,以突出中心。


本题解析:
1.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要从行文思路和内容情感两方面回答。
3.含义要结合全文作者的观点来回答。
4.前后对比:感恩→不感恩。 (只有抓住这一点,不管怎么组织文字都可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肖复兴
  对于已经审美疲劳的春晚,已经无新闻可言。如今爆出的最大新闻,莫过于赵本山退出今年的春晚了。
  对于赵本山此次离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心情和看法,惋惜、扼腕、无所谓,觉得这样挺好,认为江郎才尽、廉颇老矣……客观地讲,长达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他在春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将一种二人转民间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人无可取代。毕竟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得而由衷的欢笑,陪伴我们走到了自己鬓发如霜,排练要靠吸氧来维持的地步。赵本山不是铁打的金刚,也不是百变金刚,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赵本山。况且,赵本山曾经为我们奉献的是美味开心的宴席,而不是用地沟油炒菜糊弄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说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也就是说,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这不仅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形式,成为了春晚的拳头产品,也是缘于这样主客观的双向条件。就如同一个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来源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会。如今,角色没有了,舞台空空荡荡了。为什么我们的大众文化的生产如此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为什么多年以来春晚一直在赵本山一棵老树上吊死,如同鞭打快牛一样,如同榨骨吸髓一样,非要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最后以这样有些无奈的方式黯然分手而体弱地退场?
  这说明我们对于大众文化的认知有问题,既然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在生产的预制和过程中,我们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以及大众文化有节奏的生产能力。其实,明眼人早在几年前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即便前两年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上演出的颇受好评的小品《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聪明的如宋丹丹和范伟早就金蝉脱壳,任凭天说海说也不再陪赵本山和春晚玩了。我们却还在可劲儿地使赵本山驾辕拉车。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人曾说赵本山明知如此为何不急流勇退,是因为他和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利益的互通有无的紧密关系,彼此借水行船。对于赵本山,商人的思维运用在演员的身上,这样做合二为一,一石两鸟,无可厚非,但对于电视却实在说明不大懂得现代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与范式的成因,依照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方式,和做大型晚会的习惯思维,起码是一种偷懒的缺乏眼光的方式,以致和赵本山有了这样长的蜜月期而未有什么进取和改观。其实,只要放开眼光,真正地做好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喜剧或小品的民间市场上大有可为,只要看看北京如今几乎遍地开花的相声舞台就可以看出,江湖上芳草芊芊,生命力极其旺盛而鲜活。只是需要发现和培育,需要时间和眼界,以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而开阔的心胸。
  赵本山如今的病退春晚,不见得就是坏事,即便赵本山依然是我们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却会不约而同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让我们有些伤感,却也有了新的期待。?
(节选自2012年2月1日《广州日报》)
1.下列有关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并非坏事,虽然他的离席让我们有些伤感,但也给了大众和生产商去寻找自己“新欢”的机会。
B.赵本山捧着一颗诚心,曾给我们奉献了春晚美味大餐,虽然他已鬓发如霜,拖着疲乏的脚步突然离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个“旧爱”。
C.虽然说赵本山退出今年春晚是人生和艺术的客观规律,但京剧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春晚缺了赵本山还有宋丹丹等人。
D.赵本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才退出了春晚,这足以说明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出现了诸多弊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成赵本山“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悲剧原因,除了他自身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们缺乏对大众文化的宏观把握等。
B.赵本山在春晚中的地位和他在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是无人可取代的,在众多的春晚议论中,人们把议论焦点聚集在退席的赵本山身上。
C.赵本山是春晚的看点和笑点,如今的春晚角色没有了,舞台空荡荡的,所以,今年的春晚出现了老演员唱老歌曲的现象。
D.赵本山不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他想借助商人的思维,彼此借水行船,一石双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沈阳将不再陪赵本山玩春晚,赵本山只身一人玩到现在才退出春晚,可见,人们对春晚早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B.人们对赵本山今年退出春晚议论纷纷,这实属正常现象,但春晚20年一直在赵本山这棵树上吊死,也真让人有点遗憾。
C.央视春晚如同榨骨吸髓一样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使得赵本山最后以有些无奈的方式与春晚黯然分手。
D.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是春晚的重头戏,但透过他与小沈阳合作的《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


参考答案:1.C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光辉译者心?陶澜
①余光中常说诗、散文、评论、翻译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美感世界。他翻译作品产量极为丰富,有中译英的中国现代诗,也有英译中的英美诗歌,《土尔其现代诗选》,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王尔德的戏剧《理想丈夫》、《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等等。
②他还是那本赫赫有名的《梵·高传》的中译本第一人。
③余光中大学毕业两年后的那段时间,他的妻子范我存一直不在他身边,日益浓郁的思念之情把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推向了深渊。“那是我一生最烦恼的时期,身多病而心常乱,几乎无日安宁。”就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到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英文本。正是这本书,使余光中像崇拜梵·高的绘画一样崇拜起梵·高的“苦难”来。他决定翻译此书。他把自己的大计划与梁实秋先生商量。恰好梁实秋先生也读过这本奇书,可是觉得书太长,又牵涉到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专业问题,就劝初涉译事的余光中不如节译算了。但余光中认定,一本书既然值得翻译,就该全译,否则干脆不译。
④一动手翻译,果然艰难。余光中后来回忆道:“本已身心俱疲,又决定要揽下这么一件大工程,实在非常冒险。开始的时候,只觉不胜负担,曾对朋友说:‘等到我译到梵·高发疯的时候,我自己恐怕也要崩溃了。’可是随着译事的进展,我整个投入了梵·高的世界,朝夕和一个伟大的心灵相对……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恼……就这样,经过十一个月的净化作用,书译好了,译者也度过了难关。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
⑤多年后,余光中更深入地道出翻译《梵·高传》的意义:“我不但在译一本书,也在学习现代绘画,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一个伟大的心灵,并且借此考验自己,能否在他的感召之下,坚持不懈,完成这长期的苦工。”
⑥余光中译《梵·高传》震撼了许多敏感而年轻的心灵。1957年3月,在台湾《大华晚报》连载后,《梵·高传》分上下两册正式出版。先有重光版,后有大地版,一印再印,总印数逾三万册。梵·高不仅拯救了余光中,也为余光中赢得了许多朋友。比如陈锦芳,14岁就读了他翻译的《梵·高传》;林怀民更早,12岁就读了。作家三毛殁后,家人以她生前最喜爱的三本书陪葬,其中一本便是余光中译《梵·高传》。
⑦余光中说,梵·高强烈的宗教情操以及色彩感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梵·高的生活经历与悲悯情怀使他自然而然地将艺术的重心从美女贵人移向“中下层阶级”,使他能把“原本平凡的人物画得具有灵性和光辉,更重要的是,具有尊严”。从创作之初的《扬子江船走曲》到后期的《一枚铜币》,余光中一直在诗作中表现出对平头百姓由衷的关爱和认同。
⑧余光中喜爱梵·高早期以《食薯者》为代表的写实之作,认为它们“阴沉之中有温暖,黯淡之中有光芒,苦涩之中有一种令人安慰的甜味”。“另具一种坚实苦拙之美,接近原始而单纯的生命,十分耐看”。余光中也推崇梵·高后期那些饶富象征意味的画作,赞颂梵·高能“从写实的局限里跃升入象征与表现”。余光中半世纪的创作历程,同样是不拘于一格,不安于小成的进取,力求超越前人、时人和自我。梵·高绘画的色调,造成余光中诗和散文“蟠蜿淋漓”、“沛然运转”、“笔挟风雨一气呵成”的节奏感与奇异光辉的美感。
⑨20世纪80年代,他在散文中吐露心声:退休后,要“做一个退隐的译者,把格瑞克、劳特雷克、特纳等画家的传记一一译出”。
⑩这也是他近来的一个想法,他最大的希望是台面的生活少一点,幕后、在书房里的写作多一点,有空多翻译一点。他说:“王尔德的喜剧我已经翻译了三本,还有一本我希望能翻译。还有一些画家的传记,我希望能翻译两三本。”
(《传记文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文字虽短,却是对余光中一生成就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整篇传记内容的完整概括。
B.梁实秋也是位伟大的译者,他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文章第三段写梁实秋则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梁实秋面对困难时的退缩来反衬余光中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
C.本文多处引用了余光中本人的话,这样写增加了传文的真实性,更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传主本人的内心世界。
D.文章第四段中“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一句,是说余光中投入了梵·高的苦难世界,与梵·高伟大的心灵相对,忘记了自身的小小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

E.文章第六段介绍了余光中所译《梵·高传》的出版情况,并交代了陈锦芳、林怀民、三毛等人对余光中的崇拜。
小题2:结合传文,概括传主余光中的人格魅力。(6分)
小题3:本文是如何借助梵·高来写余光中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余光中作为译者,是很成功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一个人在某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①从余光中刚毕业就要翻译《梵·高传》这样有难度的作品看可以看出他勇于挑战的一面;②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都能够不放弃,可见他做事能够坚持不懈;③由他对梵·高艺术营养的吸收可以看出他善于学习;④由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为人务实。(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可得满分)(6分)
小题3:①是梵·高的精神力量拯救余光中于生命低谷,余光中的人格魅力也因此得以提升。②余光中从梵·高的画作中汲取营养,使他在艺术领域内不断发展与成熟。③梵·高与余光中互为映衬,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变化着、成长着的余光中。(6分)(不局限这三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合理即可)
小题4:①要有明确的目标。②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③要能够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事业中去。④要有专注的精神,不被外物所扰。⑤要能够从优秀人物身上汲取养分,来充实自身,完善自身。
无需面面俱到,论述合理即可。评价标准:观点正确2分,对人物品质有正确把握,能结合作品分析3分,阐述充分3分。(8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参考答案:1.B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使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或:营造了沉重压抑的氛围);(答“暗示故事的扑朔迷离”也对)。
   结尾:“雾”喻指周小波内心有不安;“雾的消散”喻指事实得到澄清,周小波的内心变得宁静(或:突出了周小波诚实质朴。
(3)①农家子弟,出身贫苦。妈妈生癌没钱看病,哑巴哥哥在家种地;②性格拘谨腼腆。师政委问候他时他目光拘谨;向组织提要求时涨红了脸,垂下了头,慌张;③孝顺。上战场前还想着给妈妈治病;④勇敢。自述打仗不会怕;⑤纯朴。提要求时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⑥诚实。被错加荣誉后执着地予以澄清。
(4)示例:观点一:应该如实上报。①澄清事实是周小波的心愿;②周小波不想做伪英雄;③应该尊重周小波的心愿。
  观点二:不应该如实上报。①“滚雷英雄”更能激励疆场战士乃至全国人民,在战争年代更有意义;②“滚雷英雄”才能实现周小波的夙愿;
  观点三:如实上报,但要注明他自己澄清了事实。①英雄固然重要,诚实的品质更值得珍惜;②不是“滚雷英雄”,但周小波仍然是英雄,是超越了物质和精神的大英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