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3:38: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模式;低碳消费方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的核心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环境就是系统,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权利;提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由于“低碳程度”不同,涉及的具体内容也各异。在目前我国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含义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就日常生活而言,转向低碳消费观的主要途径有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等。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1、下列关于“低碳消费方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理念,主张消费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 B、“低碳消费方式”有助于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但却不利于公民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对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一些影响。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可以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 D、“低碳消费方式”涉及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低碳消费方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旨在实现消费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倡导低碳消费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B、普通民众应该在二氧化碳减排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生活中戒除“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不良淌费倾向。 C、在低碳消费方式的五个层面中,“恒温消费”和“经济消费”重在节约能源,“安全消费”和“可持续消费”重在降低消费的危害,“新领域消费”重在开发、使用新能源新技术等。 D、非生产消费是指个人和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和日常工作需要而产生的物质资料消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弃中高档大排量的豪华轿车,选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少用塑料袋,多用可以重复使用的布袋:这些都符合低碳消费的理念。 B、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们渴望更多更好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舒适,这种心理必将会导致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越来越远离低碳消费方式。 D、我国当前尚处在“高碳消费方式”盛行的时期,“低碳消费”时代的早日到来,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答案:1、B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有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1.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 (2)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依作者的观点,作为歌谣的生命的重叠,在诗歌中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歌谣在文字产生后被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什么?(2分)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音乐舞蹈是上古人民用作抒情的主要手段。 B.最初的诗歌都是保留了歌谣的原有形式。 C.乐器产生以后,徒歌便不复存在了。 D.乐工们演奏搜集来的歌谣是为了反映百姓的心声。
| E.后来的《诗经》,原先是带谱儿的乐歌。
参考答案: 1.?(1)借他人(或现成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2)一人作出的佳句,实际上凝结了众人的智慧。 2.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在诗中逐渐出现。 3.是作为奏乐和演唱而被记录下来的。 4. A? E
本题解析: 1.(4分)每个要点2分,共3个要点。 2.(2分)据第②段“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应是“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使重章失去了生命力。 3.(2分)据第③段“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即可。 4.(4分)A? E(B项“都是”说法绝对;C项也是说法绝对;D据第三段,可知该项错。)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班公湖边的鹰 王族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我有些好奇,于是便尾随其后,想探寻个仔细。他们爬过的地方,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有眩晕之感。 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思念与日俱增,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而现在,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只能在大地上安居,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一旦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致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这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了。 太伟大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刺入云层,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我捡起,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选自《读者》(2007年第8期) 1.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地域风光”,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最大的不同是,行走于地面的“鹰”,显得丑陋不堪。翱翔于蓝天的“鹰”,则独具矫健的身姿。两者前后形象的刻画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目的在于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从而突出了鹰的顽强、坚韧精神。(意对即可) 2.对自由和未来的追求与热情,对天空的向往与爱慕,要付出漫长的艰辛的努力,形象地称之为“苦旅”。(意对即可) 3.比喻、拟人、反衬;非常逼真而形象地写出了平时所见的鹰的矫健、洒脱的身姿,以此来反衬眼前所见之鹰的丑陋。(意对即可) 4.文章没有过多地描写地域风光,但已显示出西部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壮阔的背景与搏击长空的雄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 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小题1:“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除了有“画家老早就疯了”这一意思以外,还有哪两层含义?(4分) 小题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哪些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小题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除了作为小说线索串联情节外,还有哪三点用意?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4: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因素。(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2)画家及其创作生前已不为人所承认和理解,人们早已无视他及其艺术的存在。 小题2:(1)串联故事,并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2)作为画家及其艺术所处社会环境的代表,反映画家的创作追求不为人理解的处境;(1分)(3)以其对画家及其创作的漠视和藐视,反衬出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画作独特的艺术魅力;(1分)(4)通过与“我”的矛盾冲突,突显并深化作品主题。(1分) 小题3:(1)象征画家艺术创作的险恶环境,烘托画家的艺术形象;(2分)(2)通过画作的内容和给人独特的感受,隐喻艺术是艺术家生命存在和追求的独立形式,应该体现艺术家独特的情感体验、人格倾向和艺术风格。(只要答到表现作品主题用意上,即算正确)(2分)(3)折射作者对画家内心“凄惨”挣扎的同情,对画家坚持独特认识及创作个性的尊敬。(2分) 小题4: (1)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给人深刻的印象;(2)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3)体现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个性;(4)能够给人带来激情和心灵的震撼,让人从中得到启迪。(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道题目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正确揣摩重点词语的含意。 小题2: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用于烘托人物和突出矛盾。结构方面,用于推动故事情节。 小题3:这道考查对题目作用的理解,要侧重分析其内容作用,即正确理解其象征意义。 小题4:通读全文,可以概括出四个方面,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4-6公里的深海盆的海底,在东太平洋的克拉里吊断裂带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储量特别大,大约平均每平方米100会斤以上,总量估计可达30亿~50亿吨。锰结核是一种____________。它外形浑圆,一般是褐色的,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其他物质成层状生长,包裹核心,含有锰、铁、铜等20多种金属元素。到目前为止,关于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有多种说法。早期比较流行的是,大陆或岛屿上岩石风化后分解出的金属离子,被风或河流带入海洋。后来也有人提出,是海底火山、海底风化和水溶液为它提供了所需的金属元素。海水本身是盐类溶液,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金属元素供应源。宇宙尘埃等外空物质也能形成锰结核的元素供应源。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有人提出可能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才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在深水环境下,锰结核不停地生长,单体锰结核生长速度极慢,可全世界的锰结核增长总量十分可观。科学家枯计,太平洋的锰结核一年之内生长的铜就可供世界用3年! 关于锰结核的生长机理,存在着较大的分竣。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假说:一是自生化学沉积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这种沉淀物可吸附锰离子并产生催化作用,促使二氧化锰不断生成。二是生物成因说,它的理论根据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锰结核的表面和内部细微构造时,发现结核表面有很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当其形成管子时,摄取了大量的微结核于壳内。三是火山活动说,认为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气体,伴随着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使锰和其他金属经过氧化富集、沉淀,形成锰结核。 现在已经估计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1李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1毫米,其生长速度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可是为什么锰结核没有被厚厚的海洋沉积物理起来,还有待于人类去发掘。 1.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层,外形浑圆。 B.锰结核含有锰、铁等20多种金属元素,它的表面有许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 C.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类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D.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 B.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盆的海底,这与其金属元素供应源和生长机理密切相关。 C.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炽热气体,能将海中的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析出,形成锰结核。 D.锰结核的生长速度不同,体积大小不一,彼此相差很大,因此无法估计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