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3:54: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加粗字意义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乐之
B.安所得酒乎
C.四寂寥
D.道士
2.下列加粗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适有孤鹤,横江
B.玄裳缟衣
C.掠予舟而西
D.羽衣蹁跹
3.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夜何——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4.比较《赤壁赋》,下列对于《后赤壁赋》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赋前篇写秋景,后篇写冬景;前篇多有议论,写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谈玄说理,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后篇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正如前人评论的那样:“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B.文章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如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文章写梦见道士,羽衣翩跹,这是一语双关,暗指道士为孤鹤所化。这是作者儒家思想的反映,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全文只400多字,从开始商量如何游赤壁,到登山、泛舟、记梦,一一写来,情景毕现。


参考答案:1.B
2.A
3.C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娶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叉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娶(xī):嬉戏。②瘗(yì):埋藏。③窭(jù):贫穷。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给加线字词释义(4分)
纵一苇之所?(?)?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风(?)?歌而和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輮使之也凌万顷之茫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而耻学
C.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师道不传也久矣
D.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此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2分)
例:幽壑之潜蛟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是故益圣,愚益愚
C.李牧连
D.吾从而
小题4:有人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徘徊”二字用得极妙。你能说说其妙在何处?(2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往?②越过?③驾?④ 按,循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徘徊”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对游人的眷恋,它脉脉含情地缓慢移动,这实际上是写明月带给作者无限愉悦的感受。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已学过的内容,所以概括识记或语句结构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所选的实词都是常见的,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这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识记和理解重要实词,识记课内重要实词可以为理解课外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题2:A.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介词,向。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取独。D.语气助词/兼词,于此。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都是重要而且易混淆的词语。将课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好,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武器。
小题3:例句为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 B.形容词作名词;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点评:词类活用在文言文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实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所以先从课内内容开始熟悉各类词的活用十分有必要。
小题4:“月徘徊……”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手法一般是使某物人格化,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点评:这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创新题,本题将文言语句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鉴赏融合在一起,有其独到之处,但本题的答案个人觉得有点牵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风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又言:“近奉诏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无人种者除赋额。昆山诸县民以死徙从军除籍者……减税。其他官田没海者,赋额犹存,宜皆如诏书从事。臣所领七县,粮税轻重不均。……?乞敕所司处置。”帝悉报许。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选自《明史》第一六一卷·况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知苏州/提升官职
B、锄豪强,良善/培植,帮助
C、皆如诏书从事/应该
D、钟尝丁母/忧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初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长安君何自托于赵
B、有邹亮者,献诗钟/激义而死焉者
C、或匿名书毁亮/其不可得而法
D、命部、院臣举属之廉能者补之/安陵君许寡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为民“兴利除害”的一组是(?)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③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
④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⑤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⑥锄豪强,植良善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于官职,后因尚书蹇义、胡濙等推荐做了苏州知府。
B、况钟刚到苏州的时候,装着办事无主意的样子,僚属都认为他容易对付,他摸清情况后,严厉惩治了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员。
C、况钟做了苏州知府时为民“兴利除害”,上疏为160人免去了平民改为军籍之事,为1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他锄豪强,植良善,做了很多对民有利之事。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并为他立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C
4、C
5、(1)他刚到任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
  (2)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日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慑为殆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本题解析:
小题1:“虞”应解释为“忧虑、担心”。
小题2:根据题干中“间接”一词,可以排除①②,这两句是直接表现山洞的危险难行;④表明此山洞很短,未表现山洞的艰险。
小题3:C项,“定心饮”是给入洞游玩的人压惊的酒,喝酒的是入洞的人,而非洞外饮酒的人,文章也未体现饮“定心饮”是当地风俗。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