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九)
2017-11-10 23:55: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跟着杂志去打工
刘怀远
  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在城市的一条小街上,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
  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后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好比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
  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我厂里缺人,去吗?”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你给多少钱啊?”“你是新人,1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500元。”
  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我们有医疗保险吗?”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有。”“有养老保险吗?”“有。”“节假日加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那人笑了,露出被茶叶水泡黑的牙:“给呀。”二根也笑了:“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那人说: “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
  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那人大喊一声:“1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
  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话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
  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干建筑的活,1500块一个月,怕脏怕累吗?
  “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管吃管住吗?”
  “管。”
  “给……买保险吗?”二根嗫嚅地问。有了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
  “保险?什么保险?”
  “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
  “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
  街上的人少了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
  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口水,权当吃了中饭。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
  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
  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汗。肚子饿得难受,他就蹲在地上。
  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
  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
  二根匆匆瞥了它一眼,径自迈开大步向前走去。(摘自《小说月刊》2008年第6期)
1.文章以“跟着杂志去打工”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根对杂志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并据此回答这一变化反映出主人公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除了写二根,还写了许多“和他一般模样的人”,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选择两个角度探究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托尔斯泰灯
蒋子龙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图拉州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屋顶上。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
——这就是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出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圣经》,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也包括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多了。即使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围着灯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于是,久而久之便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其它地方。
(《读者》2008年第10期)
小题1:“托尔斯泰灯”有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小题2:“托尔斯泰灯”具有怎样丰富的寓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6分)
小题3:文章说“阅读培养精神生活习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文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这个感悟,试作简要阐述。(6分)
小题4:作者认为孩子性格的培养需要“长性”,这种“长性”在文章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梅朵是藏语鲜花的意思
肖黛
  (1)二十多年来,“梅朵”这个极为好听的名字,始终像一串窈窕的风铃,时常在我的耳旁摇曳出玲珑之声。有时,它就是一首歌,唱着一种弥漫在过去的记忆,孤独地响起在某个早晨或某个夜晚。
  (2)我见到藏族女孩儿梅朵时,她已经昏迷不醒。
  (3)久久的昏迷,使她的平静变成了一种安宁,也使她美得像正固守着一个梦境的小女神。她以太挺拔的鼻梁,把自己的脸庞衬托得有些消瘦。那密而长长的睫毛,阔而薄薄的嘴唇,也都是雕琢过了的精细。她有数不清的发辩,像被刺绣在洁白的枕头上一般的好看。尽管死亡已经逼迫着她,但她的肌肤依旧散发着棕红色的亮光,仿佛有谁替她涂抹了浓烈的油彩,生动如卧身于一幅永远的油画中间。那种美,全然透射着青春的光芒,只能解释为她爱着和被爱着的效果。
  (4)可至多也不过十五六岁的小梅朵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她像披着露水的花蕊,渐渐死去了——是一场车祸致使她严重脑损伤。那是初春时节,一辆裁着四十多个藏族同胞的大车,惨烈地翻在青海西部的茶卡地段路边。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受了伤,也有当场就死了的。梅朵是罹难者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倒向死神之怀的最后一个人。
  (5)而我,仅仅是路过了梅朵的病床,无意间瞥了一眼这个垂危的女孩,仅仅听见别人在唤她的名字而已。
  (6)那天,那些与小梅朵同车的幸存者们,在她从抢救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都不曾嚎啕,不曾泛滥泪水。不管谁,只能在他们的容颜里遇到深刻而固执的沉默。那沉默犹如暴风雨就要来临前的空廓,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7)我看见他们中有一个年事稍长者,把渐渐死去的梅朵,贴在自己的胸膛上。他是强壮的,是一个项天立地的汉子的模样,但他那般小心翼翼之状,让我觉得,完全是唯恐惊醒了这个美少女的梦境。
  (8)一天,我向一位藏族文友讨教,问“梅朵”在藏语中的本义。他告诉我,是鲜花。我的心忽地紧了一下:是鲜花,就有凋零的时候啊。
  (9)后来,我听说那次驾车的,是一个汉族小伙子,他是应该对车祸负全部责任的人。又听说,那次车祸的全部幸存者,多次带了茯茶等礼物,齐刷刷地去央求交通监管部门对那个汉族小伙子放弃处罚。他们虽然没有把藏传佛教中的轮回之说摆到桌面上,但他们说,谁也不会故意把车开翻了。他们还说,死者已死,伤者都得了救治,处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10)我曾经私下里窃笑他们,窃笑他们向法律提出的要求竞如此荒唐,哪有阎了祸却不受惩罚的道理呐。坦率地说,当时免不了还有一丝叹息:他们可真没有文化呀。
  (11)但是,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却感到自己在大文化层面上的识见浅溥
  (12)这二十年,我的生活中一直有藏族同胞,一直有藏传佛教的信仰者。藏族文化的优秀特征,好比是这一脉高原厚土里缓缓生长出来的褐草红树,无处不在。又好比是高山之巅披挂的晶莹冰雪,长年不化。那种漫长的,悠远的,极富诗意的人文精神,浓淡错叠地汇集和弥漫在我所呼吸的空气里
  (13)现在想来,梅朵在临死前平静安宁如画一般的美丽,也应该是因为她早已经感知,此生彼死,一律都是最平常、也最尊贵的时刻。
  (14)关于这一点,很容易就可以在藏族谚语中得到印证:明天或来世,是何者先到,我们不知晓。
  (15)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态、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就像梅朵们,无论椎心刺骨的贫寒,无论天降灭顶之灾,无论痛苦弥漫还是希望飘渺,他们都固守着冷静的人生姿态,从不艾怨天地,从不责怪命运。这到底是缘于梅朵们对生命的脆弱性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梅朵们既能毫无遮拦地放牧于大草原,亦能够庄严神圣地叩首于经堂前。
  (16)时又至了初舂,鲜花又将绽开,我的耳旁又响起了清脆的风铃声和清凌凌的美乐声……梅朵呵梅朵,你知道么,你美丽的死亡,曾经将我的心灵震撼,将我的思索引向坦途。
1.(1)作者为什么说“梅朵”是“极为好听的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三段用细致的工笔描绘了梅朵死前的容貌,这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明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明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却痛感到自己在大文化层面上的识见浅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种漫长的,悠远的,极富诗意的人文精神,浓淡错叠地汇集和弥漫在我所呼吸的空气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说,关于梅朵的歌,总是“孤独地响起”,这说明他对藏族女孩梅朵的深情并不被人们所理解,所以作者觉得孤独。
B.与小梅朵同车的幸存者们直至小梅朵死去也不曾泪水纵横,嚎啕大哭,这体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悲痛和愤懑。
C.“此生彼死,一律都是最平常、也最尊贵的时刻”。这是一种非常豁达,然而又对生者和死者都充满尊重的生死观。
D.文中所说的“生命的脆弱性”,是指人类的生命路途充满磨难,个体生命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夭折,这与西方“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说法是相互吻合的。
E.这篇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风格清新健朗,感情既沉重而又昂扬,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色彩,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中国奥运第一人
(1)1932年7月8日上午。上海黄浦江畔。
(2)刘长春,这个正要踏上第十届奥运会征程的中国唯一的选手,踏着微微颤动的渡桥,登上威尔逊总统号。他回眸岸上,送行的人们挥动着红红绿绿的小旗,如潮水般向码头边流涌。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汇集成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江上船只都减速行驶,几艘货轮和客轮拉响了汽笛,向即将远行的健儿致敬。刘长春不由涌出两行热泪,心情十分激动、亢奋,可又是沉重、悲壮的。是的,偌大的中国,四万万同胞,第一次出征世界奥运会,仅仅派出他一个选手!自己的两肩,能挑得起这千钧重的国人期待吗……
(3)刘长春出生在大连一个寻常人家。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大连,小学里日本孩子欺侮中国孩子,中国孩子不能还嘴、还手。刘长春不干。每当中国孩子挨打挨骂时,他总是冲上前打抱不平,他力大如犊,常常打赢日本孩子。日本教师知道了,狠狠地打刘长春耳光,还把他提起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刘长春自己爬起来,不肯低头,苦闷的心情无以排解,就到操场上拚命地跑呀、跑呀。有些日本孩子想追上踢他,却怎么也赶不上他……
(4)刘长春14岁时,100米成绩已达到11秒8,400米成绩59秒。1927年,他的百米成绩提高到11秒。年底,他被东北大学录取为体育系学生。一次,与俄侨进行4×400米接力对抗赛,刘长春接第4棒时已经落后几米,可他急如闪电,竟然先于对手十多米到达终点,令俄国裁判目瞪口呆。1929年的一次中、日、德田径运动会上,他以10秒6的百米成绩名列世界前10名。这是当时世界上中国人百米成绩的最好名次。
(5)7月29日下午4时,在太平洋上颠簸了二十五个昼夜的威尔逊号,在数百华人的欢呼声中抵达洛杉矾港。刘长春乘上轿车,在美国警察的四辆摩托车引导和护送下,直朝唐人街开去。闻讯赶来的华侨华人排成近1公里的长龙,为刘长春欢呼,鞭炮声、锣鼓声、汽笛声、喇叭声冲天而起,场面十分壮观。许多热情的美国人聚集在奥运村,发现刘长春便欣喜地高喊: “China!”请他签名,围住他问长问短,刘长春久久难以脱身。当然,也有蔑视与嘲弄他的美国人,一家美国报纸登出了他的照片,照片说明是:“看看,这个小中国人明天如何跑法……”
(6)8月1日,第十届奥运会男子百米预赛正式开始。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整的刘长春直接参加比赛,被分在第二小组第四跑道。发令枪声一响,各国好手奋力冲刺,刘长春用尽全身力气冲向终点的红丝带,20米,10米,5米刘长春仍然跑在第四名。美国观众热情地欢呼着,给刘长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身体触及丝带的一瞬间,他奋力超过了前面一名法国选手。裁判报告他的成绩为11秒35。可惜的是,按照规定只有前8名才有资格参加决赛,而第8名的成绩为11秒02。
(7)刘长春千里迢迢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近月,到达洛杉矾第二天就得参加比赛,身体疲乏,无法正常发挥水平,竞与奥运决赛失之交臂,国人为之扼腕。
(节选自《安东尼奥?萨马兰奇》,有册改)
小题1: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插叙刘长春小时候的事情,突出了刘长春哪些特点?(4分)
小题2:文章第五自然段末尾,作者为什么还选用了一家美国报纸蔑视与嘲弄刘长春的材料?(5分)
小题3:刘长春只身远涉重洋参加奥运会,送行和迎接的场面热烈壮观,海内外华人及华侨的热情和期盼超乎寻常。对此你有何见解?(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又少了一个
作者: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到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