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2017-11-11 00:00: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①者,槃散②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③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蹩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秦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日:“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删改)
【注】①躄:跛脚。②槃散:即蹒跚。③罢癃:指残疾。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宾客,盖至者数千人?盖:大概
B.平原君甚患之?患:担心
C.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厌:厌恶,嫌弃
D.平原君怪之?怪:认为……奇怪
9.对下列“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②以君为爱色而贱士
③遂以为上客?④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②和③不同,①和④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的美妾笑瘸腿人,后平原君发现门客离他而去的超过半数,便大义灭亲,杀了自己的美妾,表现他尊重贤能。
B.自以为不会看错人的平原君回到赵国后,认真反省了以前没有重用毛遂一事,后悔不已。
C.在邯郸被围,楚魏救兵又都未到的危急时刻,平原君听从了邯郸传舍吏子李同的建议,为邯郸解了围。
D.虞卿为平原君向赵王请求增加封地。平原君听从了门客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其后世相继为平原君,直到与赵国同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5分)
译文:?
(2)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
9.C
10.A


本题解析:8.C(厌:同“餍”,满足,吃饱。)
9.C(①因,介词;②认为,动词;③把,介词;④在.介词。)
10.A(非为“大义灭亲”。)
11.(1)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承担任务一同劳作,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给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给分点“诚”、“飨”、“方”各1分,大意2分。)
(2)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方面的主动权。事情成功了.(他就)拿着索债的契券来索取报偿;事情不成功,又要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给分点“操”、“责”、“德”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平原君就是赵胜。(他)喜好宾客,大概有门客数千人。
平原君家有楼房临近平民之家。有个瘸腿的人,蹒跚地去汲水。平原君的小妾在楼上看见后,大笑。第二天。瘸腿人到平原君家门口,说:“我听说您喜好门客。有才能的人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您能看重士人而看轻妻妾。我不幸得了手脚不灵活的病,您的爱妾却在楼上讥笑我,我要得到讥笑我的人头。”平原君笑着回答说:“好吧。”瘸腿人离开了。平原君笑着说:“你看这小子,竟然因为一笑就要杀我的小妾,太过分了吧!”最终没有杀自己的小妾。过了一年多,门客渐渐离去的超过半数。平原君感到奇怪,问门客:“我对待你们没有失礼的地方,为什么离去的人这么多?”有个门客上前回答说:“因为您不杀讥笑瘸腿的人,大家都认为您爱美色而轻戏贤士,所以大家就离去了。”平原君于是斩了那位美妾的头。并亲自来到瘸腿的人家里(谢罪)。门客才又渐渐回来。
秦国围攻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与楚国合纵抗秦,他门下有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向平原君推荐自己。平原君与楚国约定合纵后回到赵国,说:“我识别人才多者千人.少者百数,自己认为从来没有漏失天下贤能之士,今天才发现对毛遂先生漏识了。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的分量重于传国的宝器。(他)凭借三寸之舌.比百万雄师还要强大。我不敢再相士了。”于是把毛遂待为上客。
秦急围邯郸,邯郸危急,将要投降,平原君很是担心。邯郸传舍吏子李同时平原君说:“你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灭亡我就会被俘虏.为什么不担心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用尸骨烧火,互相交换着吃孩子,实在是十分危急了啊!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粗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磬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拥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 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承担任务一同劳作,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给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于是撤兵离去,邯郸得以保存下来。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平原君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公孙龙得知这个消息,就连夜乘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要替您请求增加封邑,有这回事吗?”平原君回答说:“有的。”公孙龙说:“这是很不合适的。君王任用您担任赵国宰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其他人所)没有的。划出东武城封赐给您,也不是因为只有您是有功劳的,而认为别人都没有功劳,而是由于您是王亲国戚的缘故啊!您接受相印没有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取得封邑也不说自己没有功劳而不接受,也是由于您自己认为是国君的亲戚的缘故啊。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郸而您要求增加封邑,这是凭亲戚之名来接受城邑,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计算功劳,这是很不合适的。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方面的主动权。事情成功了.(他就)拿着索债的契券来索取报偿;事情不成功,又要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主张。”平原君于是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平原君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以后终于与赵国一起灭亡了。太史公说:平原君,是个乱世之中风采翩翩有才气的公子,但是不能识大局。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选出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其皆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
D.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师之不复,可知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道:途径。
B.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其,他们的。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决定。
D.六国互丧,赂秦耶。率:大概。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小获邑,大则得城
B.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C.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文言现象,这即是常见知识点,也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D项,率:都、皆。一词多义。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大多是一词多义的,平时学习就应该掌握常见虚词的义项,解题时根据上下文代入恰当义项就行了。此题考查“则”的意义和用法。例句:那么,副词。A就,副词; B却,表转折,副词;C那么,副词;D却,转折副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C项燕赵灭亡的原因分析错,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原文“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在于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C.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D.其子趋而往视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煤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且知人非难也之所以知人难也


参考答案: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且知人非难也/之所以知人难也


本题解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文言虚词“也”“ 矣”需要断开;对称句“而目犹不可信”“ 而心犹不足恃”需要断开。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