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请以“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30分)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自信和自知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但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呢?反过来说,成功者并不是命运指引,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成功者,他为什么能成功呢?其实这一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心理障碍的问题。成功当然需要许多条件,如好学、勤奋、机遇等等,但这些对一般人来说都是具备的。你勤奋学习到深夜,他甚至通宵达旦地苦学,但并不一定他就比你更成功。你有过几次机会,他却只有一次机会,然而他反倒能把握住这唯一的机会而获得成功,而你却空失机会等等。这些外在的条件,还可以列举很多,正因为太多了,因此,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条件。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你的内心条件――自信和自知,即“你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想着你自己拥有什么,这样你的心态就会放松。比如登山,首先想到的就是你拥有能登上这座山峰的能力,哪怕这座山再高也能征服它。在没有开始登山之前,有无这样的信心是大不一样的。自信,还意味着你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那么你还有什么勇气去征服这座山峰呢?
如果说自信是成功的内在心理第一要素的话,那么与自信须臾不离的另外一个要素是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假如你整天执着于没有拥有什么,而想要拥有什么,特别是自己不切实际的愿望,可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最终导致的是自己失去信心,郁郁寡欢,甚至走上极端,发生悲剧。
自知和自信表面来看是矛盾的,自信要求相信自己,而自知则要求不要过分相信自己,但这两者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知之明,就不可能树立自信;没有自信,自知只会让人畏缩不前。在成功的道路上,自知意味着什么呢?自知意味着你知道自己不要总去想着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自己已经拥有什么。往往是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谦虚谨慎的,大智若愚就是这些人的真实写照。因为有学问的人知道,未知领域是那样的广大,有限的知识和这种无限的领域比起来,几乎只能等于零。
如果说自信要求你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的话,那么自知就告诫你千万不要自不量力,要知足常乐。只有自信和自知结合得很好的人,才能成功。自信,仰高山不觉高;自知,视自己不为大。自信和自知,就是成功的法宝。
本题解析:这是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会过去”和“一切不会过去”的翻版。要求考生围绕“你拥有什么”“你没有什么”两个主题,选择展开议论,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重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要真正写好还是不容易的。“你拥有什么”无非是告诉人们在任何情况下要有信心,要抱有乐观的心态,想到自己拥有的幸福,套用一句老话就是“知足常乐”;“你没有什么”,就是不要总沉溺在过去的辉煌中,要学会不断追求,不断进取,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不知足,不满足。”写作时必须两句话综合考虑。如果仅选取其中一句话,那也必须暗合另一句话,不然就有偏题之嫌,或者浅显而单薄。有的虽然抓住两句话,但只是浅层次的思考,比如这两句话是辩证的,这两句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心态。论述时忌“各打五十大板”。因为人类的梦想与现实永远是矛盾的。所以我们既要懂得知足,又要不忘进取。
参考立意:
①知足常乐,快乐之源;②淡定从容,轻舞飞扬;③“无中生有”,追求不止;④人生重在“拓荒”;⑤满足并追寻着;⑥物质与精神并重。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辞书上说:命运是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有人说:命运是生命的一种运行方式。生命平常地运行,就是平常的命运;生命异常地运行,就是异常的命运;生命超常地运行,就是超常的命运。
命运与环境有关,改变了环境,便能改变命运;命运与选择有关,把握好选择,也就把握好命运;命运与机遇有关,抓住了机遇,也便抓住了命运……
也有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生活中,你对“命运”有何认识,请以“命运与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横线上要填入一个词语,然后以此为题作文,所写内容必须与材料相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高三(1)班的主题班会上,张甲同学“要敢于选择人生的第二志愿,亮出人生的第二张名片”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争论。赞成者说:人生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选择第二志愿,亮出第二张名片。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一次再发现。反对者说:有志者事竟成,实现理想要孜孜以求,不能半途而废。还有人认为无所谓第一、第二,顺其自然,尽力就好。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你对此有何看法?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别样的追求,同样的精彩
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名叫韩三平,他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做了一名照明工。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让人热得汗水直流,他还要上上下下地调整灯光设备?他工作勤快,肯动脑,很快做了场记,之后,又由场记做到副导演、艺术中心主任、导演。他说,人生要勇于追求,不断地创造价值,这样才能彰显意义。?
弟弟名叫韩三明,是个矿工,18岁便开始了挖煤生涯。他皮肤黝黑,长相普通,因为在影片《三峡好人》里扮演四处找媳妇的挖煤工而出了名。有人说,这回老韩可放了光了,他说,我不是演员那块料,还是老老实实挖我的煤,一样能养家糊口。
韩三平执着于梦想并为之努力,终于从一名照明工做到导演,获得了成功;韩三明认为自己并不是当演员的那块料,于是抛弃意外而来的功名安于实际生活,老实挖煤,养家糊口,一样怡然自得。由此可见,别样的追求,同样的精彩,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是人生的智慧。
翻开历史的画卷,无数的先贤向我们走来,他们告诉我们淡泊也是一种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深知自己容忍不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认清了自己不是当官的那块料,既没有官场人特有的圆滑与心计,也没有官场人那副奴颜媚骨,污浊的官场让他觉得自己是“羁鸟”,生活在“樊笼”里,于是,他便毅然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享受到了“山气日夕佳”的美景,享受到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由,享受到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怡然自得。
“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李白,因诗名被皇帝召进宫中,侍候在皇帝左右,得到皇帝的恩宠,拥有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可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李白认清了自己,他深知自己这样下去,不过是供统治者享乐的御用文人。 “大济苍生”成泡影,满腹经纶无所用。于是,他大吼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毅然离开了那个并不适合他的地方,以青山为伴,以白云为友,且歌且吟,怡然自得。?
而放眼今朝,他们却用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执着于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生命将如夏花般灿烂。
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从小就有当美国总统的梦想,但他出身于一个平凡家庭,既没有万贯家财,更没有显赫的家世,然而,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面对竞选资金问题,他用网上集资的方法解决;面对种族歧视,他用自己的智慧、真诚与朴素去说服民众?终于,这个扛着“改变和希望”大旗的年轻政治家,打破了美国的惯例,从社区底层崛起为白人政治圈中的黑人领袖。他的人生因此而更夺目。
别样的追求,同样的精彩。只要你认清自己的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你的人生将精彩无限。
本题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考生可以以“看法”为中心,从“赞成”“反对”“无所谓”三个方面发散思维,具体立意可以多向度展开。人生的选择不是唯一的。出于多种原因,人们往往将“第一志愿”的达成看作是成功人生的标志,有时明知不可而为之。其实,选择“第二志愿”同样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因为选择“第二志愿”的过程其实也是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同理,不为“第一张名片”所累,在认真履行“第一张名片”所赋予的职责的同时,拥有展示自己个性风采的“第二张名片”,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写作时要把握好立意的“度”,注意展开辩证分析,避免片面化、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余莹完成了她的特殊旅行,她绕着地球跑了17815公里,听各种各样的人讲自己的故事,她说:“每走过一个城市,所谓的世界就显得更真实一些,更主要的是,走过这趟探讨世界与梦想的宏大旅行后,我觉得我认识了我自己。”
(2)山东农民朱之文以一首《我要回家》登上2012年中央电视台龙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现在朱之文火了,可他却说:“我就是个农民,种地的,我只是喜欢唱歌。”
要求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要套做,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经营自己
庄子养生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中央之国有国君名曰混沌。混沌无七窍却治国有方。其他各国首领来访时他亦极尽地主之谊。他们很受感动,于是想到帮混沌开了七窍。于是一日一窍,等到了第七日,混沌却死了。其实混沌怎会没有七窍呢,他善治国善理人,他的心如明镜一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会难得糊涂,他懂如何处世,没有七窍是他的优势所在。可惜他的朋友不明白,结果把他给害了。
庄子是个聪惠通达之人,他的智慧纵观历史五千载亦没有几人可比。他更聪明的便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游于世俗之外,不必承受孔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他如中国国君混沌一般,以混为明,以沌为晰,经营着自己的快乐。
人要明白自己的长处。也许遇事的果断精明,也许是人格的坚韧(答卷上写成了“丰”旁加“力”)不拨拔。在生活的大潮大浪中洗涤过后,总会一些闪光被深刻地保留下来,成为你一生的宝贵财富。而人更难得的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既然短处亦不可避免地成为你的软肋,如何好好利用长处以长补短就是一个人最终成就的评定标准了。庄子逍遥,道家垂手而治思想得以流传;杜甫忧思,离苦别愁,民生多艰的沉吟缭绕至今;谢安贤明,贤相之名得以称颂不衰。这些人都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得以使自己名垂青史。
利用长处,不是简单的重复。黔驴穷技,若只用一脚踢,刚开始也许还能震慑敌人,可是简单的重复必定不能保持这份优势。所以利用长处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发展完善自己的长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利用长处,不是忽略其他。一个优势的人必定不会只有一项优点,就像苏轼,诗画词曲样样精通,禅的造诣亦很高。他精的是词,但他不忘广泛地涉猎,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最终又反应映在他词的造诣之上。所以利用长处的精髓也是挖掘更多的长处,使自己愈加完善。
利用长处,更不是盲目自大。有些人认为自己有才能,便恃才傲物,这是大忌。如韩信,他的军事才能的确无人能及,他善于用兵却太狂妄最终导致杀身之祸,可叹可惜。利用长处也要懂得收敛。
人无完人,亦没有处处是缺点之人,利用好自己的长处,经营好自己的优点,人人都可以走向成功。
本题解析:高考材料作文一直兴盛不衰,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是一则材料,要求考生必须整体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进行立意;新材料作文也是一则材料,但它在材料中提供可以立意的点很多,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发表见解。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多则材料,要求从中提取相同的点,此题就属此类,首先提出要“认清自我”的话题,然后对此深入分析,注意不要超出材料的范围。可从怎么样的角度分析:“认识自我”,就是与自己对话,就是自我评介、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认识另一个自己,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认识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的个性。还可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一个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内省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正如真理越辩越明,人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的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有可能浮出水面。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