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小题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2分)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分)
小题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1分)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小题2: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____________。林则徐
2看似寻常最奇崛,_____________。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3踏破铁鞋无觅处,_____________。夏元鼎《绝句》
参考答案:1、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成如容易却艰辛 3、得来全不费功夫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首句中的“网”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3分)(此答案加上一句“网”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会更确切)?
(2)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3分)
本题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可见诗中的“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隐含着政治色彩。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冯至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连,?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小题1:填空。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 )人,( )家,教授。代表作有诗集《昨日之歌》( )散文集《山水》等。
小题2:古人“登高临远”往往触景生情,或怀思或言志,而此诗却和古人的意境大大不同,请你谈谈诗人《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上》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或情感。
参考答案:小题1:诗,翻译,《十四行集》
小题2:诗人站在高高的山巅,感受到了自然万物的博大,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于是产生了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同一的感受,道出了人的生命与世界万物共生共长的真谛 。
本题解析:赏析:?人类与世界万物有什么关系呢?诗人就此发问,构造诗篇。?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在此,我们、山颠、一望无际的远景、广漠的平原、交错的蹊径等要素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我们就在其中穿梭着、行进着。路、水,没有关联;风、云,没有呼应,然而,“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忧愁是山坡上的一棵松树、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与万物共同存在;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流水,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我们与万物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我们由万物而来,我们又化成了万物。?于此,诗人道出了人的生命与世界万物共生共长的真谛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白居易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诗中的第六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你从表现诗意的角度分别说说选用“蜂”还是“峰”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选用“蜂”,着眼于表现梅花馥郁的香气。梅花尽管是在山中冷僻之处开花,仍然有蜜蜂来光顾,这就凸现了梅花的魅力,借以表达诗人认为只要有才华、自有知音的意蕴。
选用“峰”,着眼于表现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中,自有山峰映衬,超凡脱俗。这是用拟人手法来抒发诗人孤高自傲的情怀。
本题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