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11 00:18: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雪枕边上亦可画
牧徐徐
①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每集分别画60幅至100幅漫画。丰子恺随即回信,向恩师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②此后,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1929年~1965年,丰子恺分别完成《护生画集》第2、 3、4集,然而,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意外却降临了——十年“文革”来了。随后,刚当上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丰子恺,因为在“文代会”上一番关于“大剪刀”剪出千篇一律的冬青树的发言,而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首。
③接下来,日复一日无休止的折磨便开始朝已是60多岁的丰子恺蜂拥袭来,“^造**派”不仅抄了他的家,还日日批斗他,他们把刚出锅的热浆糊浇到老人的背上,然后再贴上大字报,游街示威。
④老人自然是受不住这番折腾,痛得走不了路,于是,^造**派们便又残忍地拿着皮鞭抽打他,从街头一直抽到街尾。
⑤但丰子恺很坚强,从没流下过一滴泪,后来,^造**派又剪掉了他养了30多年的胡子,那些胡子是丰子恺为怀念自己已逝多年的老母而特意蓄起来的,人们都以为老人这下肯定承受不了,但没想到丰子恺却笑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⑥再后来,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从事田间劳动,乐观的丰子恺瞒着家人,称,管教的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直到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女儿丰一吟去给他送御寒的衣服,女儿是在一个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找到丰子恺的,他孤独地站在寒风飕飕的地里,胸前挂着一个蛇皮袋,正在一点点地摘棉花,全身冻得直发抖。
⑦之后,在丰一吟的一再要求下,丰子恺才带着她去了自己的住处——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旧牛棚茅草屋里,因为屋顶年久失修,女儿清楚地看到在父亲床上的草枕边上,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
⑧即便是在如此简陋的卧室里,老人也很难睡上一个踏实的觉——管教他的人,经常会半夜三更,突然吹响集合号。丰子恺年纪大,手脚又不灵活,自然每次起床都不能像其他人一般麻利,于是被推搡被斥骂成了常有的事情,后来,他干脆睡觉不脱衣服。
⑨虽然遭受到如此非人般的不公虐待,但丰子恺依然没有任何的抱怨,从没想过要放弃绘画,从不敢忘记对恩师的那句承诺。“护生即护心,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劳动改造期间,他以苦为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继续《护生画集》的绘画,并完成了第5集的90幅画。
⑩但环境的恶劣最终还是击倒了老人。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经76岁的古稀老人了。回到家中的丰子恺便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全身心地扑到绘画上去。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6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于是才拼命画。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丰子恺就向他哀求道:“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儿女们只好作罢,晚上即便睡在一个需要蜷缩起双腿才能睡下的小床上,他也一点感觉不到不便。他的所以心思都沉浸在画作中,《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名画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1973年底,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恩师的重嘱,画完了《护生画集》的最后一集的100幅画,这与他送给恩师第一集《护生画集》时,整整相隔了45年。两年后,老人与世长辞。
“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后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独特的漫画。他的画很便宜,人人能买得起,且人人都能看得懂,无论你是贫民百姓、小商小贩,还是文盲,大老粗,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悲悯和仁爱之情,堪称中国一代漫画大师,而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这6集《护生画集》,一共450幅。
“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他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追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是因为李叔同想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
B.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因为在“文代会”上的一番发言,而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一。从此,日复一日无休止的折磨便开始了。
C.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从事田间劳动,乐观的丰子恺瞒着家人,称管教的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这表现了管教人的善良。
D.“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后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独特的漫画。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悲悯和仁爱之情。

E.丰子恺敬仰他的恩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文革中他尽管受尽折磨,却从不放弃,最终他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追求。
小题2:请概括丰子恺的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女儿清楚地看到在父亲床上的草枕边上,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4: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最后两集《护生画集》,他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量失血会引起人体极度缺氧,从而导致休克及主要器官停止活动。医生们可以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或蛋白质溶液暂时维持病人的血压,使心脏跳动,但这些并不能提供人体必需的氧。输血虽能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其不利条件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用血必须与受血者的血型一致,验血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其次,输血易引起病毒感染,甚至艾滋病传染;第三,备用血液的有效期只有28~42天。由于上述原因,血库的血液总是供不应求;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威胁,志愿献血者的队伍日益萎缩。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血液替代品的研制。这种血液替代品既不会传染疾病,也没有血型匹配的问题;而且从理论上说,它的保存期可长达一年之久。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研制血液替代品的进程中,科学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如何提取和分离每个细胞中所含的2.8亿个血红蛋白分子。因为当血红蛋白分子从一层保护性细胞膜内分离出来之后,输入人体时往往会通过血管壁渗透到周围的组织细胞中,除非用遗传或化学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质,否则这些分子几乎对体内任何器官都会产生毒性损害。
为克服这一难关,科学家采取了种种方法。最近,美国诺思菲尔德实验室的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和无数挫败后,研制出一种廉价、充足、可靠的血红蛋白替代品——“多血红素”。他们从过期的血液中分离出红细胞,从中提取血红蛋白分子并设法将其联成称为“聚合体”的长链,长链的结构可使这些血红蛋白群难以通过血管壁。最后的步骤则是提纯和装瓶,使它长久保存。目前,这种“多血红素”已经获准在人体进行试验,一旦通过最后测试,“多血红素”制品可望尽早面世。
1.下列对第一段画线的“上述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用血液的有效期非常短。
B.用血必须与受血者的血型一致,验血也浪费了宝贵时间。
C.验血易引起病毒感染,甚至艾滋病传染。
D.注射生理盐水或蛋白质溶液暂时维持病人的血压,使心脏跳动,但这些并不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氧。
2.下列对第一段写作目的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改善输血条件,解决血液供不应求的问题,急需研制血液替代品。
B.人体大量失血后果严重,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威胁生命安全。
C.注射生理盐水或蛋白质溶液可暂时维持血压,但不能解决病人缺氧的问题。
D.输血是目前抢救大量失血病人的有效方法,但血液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3.下列关于第三段画线的“这一难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去除掉血红蛋白分子对体内器官产生的毒性。
B.如何阻止血红蛋白分子通过血管壁渗透到周围的组织细胞中。
C.如何用遗传或化学方法改变血红蛋白分子的性质。
D.如何提取和分离每个血细胞中所含的2.8亿个血红蛋白分子。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多血红素”是一种廉价、充足、安全可靠的血红蛋白替代品。
B.“多血红素”最大的成功在于阻止血红蛋白分子聚合,从而破坏其毒性。
C.美国诺思菲尔德实验室研制的“多血红素”已经跨越技术障碍,正在人体进行试验。
D.“多血红素”必定会成为失血病人输血的完全替代品。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低温与长寿?秋 水
除了遗传,人的行为方式决定着寿命的长短。而长寿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两种长期被关注的理论。一是吃七八分饱更长寿,二是体温较低能增加寿命。现在前一个理论得到较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而第二个理论也在得到研究的验证。而且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今天,人类进化的最终结果是,正常人的体温平均是37 摄氏度,而体温过高和过低人都不能承受,因此人属于恒温动物。但是,有人怀疑37 摄氏度是否就是人的最佳温度,尤其是在寿命与体温的关系上。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就寿命而言,37 摄氏度也许不是最佳温度,而36.5 摄氏度可能更好。把小鼠的正常体温降低0.5 摄氏度,它们的预期寿命最高可增加20%,这相当于人增加的寿命。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饮食比正常小鼠低三分之一热量的小鼠寿命要延长40%,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其他哺乳动物。与此同时,饮食少(主要是饮食中的热量少)三分之一的小鼠或哺乳动物的体温又会下降0.5 摄氏度或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低体温有助于延缓衰老,还是低热量饮食简单地导致了低体温呢?要弄清直接的因果关系是比较难的,因为无论环境温度怎样,哺乳动物维持着恒温。为了找到其中的奥秘,康蒂的研究小组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降低小鼠的体温。他们使用一种称为分离蛋白2 的基因,这种基因能把通常细胞线粒体制造化学能的任务转化为促使线粒体释放能量,并以散热的方式体现。
  把这种基因植入小鼠大脑下丘脑和靠近该区域感知和控制体温的一群脑细胞中,这些细胞群类似于自动调温器。植入的基因能有效加热自动调温器。结果,就让大脑误以为身体温度较高而发出降温指令,使得小鼠的身体降温0.3 ~ 0.5 摄氏度。
  而这种降温对雌鼠和雄鼠的寿命影响是不一样的。降温后雌鼠的预期寿命延长20%,而雄鼠只延长12%,而且小鼠似乎生活得很健康,直到它们死亡。因为,它们并非只是简单地延长了衰弱的老年时期,而是过着有质量的健康生活。
  这个研究证明,限制饮食的抗衰老效果是与低体温相联系的。其中的原理可能是,低体温延缓了新陈代谢和身体其他副产品的产生,如自由基。而自由基是损害细胞和促使细胞衰老的元凶。由此,也使得细胞的寿命延长,因而增加了寿命。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4期下)
小题1:下列关于“人体温度与寿命”关系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人的寿命的长短,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自身体温的高低。
B.人的正常体温平均是37摄氏度,如果人体低于或高于这一温度,就会明显减少
自身寿命。
C.适度降低体温有利于人的长寿这一结论,是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才初步得到权威证实的。
D.对追求长寿的人而言,最佳体温是36.5摄氏度,这已被有关动物的实验结果所证实。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37摄氏度是人类生存的最佳体温这一说法,最近以来受到了一项科学研究成果的挑战。
B.科研人员发现,饮食的多少与人的寿命长短密切相关,在同样条件下,饭量小的人要比饭量大的人长寿。
C.有关科研成果证明,低热量饮食有助于长寿,是通过降低身体温度起作用的。
D.细胞线粒体的功能本来是为动物体制造能量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起释放能量的作用。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的寿命的相关研究中,科学家对饮食与寿命关系的研究要早于体温与寿命关系的研究。
B.降低热量摄入可以有益于长寿,但是这样会对人的饮食习惯乃至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C.由降低体温有益于长寿的原理可知,人类亦可通过加快自身新陈代谢的速度的办法延长寿命
D.既然人体自由基是损害细胞并促使细胞衰老的元凶,那么也可以通过研制清除自由基药物的办法来延长寿命。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 由黄宏、邵峰、沙溢联袂主演的小品《荆轲刺秦》,成为了2012年春晚的“亮点”,小品不仅带给观众很多的快乐与欢笑,而且更是对当下“穿越剧”泛滥的极大讽刺。纵览2011年的电视荧屏,古装戏可谓红火异常。首先要说的便是后宫题材,《宫》《倾世皇妃》《唐宫美人天下》《万凰之王》……一时间,各朝代的“后宫”大集结。据悉,仅“楚汉之争”的题材就有五部都在拍摄。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已逝,历史人物早在岁月流转中化为昨日云烟,今日荧屏上的古装戏都是今人的解读。因而很多制片方认为拍摄古装戏就稳操胜券,它远离现实,可以胡编乱造、任意臆想;如有差池,还有“戏说”“秘史”来做“挡箭牌”;而当下时兴的“穿越”使古装戏“天马行空”更是如鱼得水。荧屏上一片对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英雄红颜的倾世之恋,偶像梦幻的美好爱情,有些剧集为了聚人气、拉收视,不惜玩弄悬疑、惊悚元素,甚至香艳场面,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对该类题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有些作品甚至是开始“拍板砖”“吐口水”,引发了网络上的一片讨伐之声。
? 最近在北京、浙江、广州等卫视热播的《甄嬛传》却在一片乱象的古装剧市场中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追捧。《甄嬛传》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上乘之作,原因诸多。除了郑晓龙导演这块金字招牌外,更重要的是该剧经过“接地气”的处理,把朝代坐实了不说,更将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都做了符合历史的编排,不仅如此,该剧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具有文化品位追求的渗透,将清朝雍正年间,或者可以说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在腐朽制度的残害下,人性、人情的极度扭曲,一改宫廷戏美化宫廷,把皇帝、妃子写成偶像的做法,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宫廷的阴暗,颇具“正剧”范儿,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正如郑晓龙所说:“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让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如果把封妃当嫔作为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将宫廷戏全部偶像化,那实际上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
? 题材不是创作成败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思想艺术水平。观众对荧屏上一些“古装宫廷剧”的批评,根本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古装戏,而是要反对古装戏创作中的低俗化倾向。《甄嬛传》的成功再次证明,古装题材仍然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仍然能够尽情讴歌“真、善、美”,在传达主流价值观上,它与任何题材类型没有区别。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戏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现代人的理解和眼光演绎给当今社会人看,本身无可厚非,任何题材的作品都有好有坏,关键在于要宣扬什么。《甄嬛传》的热播启示我们,尊重历史也是古装题材电视剧必须遵循的,而正确价值观导向仍然是包括所有题材在内的影视剧的生命和灵魂。(选自2012年2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对《甄嬛传》“称为上乘之作”的根本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真实,拒绝臆造,不仅朝代坐实,剧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B.文化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以雍正年间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
C.具有历史“正剧”的特质,表现了封建制度下宫廷的黑暗,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D.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了在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残害下极度扭曲的人性和人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装戏玩悬疑,玩惊悚,玩香艳,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审美疲劳,必然引发众多讨伐之声。
B.“戏说秘史”成了古装戏差池的“挡箭牌”,而“穿越”更使古装戏的任意臆造如鱼得水。
C.远离现实,可胡编乱造,成为众多制片方热衷古装戏2011年电视荧屏古装戏火爆之因。
D.“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题材的电视剧自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
3.根据文意,你认为一部成功的古装戏,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987年12月)
小题1: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小题2: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6分)
小题3: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