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1 00:18: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谁在遗忘“李小龙”
李焱鑫
  一部描写影星李小龙生平的电视剧,让央视一套黄金档刮起了“功夫风”。作为同时登上武术和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李小龙俨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而就在《李小龙传奇》播出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成为中国功夫代名词的巨星,就是广东顺德人,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广东,人们在身边也难以找到李小龙的相关纪念?遗迹。本是“龙之故乡”,为何遗忘了这位广东骄子?
推广李小龙慢了半拍
  上世纪30年代,李小龙之父、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买下一处住所。如今,这座几近斑驳的建筑坐落在西关培正小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唯见大门深锁、青砖剥落,成了断壁残垣的危破房。
  “我们家几代人都在培正读书,却不知道居然和李小龙是‘邻居’。”曾在西关培正小学读书的黄洁忍不住惊讶,“这座城市被人遗忘的角落太多了。”
  因为李小龙,“KUNGFU”(功夫)一词才传遍了全球,而当外国人将李小龙视若珍宝时,广州的李小龙祖屋却和其墙壁上的青苔一样自生自灭着。据附近街坊介绍,2005年前后,相关部门曾将李小龙祖屋列入了文物保护修缮名单,但三年多的时间里却迟迟不见动静。
  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类似的情形同样存在。在李小龙的籍贯地顺德均安镇,每年慕名自发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由于推广不到位,很长一段时间,“龙的故乡”还没有当地的“工?业游”名声响亮。
  “由于历史原因,内地观众并没在李小龙最辉煌的时期看到他的作品,这等于没有给他相应的‘官方地位’。”曾负责运作均安李小龙品牌推广的广州某广告公司业务经理表示,“这让广东对李小龙的推广慢了半拍。”
  众所周知,谢晋的《芙蓉镇》,让一座本不知名的湘西小城成了一个旅游胜地。作为拥有全球数千万影迷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更是广东文化的活名片。随着《李小龙传奇》热播,一座全球规模最大、馆藏图文音像资料最丰富的李小龙纪念馆终于在均安镇落成。但有专家认为,广东对李小龙的各种开发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
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
  逝世30年之后,李小龙仍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20世纪全球偶像人物”之一。“李小龙推动了中西文化互动,让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说。
  在中国内地,广东是唯一能够与“功夫之王”建立起联系的地方。但据有关资料证实,直到2005年以前,广东都没有进入对“李小龙”开发的实质阶段。
  除历史、财力等因素,让“李小龙”备受冷落的还有难言之由。在日前召开的“非遗”项目保护研讨会上,广东省政协一位委员指出:“广东在开发文化资源上有过误区,哪个受游客欢迎就开发哪个,否则就抛弃哪个。这让不少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资源都处在沉睡状态。”
  事实上,即便按“市场规律”办事,许多历史遗迹也不应像今日这般冷清。业内人士估计,仅李小龙品牌的价值就超过了10亿美元,一旦成功联姻旅游、影视、出版等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
  “一些地方对有相当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措施。”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保护研究的佛山科技学院副教授赖达观指出,“政府有必要对那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短期内又尚未准备进行开发的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整理、价值评估和商标注册,先将其保护起来。”?
  “保护文化资源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何况李小龙身上的自强和奋斗特质非常符合当前时代需要,这些精神价值更不该用金钱来衡量。”黄洁说。
1、文中有两处对李小龙祖屋的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
2、为什么“李小龙”在广东遭受遗忘?请你加以分析。
?
3、对李小龙有关文化资源的开发有什么意义?
?


参考答案:1、对李小龙祖屋的环境描写,与央视刮起的“功夫风”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李小龙文化遗产备受冷落的现象,反映了广州在保护文化资源方面措施尚未落实,突出了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①历史原因:当时还没改革开放,内地观众并没在李小龙最辉煌的时期看到他的作品,这等于没有给他相应的‘官方地位’,?这让广东对李小龙的推广慢了半拍。
  ②财力因素:相关部门曾将李小龙祖屋列入了文物保护修缮名单,但由于财力不足多年却迟迟不见动静。
  ③开发误区:按“市场规律”办事,哪个受游客欢迎就开发哪个,否则就抛弃哪个。
  ④政府因素:政府在保护文化资源方面未负起应有的责任。
3、①可以推动中西文化互动,让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②把李小龙品牌联姻旅游、影视、出版等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
  ③李小龙身上的自强和奋斗特质非常符合当前时代需要,可以激发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李逵、燕青径望梁山泊来,路上无话。直到忠义堂上,宋江见了李逵、燕青回来,便问道:“兄弟,你两个那里来?错了许多路,如今方到。”李逵那里应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众人都吃一惊。宋江喝道:“黑厮又做甚么?”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当有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五虎将,慌忙拦住,夺了大斧,揪下堂来。宋江大怒,喝道:“这厮又来作怪!你且说我的过失!”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有诗为证:
  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
  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
  且说燕青向前道:“哥哥听禀备细。他在东京城外客店里跳将出来,拿着双斧,要去劈门。被我一交撷翻,拖将起来,说与他:“哥哥已自去了,独自一个疯甚么?”恰才信小弟说。不敢从大路走,他又没了头巾,把头发绾做两个丫髻。正来到四柳村狄太公庄上,他去做法官捉鬼,正拿了他女儿并奸夫两个,都剁做肉酱。后来却从大路西边上山,他定要大宽转。将近荆门镇,当日天晚了,便去刘太公庄上投宿。只听得太公两口儿一夜啼哭,他睡不着,巴得天明,起去问他。刘太公说道:两日前梁山泊宋江,和一个年纪小的后生,骑着两匹马,来庄上来。老儿听得说是替天行道的人,因此叫这十八岁的女儿出来把酒,吃到半夜,两个把他女儿夺了去。李逵大哥听了这话,便道是实。我再三解说道:"俺哥哥不是这般的人。多有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在外头胡做。"李大哥道:"我见他在东京时,兀自恋着唱的李师师不肯放,不是他是谁?"因此来发作。”宋江听罢,便道:“这般屈事,怎地得知!如何不说?”李逵道:“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宋江喝道: “你且听我说:我和三二千军马回来,两匹马落路时,须瞒不得众人。若还得一个妇人,必然只在寨里,你却去我房里搜看!” 李逵道:“哥哥,你说甚么鸟闲话!山寨里都是你手下的人,护你的多,那里不藏过了。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正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1.找出文中写李逵的动词,这些动词对刻画李逵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的诗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燕青和李逵有着怎样的不同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李逵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睁圆、拔出、砍倒、扯做、拿、抢、奔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李逵的暴躁、鲁莽、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意对即可)
2.既写出了李逵的暴躁、疾恶如仇,又使得文章亮光闪闪,生动、有文采,增加了文章的意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意对即可)
3.一个说话人理合情,一个率真鲁莽;一个沉稳老练,一个急躁憨直;一个温文尔雅,一个性如烈火。对比鲜明。(意对即可)
4.“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名著简答。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思想深邃,艺术精妙。请你试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概括它的成就。(每一个方面不少于两点)(4分)
⑴思想上:??⑵艺术上:


参考答案:思想上:①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
②歌颂了叛逆者和奴隶们的斗争精神;
③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艺术上:①性格独特的典型形象描写;②宏伟、缜密的整体结构;③精美、纯熟、传神的语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庭来实行的,家族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又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族。家齐才能国治。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维系家庭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从纵的方面,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族。从横的方面,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复杂的人伦关系,也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加以调节,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对于维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故重孝。可以说孝是宗法制的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夏季气候干旱,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没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家庭对个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由于这些原因,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精神的体现。(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伦关系比较复杂,而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为简单。
 B.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
 C.中国人敬顺的伦理精神体现在尊老上,而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
 D.孝产生于家族本位,自由平等产生于个人本位。
2.下列不属于判断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伦理与文化观念形成的依据的一项是( )
 A.西方家庭松散,家庭对个人缺少很大的约束力。
 B.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强调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
 C.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那里的初民经常迁移。
 D.近代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个人本位思想。
3.关于文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一般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因此,西方人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
 B.因为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所以家族安定就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C.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因为孝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又是家族伦理的核心。
 D.个人本位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原则,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的家族构成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成员不一定拥有各自的财产,而是从父母那里得以继承。
 B.家庭对家族成员的约束力大小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C.中国孝道强调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更注重独立精神。
 D.孝的基本精神广泛地渗透于传统中国的经济、宗教、民俗等社会生活领域。


参考答案:
1.C
2.B
3.C
4.A


本题解析:
1.(依据原文中最后一句,可知,西方人是长辈和晚辈平等对待,这与选项中的“爱幼”不是同一概念。) 
2.(从原文中“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一句看,强调以上帝为中心,正是反对平等的,反对个人本位的) 3.(A项因果关系不当。B项因果关系不当,家族安定就是国家安定的基础的原因是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庭来实行的。) 
4.(因果关系不当)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申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
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B.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因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中国这么长的历史才很少有宗教战争。
D.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则给人以上进的力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充满神奇的想象力,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大,腰身细,跟黄河流域的差不多。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参考答案:1.A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