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学”,是哪些“国”与“学”(节选)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从逻辑上说,甚至是先有西学,然后才有国学之说。晚清以前,中国士人生活于自己构想的“天下”中,不知有“西学”,也就不会说“国学”。文明尽在中国,只有中国有学,何以分中、西?
待到19世纪末,因为甲午战败,士大夫产生了文化危机感,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与日本。作为保守主义者,张之洞敏锐地感受到西方学术的压力,作为一种反拨,他撰写《劝学篇》,告诫士人和政府,应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梁启超后来将其改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广为流传。
不过,推测起来,“旧学”“中学”与“国学”,还是大为不同的。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地域性、时间性,西学是西方的、先进的,中学是中土固有的,不那么时髦。“国学”一词凸显了“国族”(nation)意识。应当说,“国学”概念的出现,晚于中学、旧学,它是在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具有十分清醒的文化国族意识之后才出现的。
这种意识的自觉当在现代学术体制建立之后。清末废科举,大学、研究所、学会之类的现代学术体制兴起。它们带来了现代学术,这种现代学术最初必然完全搬自西方。有识之士很快就意识到,自然科学因其客观性、物质性而与国族、传统无关,人文社会领域的学问却不可能与国族脱节,因为这些学问皆关乎生活于具体文化、传统、社会中的人。于是,在这个知识领域,“国”与“学”发生了特殊的关系。
梁启超阐述学术独立之义,特别揭示一点:“凡一独立国家,其学问皆有独立之可能与必要。”陈寅恪曾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仔细分析即可发现,此处所谓“国学”,是指中国作为现代国家所需之学。套用林肯的名言,此国学是发生于中国、由中国人所为、为中国富强繁荣之学。他们把国学视为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现代中国本来就具有现代性,“国学”自然不能是自我封闭之学。现代中国的学人置身开放的知识世界中,吸收外来之学,不忘中国原有知识传统,面对中国问题,构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问系统。
小题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与“西学”是相对的。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先有“西学”才相应地有了“国学”之称的。
B晚清之前,中国是没有“西学”一词的,其原因在于,中国士大夫自以为天下之学尽在中国,别处怎么可能有“学”呢。
C“国学”概念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国族”文化意识的重视。
D梁启超、陈寅恪都曾对“国学”作过精辟的议论,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国学”应该兼容并包的重要性。
小题2:与“国”与“学”发生关系无关的一项是()
A清末废除了科举考试一些新兴的现代学术体制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学术。
B国人——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具有十分清醒的文化国族意识之后,国学才渐渐为人所知。
C自然科学因其客观性、物质性而与国族、传统无关,而人文领域的学问则不然。
D人文社会领域的学问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及社会成员密切相关,是最能体现其民族性的学问。
小题3:下面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国学”一词出现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中华民族深深的屈辱感与刺痛感,以及当时人们意欲自强的使命感。
B现代中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国学搞自我封闭是没有出路的,那就真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C美国总统林肯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国学应该是对中国有意义有好处的学问。
D在当今的世界形势中,现代中国的学人应积极接纳外来的优秀成果,同时不忘原有知识传统,才能构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问系统。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B
小题1:C(那不是林肯的话,是作者套用林肯的话)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果一直往上看的话,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的话,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在后面,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存在。关键是,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目光却仍然可以投往任何一个方向。
符合这段文字的寓意的是()。
A.即便现在处于逆境,我们也应当积极面对未来
B.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目标来鼓励自己并为之付出努力
C.我们应当切实地认识自己,不要为虚无的幻想所牵绊
D.不论是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我们都应当独立地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由文段末句“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目光却仍然可以投往任何一个方向”。可知符合文段的寓意是A。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蘑?菇?鸟?
张铭书
(1)老范很有钱,但老范很不快活。
(2)这个感觉是从副县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才有的。以前老范几乎没在家里吃过饭,每日被很多人簇拥着去各种各样的饭店,那时吃饭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痛苦。他那时常想,要是退下来就好了,就不必再忍受这种吃饭的痛苦了。然而,一旦真的退下来后,嘴巴却不适应了。家里的饭桌上虽然也有不少菜,但哪里比得上外边呢?可是这时再没人请他去了,于是吃饭重新又变成了一种痛苦。他虽然生得五大三粗,却心眼极小,舍不得花钱,拔根汗毛都嫌疼,于是这胃就跟着他愈加痛苦,眼看着将军肚一日日瘪下去,脸部面积也严重缩小。这时他老婆倒乐起来,不由替老范庆幸,减了多年的肥,现在终于成功了,也算是一种意外收获吧。可是,肥倒是减了,血压却没减下来。老婆知道他心里苦闷,决定带他离开政府大院的住处,到别处去散散心,省得看到同一个楼上的人老去饭店刺激他。
(3)于是,就去了近郊的碧螺山,老范还在位时,在那里买了一座农家小院。
(4)碧螺山是本地有名的风景区,每日都有不少的游人。老范的院子很大,住不过来,就把空闲的房子出租给一些外地游客。
(5)在四五个临时房客中,有一个小伙子叫小方。小方是美院的学生,趁着暑假来此地写生。
(6)小方在房门前挂了一只鸟儿,翠羽如锦,啼声如琴,美丽异常,却没人能叫上它的名字。院里的人闲时总爱逗弄它一下,大家都很喜欢。
(7)一天傍晚,小方背着画夹从山上归来,突然发现鸟儿不见了。小方很着急,四处找寻。老范的老婆也从房间里出来热心地帮他找。小方急得抓耳挠腮,连连顿足。
(8)老范的老婆不以为然地说:“不就一只鸟儿嘛,也许自己飞跑了,至于那么着急吗?”
(9)小方却愈加不安:“范婶呀,你不知道,这鸟儿呀,要是真飞了,我还用不着这么揪心,我就怕被人不小心吃了,那就出大乱子啦!”
(10)范婶笑了:“才那么点大的一只鸟儿,不够塞牙缝的,炖不了一茶盅汤,谁会吃它呀?”
(11)小方:“如果是平常的鸟儿,吃就吃了,也没什么,但这鸟不一般呀!”
(12)范婶:“怎么不一般了?”
(13)小方:“这只鸟儿,是我前几天到闽南山区写生时,当地老乡帮我抓的。在那里,这种鸟儿飞得到处都是,叫得特别好听,羽毛像缎子一样光滑漂亮,落得一院子都是,可是他们连看都不看一眼。我当时特别纳闷,问老乡,这么美的鸟儿,怎么没人捉呢?他们不屑地说,嘁!谁捉它干嘛,看起来好看,却没一点用处,它的肉有毒。他们告诉我这鸟俗称蘑菇鸟,意思是说,长得就像山林里的野蘑菇,越是看着鲜艳漂亮的,越是有毒性。这种鸟,专以各种虫子为食,身藏百虫之毒,不小心误食后,一开始没什么反应,但会慢慢侵入人的神经系统,最终促成痴呆,目前还没研究出有效的药物。我当时爱上了这鸟儿的漂亮,想画上几幅,就捉了一只带回来。”
(14)范婶立刻紧张起来:“万一有人吃了,怎么办呀?就眼瞅着变成傻子吗?”
(15)小方:“听当地老乡说,他们老辈的人,流传下来一种土方,很灵验,方法也简单,就是饮用一种腥臊的东西,最好是自己的尿,一天一杯,七天见效。据说尿液里面含有一种特殊结构的酶物质,能分解这种鸟肉的毒素。”
(16)蘑菇鸟终于没有寻到。小方伤心地回屋去睡。
(17)半夜里,小方的门被急促地敲响。范婶在外边颤着声音问:“你说的那个土方很有意思,我准备记下来,防备别人用得着时帮一下忙。但我有一个疑问,人尿喝下去后,如果吐了怎么办?还管用吗?” 小方在被窝里偷着笑:“管用。把不该吃的东西,全吐出来就没事了。”
(28)第二日清晨,小方溜达到花鸟市场,打算买只鸟儿赔给那位出差的朋友。原来那只鸟儿,只是朋友临时托他看几天的,他也闹不清什么名儿。
(29)小方拎着新买的鸟儿,在回来的路上撞见老范,老范正在河堤上练倒步,一脸腊黄。
(选自《文艺生活》2007年第1期)
小题1:从第二段加点的两个“痛苦”中可以看出老范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4分)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以“蘑菇鸟”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的主体部分没有对老范的叙述,却用大量笔墨叙述小方和老范妻子寻找蘑菇鸟的情节,这会不会喧宾夺主?有人认为结尾两段是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6分)
参考答案:小题1:从第二段的两个“痛苦”可以看出老范对宴请无度的官场腐化生活经历了由厌倦到留恋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官场腐化生活对人的灵魂的严重腐蚀。(“生活态度变化”2分,“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
小题1:①以“蘑菇鸟”为线索,将偷鸟原因、老范偷鸟、小方找鸟、因鸟喝尿等内容串联成一个整体。②暗示小说主题:用蘑菇鸟的漂亮而有剧毒比喻官场腐化生活的诱人而极具腐蚀性的特点;用误食鸟肉后由没有什么反应到变成痴呆的过程比喻人们对官场腐化生活的腐蚀由不知不觉到难以自拔的过程;用以尿解毒作比喻,形象地说明只有自自我解剖才能摆脱灵魂被腐蚀带来的痛苦的道理。(①“是情节展开的线索”1分。②“暗示小说题”1分;对比喻含义的三点分析各1分,只答“以蘑菇鸟的毒性为喻,形象地揭示腐化的官场生活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和毒害”,没有具体分析该项得1分。)
小题1:答案示例一:①会喧宾夺主。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塑造老范这一形象来表现的,因此他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主体部分用大量笔墨写小方和老范妻子寻找蘑菇鸟的情节,既不能突出主要人物──老范的形象,又不能突出小说的主题,有喧宾夺主之感。②不应删。结尾写小方买鸟还给朋友,是上文丢失蘑菇鸟这一情节的自然延伸,有这一结尾,结构更加完整;结尾写老范“一脸腊黄”,暗示他已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深化小说的主题。
答案示例二:①不会喧宾夺主。主体部分虽然没有明写老范,但暗写他因过惯了官场的腐化生活,退位后不习惯吃家里的饭菜,偷吃了蘑菇鸟,突出腐化生活对主人公的毒害之深,深化了主题,而且这样写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②应该删。小方买鸟和老范后来的行为等内容读者通过想象理解得到,如果删去,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每问3分,观点鲜明1分,结合文本阐明理由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内功与外功?樊善国
当今爱好书法艺术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启功先生的。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潇洒飘逸、俊逸清新,影响远播海内外。然而有些人也许并不知道,书法只是他的“副业”。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红楼梦》研究、古典诗词研究、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不仅如此,他还是我国文物鉴定的权威人士,是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书、画可以称得上是“三绝”。启功先生之所以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这样高的成就,是与他宽广深厚的学养密不可分的。
要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当然离不开刻苦。启功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是下过苦功的。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这个比喻深刻地阐明了在学习上努力刻苦与方法正确的关系。启功先生青年时代曾经跟随享誉海内外的大画家溥雪斋先生学习绘画。溥雪斋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尽管在画艺上并没有花太多的功夫,水平却是炉火纯青。他告诉立志要当画家的启功先生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诗上,学画反倒是其次。这充分证明了单一地学习某一门技艺,是难以达到较高境界的。凡是大家,无不具有宽广的文化学术底蕴。要学习书法,既需要“内功”,也需要“外功”。对于间架、笔画的练习,可以算作内功;而对于书法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则属于外功。没有内功,就谈不上书法艺术,而没有外功,也就谈不上高水平的艺术。学习要讲求方法,而真正的方法不等于廉价的“速成”。我们从启功先生的成就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基础扎实。“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习书法以及其他学科莫不如此。
启功先生著述颇丰,仅就书法理论而言,就有诸多著作问世。《论书绝句》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先生学问的浩瀚,也能寻到学习书法的门径。《论书绝句》是一部以诗歌的方式评论历代书家、书法、碑刻等的别开生面的著作,书中收录了启功先生手书的论书绝句100首,并且对每一首诗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其中涉及各种版本的碑帖以及有关的书籍达280多种,涉及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230多人。启功先生对这些碑帖和书法、书法理论家,大到生平事迹,小到风格流派,以至用笔的细微之处,都有精彩的分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真知灼见所在多有。例如,关于墨迹与碑帖的关系,启功先生主张“师笔不师刀”,“透过刀锋看笔锋”,认为观赏墨迹才能更好地学习前代书家生动活泼的点划使转,但碑刻也不可偏废,需从中揣摩出前人用笔的实际情形,而不能照搬碑帖。在用笔和结构的关系上,启功先生更强调结构的重要性,特别是他对书法结构应当符合黄金率的发现,更是书法史上的一大发明。
由启功先生的书法,我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当今的教育重视自然科学,重视技术培训,注重学科体系的细致的划分,这当然极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是,学科划分过细,专业思想过强,使得一些专业人员带有先天的严重缺陷,难以在科学、艺术上做出一流的成绩。仍以书法为例,一些书法爱好者只是单纯地练习书法,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有的书法作品格调粗俗、缺乏高雅的气质,更谈不上书卷气。一些人的书法作品中竟然出现很多文字错误,这与书法这门高雅的艺术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现象又不仅仅存在于书法界,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些进入决赛阶段的专业歌手回答不出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题,令人感到既滑稽又悲哀。所以,在注重练习内功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外功的提高,这才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舍此而去求某些不着边际的“诀窍”、“速成”,只能欲速则不达。从启功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下列对内功与外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学习书法,对于间架、笔画的练习,可以算作内功,而对于书法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则属于外功。
B.溥雪斋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尽管在画艺上并没有花太多的功夫,水平却是炉火纯青。溥先生的画艺水平炉火纯青是他的内功,而其深厚的国学根底则是他的外功。
C.对于启功先生来说,书法只是他的“副业”,而古典文献、古典诗词、汉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才是他的“正业”,因此,他在“正业”方面的成就显示了他的内功,而他在“副业”方面的成就,则显示了他的外功。
D.内功是一个人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和理论素养,外功则是与该专业有关的宽广深厚的文化学术底蕴。
2.下列对《论书绝句》这本书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论书绝句》是一部书法理论著作。
B.《论书绝句》是一部用诗歌方式来评价历代书家、书法、碑刻等的别开生面的著作。
C.《论书绝句》所涉及的280多种碑帖书籍和230多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是通过对每首诗的详尽说明而进行介绍分析的。
D.《论书绝句》是启功先生内功和外功完美结合的产物。代表他书法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3.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文章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说明(?)
A.既要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尽力地拓宽知识面。
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习书法以及其他学科莫不如此。
C.要在某一专业有所成就,既要有刻苦努力的精神,更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D.廉价的“速成”,不着边际的“诀窍”,就是误入歧途而健步如飞的人,欲速则不达。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的教育只重视自然科学,重视技术培训,且学科划分过细,专业思想过强,使得一些专业人员带有先天的严重缺陷,因此,难以产生世界一流的科学巨匠。
B.一些人的书法作品中竟然出现很多文字错误,说明他所师从的书法名人或书法作品也是错误百出的。
C.从一些专业歌手回答不出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题可以看出,我国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人物整体素质实在低下。
D.启功发现了书法结构应符合黄金率,文章把它称作书法史上的一大发明,说明在启功之前,从来没有哪位书法家写字的结构符合黄金率。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
本题解析:
1.(对于古典文学而言,所谓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学识是外功;对于书法绘画而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外功。C项把内功和外功的含义理解错了。)
2.(不是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而是书法理论方面的杰出创作。)
3.(从原文“这个比喻深刻地阐明了在学习上努力刻苦与方法正确的关系”一句可以看出。)
4.(一些人出现文字错误,是因为文字水平太低,而与书法名人书法作品关系不大,所以B错。C项错在“整体”,太绝对化。D项错在最后一分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 ,”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小题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小题3: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4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
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小题2:(5分)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小题3:(4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2分);推动情节发展(1分),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1分)。
小题4:(6分)示例: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1分)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2分)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1分)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2分)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1分)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2分)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1分)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2分)
(任选两个角度)
本题解析:
小题1:题目要求梳理脉络,要用简明的语言。整篇小说其实是由四个片段构成:(1-5)巴尔塔萨做了个漂亮的鸟笼,他妻子要求定要高价出售赚钱;(6-15)老大夫希拉尔多想买下鸟笼,却被拒绝失望而归;(16-42)巴尔塔萨把鸟笼送给财主蒙铁尔可怜的儿子彼贝;(43-45)巴尔塔萨很兴奋,喝酒醉至彻夜未归。在具体组织答案时考生可以从主人公心情变化的角度来梳理,也可以从事件发展的角度来梳理。
小题2:小说提到蒙铁尔的段落从16段到40段。①财主蒙铁尔是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他家里的一间房子里“堆满家具什物”,可是他妻子却“形容憔悴”,住在“黑洞洞的屋子里”。而他的儿子渴望得到一个鸟笼,他不但拒绝买给儿子,还恐吓责打儿子。在他心中金钱重过亲情,压倒一切。②蒙铁尔是个极其冷酷无情的财主。他对待妻子如同陌路,成天把她关在家里;他对待儿子毫无亲情而言,他揪住儿子的头发,恐吓儿子,连花六十比索的钱也不肯出;他对待巴尔塔萨同样冷酷,他无情地拦住巴尔塔萨,说“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蒙铁尔的冷酷无情让人心寒。③蒙铁尔粗野蛮横、猥琐鄙陋。他脖子上搭条毛巾就出门,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无不顾忌自己肥大的浑身毛茸茸的体态,其猥琐鄙陋的形态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众人面前。他大声冲儿子喊,揪住儿子,甚至无礼地拦住巴尔塔萨无不体现出其粗野蛮横的心性。④蒙铁尔的专制、自私、虚伪的为人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家庭,他唯我独尊,他把年轻的妻子成天关闭在家,他待亲生儿子如同囚徒,这些无不体现他专制、自私的品行为人。他表面对巴尔塔萨客气,实则蛮横无礼,这暴露出他虚伪的本质。
小题3:本题有两个问:一回答描写方法,只需指出即可;二回答结构上的作用,要分析。首先说,这段话详细描写了财主的儿子彼贝因受到财主的威吓而神情失常的恐惧之态,在此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从结构相的作用来看,这段对彼贝恐惧之态的细致描写,激起了巴尔塔萨的恻隐怜悯之心,为下文他赠送鸟笼给彼贝作了铺垫,促使巴尔塔萨送鸟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为下文巴尔塔萨为彼贝的高兴兴奋而去酒醉彻夜未归作了铺垫。
小题4:题目问巴尔塔萨醉酒的作用,答案应分别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小说环境四个角度来谈。小说结尾处写巴尔塔萨醉酒,这样安排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巴尔塔萨原本是打算将自己做的这个精致的鸟笼按妻子的要求高价卖出的。闻风而至的围观人群中,老大夫希拉尔多特意前来想买下这个鸟笼,但巴尔塔萨拒绝卖给他,他打算将其卖给出价更高的财主蒙铁尔的儿子彼贝。故事发展至此还是波澜不惊。但当巴尔塔萨将鸟笼带给彼贝时,风云突变。财主不但吝啬虚伪,而且冷酷无情,他对儿子又揪又吓,毫无父子之情。连一旁的巴尔塔萨都震惊了。出于怜悯他将鸟笼送给了可怜的彼贝,至此他原本打算得到的一笔巨款彻底落空。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读者在大启大阖之中体味作者情节安排之妙。小说结尾处写巴尔塔萨醉酒,这样安排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巴尔塔萨是个心性淡泊之人,对物质的追求不高。他精心制作了一个鸟笼,并不指望能高价钱卖出。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却有些势利,怂恿丈夫高价卖给财主蒙铁尔的儿子彼贝,哪怕老大夫希拉尔多特意来买也不答应。巴尔塔萨前往彼贝家里时,他为财主的儿子可怜的处境、悲惨的现状所震惊,他心灵深处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念油然而生,他把鸟笼赠送给彼贝,显现的不仅仅是巴尔塔萨的美好形象,更体现人性的伟大。但小说的这一主题在结尾巴尔塔萨醉酒处得到深化。巴尔塔萨虽然做了一件体现美与善的好事,但他却还要面对一旦回家就可能遭到妻子辱骂的现实,在这里美与善的主题凸显了现实生存的困境,这或许才是小说令人深思的地方。作者马尔克斯并没有交代,但读者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就是这篇小说伟大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