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六)
2017-11-11 00:29: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课外阅读:?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奈何:怎么办
B.?焚薮而,岂不获得?田:打猎
C.?而尊贤?反:与诈术相反
D.?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乃:仅仅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繁战之,不足于战
②?亦诈之而已
③?其成毁,胜败
④?文公处
A.?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和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泽而渔,岂不获得
B.?焉有以一时之务百世之利者乎
C.?足以
D.?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4.?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A.?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A
6、C
7、B
8、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之以揽茝——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芳——信:确实。
D、长余佩之陆离——陆离:修长的样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威烈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护城河
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著作
D.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使……退却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以为桂林、象郡 ?②以愚黔首
③蒙故业,因遗策 ?④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为天下笑者,何也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沛公欲王关中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本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
小题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分)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C
小题6:
(1)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法度,焚毁了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
(2)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烈”在此应理解为“功业”。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小题2:①中的“以”,介词,把;②中的“以”,介词,用来。③中的“因”,动词,沿袭;④中的“因”介词,凭借、依仗。
小题3:A项是被动句式,“为”表被动;B、C、D三项都是陈述句式。
小题4:A、B、C三项中的加点字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只有D项中的“小”“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5:他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反而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小题6: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于是”,译为“在这个时候”;“道”译为“法度”;“言”译为“书籍”;“以”译为“用来”;“愚”是使动用法,译为“使……愚昧”;“黔首”译为“百姓”;“劲弩”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手执强弩”;“信”译为“可靠”;“陈利兵”译为“拿着锋利的兵器”。句式:“谁何”,宾语前置句,译为“呵问你是谁”或意译为“盘问过往的行人”,“何”通“呵”。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经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1.对下面加粗的两组虚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在外,树旗旄,罗弓矢
②我行之
③其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④大丈夫之遇知天子
A.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B.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C.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也相同。
D.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也不同。
2.文中下列四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庭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的人。
B.“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受批评意见而不烦恼。
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
3.对文中的“大丈夫”“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
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
4.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居家有美女投怀。
B.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没有生活规律,自由自在,不闻世事。
C.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
D.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


参考答案:1.D
2.B
3.B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8分)
借书
“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 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 、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
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
C.未免往来于怀毁于一旦
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小题4: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2分)
小题5:“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扩散?怎么?事物的道理?全部
小题1:C
小题1:(1)后来把“瓻”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重点词:讹、殊、气象)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重点词:成、旋、省略介词“于”)
小题1: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小题1:物尽其用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