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A.端午节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是为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而诞生的。 B.端午节作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2005年被韩国抢先申报成功。 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造成了需要靠大空间来举办纪念活动的端午节无可挽救的没落。 D.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相关习俗的改变,使得端午节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日益单调。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错在“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借过端午节来驱邪避疫,护佑摆脱灾害”的表述,任何社会的进步都不会消弭人美的美好企盼)
小题2:D(A项,端午节并非“是为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而诞生的”,原文是说“想到端午节便会想到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在更古老的时代,便已经有不少关于过端午节的记载”; B项,根据原文,韩国申报承共的是“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并不完全等同; C项,端午节的没落并非无可挽救,因为原文就提出了许多复兴建议)
小题3:B(错在“大人们也应在诸如挂荷包、制弓箭方面以身作则”的表述,根据原文,从娃娃抓起,并非要求大人们也挂荷包、制弓箭,而且,要想得到真正的复兴端午节,从娃娃抓起,也仅是办法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4分)
答: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答:
小题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4分)
答:
小题4: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②有执着的信念。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④无私奉献(或“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4分,每点1分)
小题2:①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的现场热烈构成对比,体现压力和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2分);②此时罗阳是冷静而客观的,这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责任感(2分)。
小题3:①运用短句,简洁有力。如“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分析“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成功,离舰,鲜花”等亦可)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语流贯通。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忙,体现他强烈的责任心。(分析“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等亦可)③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分析“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等亦可)(4分,答出其中两条即可,每条中特点1分,分析1分)
小题4: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顺叙,使文章条理清晰。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③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必须从人物的言行出发,分析人物言行的原因,从而分析人物的性格。这就需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具体分析。如原文中有“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表明罗阳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分析语言特色要求学生首先分析手法,其次分析手法所起的效果。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人们的狂欢和罗阳的沉默形成对比,表明罗阳此时的极度疲惫。这也符合罗阳冷静的性格特点。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新闻通讯的语言要求文体鲜明,讲求文采,能吸引人。学生在分析语言特色时,一定要深入到文本,具体到语句。要做到言之有据,不凭空想象。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使文章条理清晰,可以从容的叙述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读者以时间的紧迫感,让读者的心灵和文章的思路一起起起伏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机器人工程师总是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他们的研究重点开始改变了。科学家们不像先前那样为制造更好的机器人而研究动物,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而研究机器动物。
过去10年里,自动装置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意味着小型自动装置可以具备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机器动物与真的动物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你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来模仿这种大脑构造。然后你在实验室像对待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行为和真正的动物相同,你很可能会有所收获。
《人工动物学》的作者之一欧文·霍兰解释说:“如果这种理论对一个自动装置适用,你就可以确定你理论的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不适用,那么几乎肯定是你错了。”通常,证明理论的错误更加有用,因为这会揭示理论存在的问题并缩小研究人员寻找答案的范围。如果对机器动物的实验显示理论是正确的,这种理论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物学,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能够揭示是什么促成了动物行为的机器动物的一个例子是斯特林大学芭芭拉·韦布博士的机器蟋蟀。在夏季繁殖期,雄性蟋蟀用歌声吸引雌性蟋蟀。尽管生物学家们进行了多年研究,却仍未找到蟋蟀控制这种行为的神经系统,但他们估计大约需要20个神经元。韦布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她制造了一个自动装置,线路设计与蟋蟀的一小部分神经系统相仿,试验它是否能像真的蟋蟀一样找到一个交配对象。
韦布的机器蟋蟀证明,机器动物无需外相似就可以像真动物那样行动。它具备了雌性蟋蟀寻找爱侣所依据的全部基本特征。
在韦布的实验中,机器蟋蟀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确的路径,走向正在用歌声吸引它的雄蟋蟀。这令很多生物学家感到惊奇。这个装置表明,这种看似复杂的行为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仿生自动装置的前景令人鼓舞。芭芭拉·韦布博士说:“机器动物还不能完全代替真的动物,但我确实认为将来它会大有用武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我们将能够制造更多这种复杂系统。”
小题1:第四段中加点的“这种理论”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
A.机器人工程师从自然中寻找的灵感。
B.自动装置具备的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
C.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
D.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所获得的结论。
小题2:下列对“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有利于对机器动物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
B.制造一种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模仿大脑构造来控制动物行为。
C.像对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来考察机器动物的行为。
D.机器蟋蟀找到正确路径,走向吸引它的雄蟋蟀,原估计需要20个神经元,实际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机器动物优点的一项是 ( )
A.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
B.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C.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D.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
小题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研究重点的改变,机器人工程师不再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而转入了对机器动物处理能力的研究。
B.无论机器运行和真的动物的行为是否相同,都能为更好地了解动物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C.韦布的机器蟋蟀试验证明,机器动物对动物行为研究有重要贡献。
D.虽然科学家们用机器动物完成了某些动物实验,但取代所有实验中的真动物尚需时日。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D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这种理论”是指一个代性词语,在第三段可以找到“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这一本体语句;从表述用语的一致性上分析,“这个理论”的中心词是“理论”,而A、B、D项的表述中心词分别是“灵感”“能力”“结论”,显然不一致,因此,可以排除。
小题: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原理简单”,紧接着用一句话来解释了“原理”的内涵,那就是“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来模仿这种大脑构造”。A项是说电脑部件缩小的优点,C项是具体的操作过程,D项是具体实例。
小题:机器动物的优点在本文中是对于科学家研究来说的,文章第二段提出了这一问题,接着解释了两个优点,也就是A、B两个选项的内容;第四段在阐述利用机器动物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得出了C项这一优点。D项是通过韦布的试验发现的机器动物的一个特点,不是从对研究者的利弊这一角度来说的,因此,不属于筛选信息的范围。
小题:文中第一段说科学家研究重点从为了研究机器动物而研究真动物转为为了研究真动物而研究机器动物,但若说机器人工程师不再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就违背逻辑了。B、C、D三项可分别从第四段、第五段及最后一段找到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