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①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②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③独庆礼甚陈其利?④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⑤开屯田八十余所?⑥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逾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良尔弓,直尔矢良:好的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通“渝”,改变。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一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况乎弛焉以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亦尝观于射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目的是为了下文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这个比喻恰当、直截、鲜明。
B.文章第三段说立志以后,就要寻找达到志向的方法。达到志向最好的方法就是无论做什么,处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动摇。
C.文章第四段说如果立志,做到圣人也是可以的,并以孔子为例来说明普通的人要成为圣人最重要和最急迫的就是崇尚志向。
D.全文充分论述了立志对于求学者的重要作用。感情殷切,议论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