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七)
2019-03-15 13:57:3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
小题1:本首宋词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抒发了什么情?作者又是借助了什么景(试举两例)巧妙的抒发了这种情?(3分)
小题2:声音本是无知无觉的,可词人在其前冠以“寒”,其后缀以“碎”,前人评为极妙,你认为呢?请选其中一字,予以简要分析。(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小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联分别是怎样表现其居处之“幽”的。
?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



5、阅读题  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小题1: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这样构思目的什么?
小题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