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
小题1:本首宋词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抒发了什么情?作者又是借助了什么景(试举两例)巧妙的抒发了这种情?(3分)
小题2:声音本是无知无觉的,可词人在其前冠以“寒”,其后缀以“碎”,前人评为极妙,你认为呢?请选其中一字,予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愁。残灯,空楼,坠叶,静夜,寒声等等。
小题2:哪个字都可以,答案扣在更好的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小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2分)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预示了战争的胜利。(2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此题,第一问,要判断诗句中的诗眼,比较简单,一般是诗句中的动词。要分析诗眼的表达效果,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结合全诗主旨及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联分别是怎样表现其居处之“幽”的。
?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1)①首联直接写清“幽”之景。诗人写乡间小路横斜幽深,周围绿荫环绕,写出居处之幽静。
②颔联侧面衬托环境之“幽”。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飞下,以动衬“幽”;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环境的清幽。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直接抒情,不仅感叹自己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也感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小题1: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这样构思目的什么?
小题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借梦中西湖之美,满湖荷花满湖荷香,满湖烟水舟自乐,来衬托庭院池荷之美:它虽不及西湖大,不及西湖荷多,但同样有西湖荷花、荷香之美,之乐。
小题1:(3分)作者先用梦幻(或虚写或想像)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真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
本题解析:
译文:苏云卿,广汉人,绍兴年间,来到豫章东湖,修筑庐舍居住在那里。对待邻里很有礼貌,无论贵贱老少都尊敬
他,称他为苏翁.苏翁身高七尺,长着一副漂亮的胡子,不苟言笑,穿布衣草鞋,终年不换,未曾生病.
苏翁除去荆棘,用土筐运来石子垒成菜圃,耕耘、种植、除草,灌溉培土,都很有方法。即使酷暑严寒,土焦草冻,菜圃里也不缺少蔬菜,郁郁葱葱,四季菜品一应俱全。味道比其他菜圃更好。加上市不二价,菜贩获利加倍而且卖得很快,常常提前交付定金预订.他晚上编织草鞋,坚韧超过皮革做的木底鞋,人们争着买来馈赠远方亲友.因为这些原因,他不缺柴米,有盈余就用来周济急需和告借的人,借者不还,完全不放在心上.灌园之余,闭门高卧,或者整天端坐,高深莫测.
苏翁年轻时,与张浚乡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派人骑著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托付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卿有仅次于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一定要替我把他给请出来。”
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苏云卿的菜园中。这时,老人正拿著锄头在干活,没有注意他们。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老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便请他们到屋里去。屋里很干净,一尘不染。案上有《西汉书》一册。客人恍然大悟,心想,这个老人一定是苏云卿了。不一会,汲泉煮茗,感情渐渐很投机,客人便问老人的老家在何处。老人慢慢回答说:“广汉。”“张德远与您老同乡,您认得吗?”回答说:“认得。”客人又问:“你觉得张德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贤人。只是,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于是问:“德远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客人说:“现在朝廷起用张公,正是想了结此事(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老人说:“这恐怕不是他了结得了的。”客人站起来说:“张公叫我们请您去与他共同完成大业。”于是便把书信和礼物放在案上。苏云卿鼻间隐隐发出声音
,好像埋怨自己刚才失言。
两位客人极力邀请苏云卿与自己一同乘车回去,(苏云卿)推辞不肯,约定说他明早登门拜望(客人)。第二天早晨,官府派人来迎接苏云卿,却发现门户紧闭非常寂静。推门进去,书信尚未拆,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已经走了,不知去向。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