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4:10:1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都江堰(节选)
?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 在未看到都江堰之前,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笔下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举一例,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的“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开始对都江堰毫不感兴趣,根本不在意。这与后来真正见到都江堰时的震惊形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2.飞奔喧嚣,撒野咆哮,充满生命力。
3.有变化。作者先是“懒懒的”“敝散的”,毫无兴趣;接着“有些异常”“陡然一惊”,为眼前的都江堰所震惊;然后对都江堰的水的生命力不由自主地赞叹。
4.拟人。例如,“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这段文字运用拟人手法,以泼墨般的气势描写了都江堰飞奔喧嚣的水,撒野咆哮的水,充满生命力的水。写水又不止于写水,而是要写出水背后的人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附加题)材料概括分析题。
我国要建立适度的新闻自由
孙旭培
  我这一辈子都是研究新闻自由、新闻立法和新闻改革的。我以为,如果新闻自由度(这个词汇是我发明的)可以量化,单纯从法制的角度而言,美国或许可以定为95度,西欧则是85度。我国将来能达到70~75度也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样标志出现,就算达到起码的及格线呢?那就是新闻实行法治。没有法治,只有人治,新闻自由度最好的情况下也只会是不及格。新闻实行法治,就先要从新闻立法做起。不解决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我们永远只能在二三十度徘徊,我国新闻想在世界上赢得公信力,那只是自说自话,是没有可能的。
  美国、西欧高度的新闻自由对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与集权的新闻制度相比表现出很大的优越性。但弊病也不少。比如,在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上推波助澜,美国媒体很少有反战的声音发出。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初,有的大报不断预测哪几个大公司要破产,弄得更加人心惶惶。在更大范围讲,西方的新闻自由与多党政治、民粹民主交互为用,使政府依赖指数不断升高,以致有些国家债台高筑,影响国家进一步发展。我国需要新闻自由,但要适度,有所节制。我相信,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也会创造出新的新闻文明,即理性的、适度的新闻自由。
  为此,先要承认新闻自由有普世价值,只是实现形式有所不同。其实美国与欧洲都是有所不同。比如美国官员告媒体诽谤,除证明报道的事实虚假以外,还必须拿出证据证明媒体或记者确有恶意,才能打赢官司。这样,几十年也看不到一个美国官员能打赢诽谤官司。欧洲则无此规定。仅此一条就说明,美国的新闻自由度比欧洲高。有所不同,意味着大体相同,我国要承认新闻自由的普遍性原则和做法。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这个出版中就包含着新闻。《世界宪法全书》中的各国宪法都是这样规定出版自由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的,并不是“文革”流行的解释,只有无产阶级才有。这种解释最后导致全中国只有一个人有言论自由,那就是无产阶级的最高代表。(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以上文段选自其《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与思考》一文,该文刊登于《炎黄春秋》2012年第2期)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作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郑重提出:抓紧新闻立法,加快新闻改革,建立适度的新闻自由。( )
(2)文中提出一个新概念:新闻自由度,并对美国、西欧、中国的新闻自由度现状进行了量化比较,但作者并不认为新闻自由度越高越好。?( )
(3)材料第1段提出的“新闻实行法治,就先要从新闻立法做起”论点,与马克思的“没有关于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一脉相承。( )
(4)作者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呼吁中国创造出新的新闻文明,这种新闻文明的核心就是理性、适度。( )
2.作者对美国、西欧的新闻自由作了辩证而细致的评析,请对此分条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最后两段内容看,倡导新闻自由,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
  (2)?×?
  (3)√
  (4)×
2.(1)美国、西欧的新闻自由有很大的优越性
  (2)美国、西欧的新闻自由弊病也不少
  (3)美国与西欧的新闻自由也有差异? (意对即可)
3.(1)新闻自由有普世价值(新闻自由具有普遍性)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事,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又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面。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园林意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这些景物由建筑、山石、水体、花木构成,是有形、有限、有比例的,是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由景所产生的人的想象空间,却是无形、无限,无比例的。园林意境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无论造园家如何精心设计、布局,唯一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刺激游客的“心”,促使其生情、生意。唯有心物契合,情景合一,园林的意境方能酝酿生成。而园林景物对游人情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人的眼、耳、鼻三个感官。作用于眼睛的主要是园林的景点,这些景点的构成要素是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等。作用于耳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园林以声音为特点的景点上。如秋雨梧桐是人间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的典型;残荷雨声代表着一种忆旧怀亲的伤感愁绪;雨打芭蕉则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作用于鼻的信息,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如春天有扑鼻的桃李芬芳,夏日有袭人的荷花清香,秋季有浓郁的丹桂飘香,冬天有浮动的腊梅暗香。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一山一石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一块小石,便有山壑气象;一勺清水,便有江海气象;一草一木,便有森林气象。而园林的布局设景,又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幽深、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意境之美。(摘自《中国文化研究》2011,有删改)
1.下列关于“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B.意境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由于客观景物的诱发在头脑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
C.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是意境的基本特征。
D.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由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材料构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和诗赋、绘画一样,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的意境。
B.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造园者是否精通山水画论决定着古典园林的意境风貌。
C.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借声音现象传达个人的情感意绪,赋予它们动人心弦的情感美特征。
D.园林意境的产生既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也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与诗、画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任何一座建筑小品,实际上都代表了造园家的人格理想。
C.只要眼、耳、鼻感官健全的人就都可以充分领略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D.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既取决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也取决于观赏者的想象再创造。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问题。
  等啊等啊……许久许久……儿子还没有回来。
  我的心像被钓住后急待挣脱的鱼,左蹿右跳,激起巨大的涟漪。为什么我不再多叮咛他两句!世上的人什么样的都?有,你能原谅别人,别人却并不能原谅你。假如真的出现了某种不快,儿子他多少会有个精神准备。不然,当责备像暴风雨一样袭来的时候,他会惊愕地瞪大那双纯洁的眼睛,由着眼泪像自来水一样将它贮满……
  不……还是不要预先讲的好!也许一切都很正常,也许什么意外都不曾发生。好客的同学挽留儿子多坐一会儿,女孩的妈妈还给儿子剥开一个橘子,儿子很有礼貌地推让着……我的儿子是个讨人喜欢的男孩,人家一?定会谅解他的,就像我们曾经谅解了小胖一样……
  对!一定是这么回事,只能是这么回事!我庆幸自己没有用预想中的乌云,遮蔽孩子内心那片晴朗的天空。
  尽管我不断说服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还是越发忐忑不安。
  终于,儿子回来了。他走路的步伐是那样轻,直到眼前我才从沉思中蓦然惊醒。
  我看了他一眼。只这一眼,就足够了。过去的这段时间,使儿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是他哭过了,流了许多泪,为了怕我发现,又站在冷地里等着风将泪水吹干。孩子的掩盖暴露了更多的东西。
  我没有勇气问儿子详细的过程。重复那经过,无论对儿子还是对我,都是一种残忍。
  “妈妈,人家要我们……赔……”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儿子脸上滚落下来,我用手去接,因为刚从外面回来,那泪水很凉。
  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可惜我不是整个世界。
  也许我应该事先告诉儿子……但如果说了那恐怖的前景,而一切又没有发生,我岂不是玷污了一颗纯真的心!只要还有一丝可能,我也愿维持这种真诚直到最后。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另一个问题了——成为碎片的大力金刚,还有儿子那颗有折痕的心。
  “既然损坏了东西,人家要求赔偿,当然是应该的。”我拭干儿子的泪水。
  “那我去找小胖,叫他先赔我的威震天,人家说了一个‘对不起’就值这么多钱啊?以后上商店买东西,甭带钱包,先说‘对不起’就行了!”儿子从地上弹射而起。
  “你不能去!”我拉住他。儿?子在我手下不驯地挣扎着,十岁的男孩已经有了小牛犊一样的蛮劲。
  “为什么?妈妈!”儿子半仰着脸,像问天一样问我。
  我不能回答。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
  我却必须回?答。一只母猫还要教会小猫如何捕鼠。我就是再为难,也得给儿子一个大致囫囵的道理。
  “‘对不起’是一种礼貌,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儿子顺从地点点头。这话大概同学校的师长们所讲差不多,他还勉强听得进去
?   “小胖弄坏了威震天,你原谅了他,他很轻松,这是一件好事。”我做出循循善诱的样子,准备把儿子领进我的埋伏圈。
  “可是人家不原谅我……妈妈!”儿子抗争着。他受到的羞辱比我苍白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是的,儿子。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好几种处理的方法。喏,就像这些变形金刚,可以变机器人,也可以变飞机和汽车……懂了吗?”
  “懂……了。”儿子迟疑地点了点头,但我知道他不服,又不愿惹我伤心。
  我把一直拉着儿子的手松开了。我很累,这世界上谁也代替不了谁。
  儿子不再挣扎,孤零零地站在一边。
1.当儿子走后,母亲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等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明知道儿子很有可能“碰壁”,为什么不去给儿子提个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节选的材料中,通过儿子的行为能看到儿子身上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儿子讲完道理后,“我”为什么会觉得很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当儿子走后,母亲是焦急、矛盾的。一方面埋怨自己未给儿子说明社会?的复杂,就像材料中所说“世上的人什么样的都有,你能原谅别人,别人却并不能原谅你”,一方面又盼望着事情向好的一方面发展,别人也像儿子那样宽容。
2.这是一个作为母亲的特殊心理。每一个母亲都盼望自己的孩子纯真的心不受玷污,只要还有一丝可能,也愿维持这种真诚直到最后。
3.①懂事;②纯真
4.因为孩子纯真的心理毕竟和复杂的社会相差太远,让他接受不是一时半时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做母亲的才觉得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重构阅读信仰
  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一个为阅读准备了各种条件的时代,却也是遭遇阅读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图书像商品一样出现了通胀,因为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商品有供大于求的时候,思想的探索则没有止境。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于是在各种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阅读信仰的重构是指我们面对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时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这种主体性觉醒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者的个体价值主张。为什么读书的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读书了,或者是我们对于阅读本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缺乏认知。
  首先要走出开卷有益的认识误区,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那些内容拼凑的图书正在摧毁我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安德烈·希夫林认为,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到真正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图书的特殊属性不像一首歌一听即觉出喜不喜欢,也不像一部电影看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我们借助于畅销榜单买书是有风险的,因为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买书相信名家或书评已经不足据,更需要自己对图书在购买之前作必要的阅读与鉴别。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是对生命的浪费。
  其次是在多元选择中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阅读取向也应当如此。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对一个有阅读主体性的人来说,网络是新闻阅读的最佳选择,电子书是旅游阅读时最佳的携带,图书在家里或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书中泛黄的纸有一种淡淡的香。所以,何必去夸大技术的危害呢?恰恰,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所以,阅读主体应当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就像在网络上不适宜读长篇巨著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可以借助电子书检阅文献时非得一部一部找。简而言之,让阅读工具或载体服务于你而不是牵着你的鼻子走。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将用卫星发行数字正版图书,这将使我们的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可见,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
  阅读信仰的重构更在于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阅读是人类独自用心灵觉照世界的方式,只有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确立自己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发现阅读之妙。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一点来说,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所以,构造自己的阅读信仰,必须自己问自己,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有无相关。那种以为随大流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只有阅读与身心结合,阅读才算有了信仰。?(选自2010年04月30日《人民日报》,作者刘伟见)
1.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阅读不断下降”的情形的一项是(? )
A.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
B.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
C.阅读者的主体意识丧失
D.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
E.图书品类和数量的增加
2.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容易使读者迷失主体意识。
B.商品可以随意组合,思想无法凑泊成书。
C.买书不应该仅凭畅销榜单作决定,也不应该依赖名家或书评。
D.数字出版物的阅读是“浅阅读”,适合于阅读新闻。
3.作者针对什么阅读现状而提出“重构阅读信仰”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提倡的阅读信仰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C
3.①(客观方面)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有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
  ②(主观方面)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无关)
4.①不盲目相信“开卷有益”,能够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
  ②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
  ③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自觉为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涵养身心与变化气质”或“学问与修身”)而读书。(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