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4:10:1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
小题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空巢”表面指树杈间鸟儿南飞留下的空空的巢穴,又象征着商丘这一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但今天在这里,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徒留下一个文化名城的空名。(2分)③结构上引起下文,由“空巢”引飞翔,由飞翔引出了对庄子和屈原的议论,进而引出全文内容。(2分)
小题1:①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2分)②充实了文章内容,开拓了思路,增强了文化色彩。(2分)
小题1:①庄子的创作体现出崇尚自然,淡泊功名,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这是由于他生活极少牵绊,并且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竟相绽放的时代。(3分)②屈原创作爱国忧民,洁身自好,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这是由于他辅佐的君主昏聩,他被流放,但他对昏君仍充满痴迷和幻想,并且将昏君、国家、人民联在一起,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爱国,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心中充满痛苦。(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热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水生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虫在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水温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水生生物代谢加快,这样造成水生生物缺氧而直接受损
B.“热污染”能够引起疾病流行,目前唯一可以证实的事例是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
C.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是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
D.河水水温上升给所有的微生物造成一个温床,使它们大量繁殖,引起疾病流行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B项从文中看,“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是其中一个例证,但没有证据说是唯一的事例;C项“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能够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之因并不仅仅是由于这一点;D项原文是“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温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与其所属的群体文化经验的结合体。优秀作家的超拔之处,就在于他以独具个人意义的生命体验沟通了自己所属群体的共通的文化经验,并且将这种体验与经验用恰当的文体和语言表达了出来。沈从文便是二十世纪中国孕育出的这样一位优秀作家。在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所面临的旧与新、中式与西化、传统与现代、边缘与中心、民间与精英、乡村与都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中,沈从文以其湘西体验熔铸成的文本,作出了独具个人意味的解答。当大多数新文学作家以新的、西化的、现代的、中心的、精英的、都市的文化眼光去批判旧的、中式的、传统的、边缘的、民间的、乡村的生存方式的时候,沈从文作出了几近反方向的文化选择。非都市而崇乡村、抑现代而扬传统,这种对于边缘的、民间的文化立场的坚守使得沈从文成为解读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心态的独特文本。
  沈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北方文坛最为活跃的领军人物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40年代末期作为“反动作家…落后作家”被尘封于历史到八十年代作为“出土文物”名声日隆,再至九十年代被海内外学者、作家奉为二十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几经沉浮,其间的戏剧性恐怕惟有张爱玲可比。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接受史,本身即是一部生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变迁史。从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之交强调文学阶级属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到九十年代初期张扬文学审美品格的“纯文学”思潮,再到近些年凸显文学文化品性的文化研究热,都可以在对沈从文作品的批评中找到若干典型个案。作为一个包蕴宏富的文化个体,沈从文就像一座挖之不竭的富矿,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切入角度的文学研究者均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寻到丰富的阐释空间。就收入《钩沉》《论争》《论列》辑中的各篇文章而言,从横向看,它们是作者基于各自立场对沈从文作品文学成就的批评和总结;从纵向看,它们又鲜明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文艺批评视角的转移轨迹,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风云变幻,由此可窥一斑。恃才傲物、敏感多思、率性而为的文人天性,使得“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中不绝如缕的两股流脉,在文革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中,二者均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展现。这一时期固然也有不同知识群落、不同流派、不同观点之间的正常的学术争鸣,但更多的则是基于门户之见的互相攻讦,文艺论争与政治斗争的纠结使人与人的关系空前恶化,知识分子之间同气相求、知音相和的精神流脉几近断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金、沈从文等人几十年不渝的坚贞友情显得弥足珍贵,而沈从文与丁玲、沈从文与萧乾从莫逆到陌路的恩怨沧桑更令人扼腕叹息。收入《忆念》《恩怨》辑中的篇目,均从作者各自的视角揭示出沈从文丰富人格的不同侧面,恩怨是相对而暂时的,而人们对逝者赤子情怀的追记和忆念,却是长久而永恒的。(选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18日)
1.下列关于作者对“沈从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接受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变迁史。
B.沈从文从一个默默无名的“乡下人”逐渐成为北方文坛的领军人物和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C.成名后的沈从文经历了“反动作家”、“落后作家”、“出土文物”到文学大师等几个阶段。
D.沈从文如同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各类文学研究者均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寻到丰富的阐释空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与其所属的群体文化经验的结合体,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B.优秀作家以独具个人意义的生命体验沟通了自己所属群体的共通的文化经验,并且将这种体验与经验用恰当的文体和语言表达了出来。
C.沈从文以其湘西体验熔铸成的文本,对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所面临的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作出了独具个人意味的解答。
D.坚守非都市而崇乡村、抑现代而扬传统的文化立场使沈从文成为解读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心态的独特文本。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几经沉浮,其间的戏剧性恐怕惟有张爱玲可比。
B.无论是强调文学阶级属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张扬文学审美品格的“纯文学”思潮,还是近些年凸显文学文化品性的文化研究热,都可以在对沈从文作品的批评中找到若干典型个案。
C.《钩沉》《论争》《论列》中的文章既是对沈从文作品文学成就的批评和总结,又鲜明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文艺批评视角的转移轨迹。
D.门户之见、学术争鸣的纠结使文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终于导致了沈从文与丁玲、萧乾永久的恩怨沧桑。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嘉峪关归去来
沈天鸿
  明长城到此为止。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15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孤峙于嘉峪塬上,三面临戎的灰黄色的关楼却悄无声息,漠漠平沙在铅灰色的天穹下四面辐射开去,一种铅灰色的肃穆,如重重又重重难以数清的帷幕静垂大地,夹着晚来天欲雪的沉重。远远地,几匹瘦驼啃着枯黄的塞草,在沙上悠悠晃晃,逆着西沉的夕阳看去,如黑黑的剪影,那牧驼的人也如一剪影,使人几疑那是从帷幕深处走出的历史中诱敌的兵士,一场刀光剑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
  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我们的旅行车,行尽我从小学课本上知道嘉峪关后20余年的梦寐,停在关下。
  双脚踏踏实实地踩上嘉峪关的土地,我深深感到自己出现在这儿纯属偶然。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现在的关门大开。
  大开的关门也仍是关门,尽管再无士卒把守,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
  罗城,瓮城,内城,道道城墙边的埋伏者中,必有一人是我未知姓名的祖先。他来自关内何处?他知道他出现在这儿也是纯属偶然吗?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他到这儿来了,他执行了命令,他进入了阵地。通往敌楼的马道上,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脚步明明灭灭……
  我轻轻移动的双脚,每一步都出其不意,踏在数不清的看不见的手上。
  汉代,在这儿设有玉石障;五代,这里设有天门关。而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置关首筑土城算起,至今也已有600多年了。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传说,修筑城墙用的黄土经过认真筛选后,还要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干,以免草籽发芽。夯筑墙身时,更在黄土中掺入麻丝、灰浆和糯米汁,以增强黏结能力。验收也异常严格:在距墙一定距离处以箭射墙,如果箭头没入墙中,便要返工重筑。终于,城墙坚固,箭头触壁落地,攻打关城的时间之纵队,也在相持中与戍守者一起风化为齑粉,散成沙丘一片了。
  唯有关城无恙,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甚至,当年构筑关城,经过精心计算,完工时仅仅多出的一块砖,也仍毫无变动地,还呆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
  既往的一切,都如这块可望而不可及的砖了:多余而必须。既在当初的那儿又不在当初的那儿。呈锁的形状却根本不是锁,没有钥匙开启也无须钥匙开启。
  这块砖就是历史。
  历史就是人们所记得的东西。
  人们记得它首先必须看到它,而能看到的砖或文字都是一种障碍,它们使我此刻立足的嘉峪关,已绝对不是历史深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了。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是卡夫卡的城堡,谁都听说过,但谁都无法进入。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他们明明灭灭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杂沓,甚至就从我身躯中穿行而过,而相互毫无知觉——对于他们,对于历史,我们是不存在的。历史是他们的,只有当代史才允许我们侧身其间。在我无法参与的那么多为历史所忽略了的夜晚,瓮城积雪盈尺,戍守者们于怔忡中冻醒,寒风扑打关门,宇墙上传来冻脆的刁斗声……春来了,而这里仍然是塞草未青,白发的戍卒于关楼的墙角下以两石相击,然后流泪听击石后发出的啾啾燕鸣——那是关中春暖的燕鸣,那是家乡吴语般的燕鸣啊!
  如今,“击石燕鸣”作为一景传下来了,那些为历史所忽略的夜与昼则是永远地遗失了。
  历史忽略那些昼与夜,是因为那些日子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载的战事,但那些日子这儿有活生生的人,有比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人在。忽略了人的历史,分明有几分假了,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因这遗失,更分明有几分虚幻了。
  权且把它当作布景吧。
  我和同行的几位诗人分别照了几张相。
  离去的时候,车出关门,我回了一下头,嘉峪关已远。
  我闭上眼睛。我这次偶然的嘉峪关之行到此为止。
  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选自《散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二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1)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思想的发展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谈到“历史”,请概括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嘉峪关环境的险要,气氛的肃杀;为下文作了铺垫;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意对即可)
2、(1)答:人在一瞬间有许多选择的机会,但偶然是谁都无法预料的,所以也无法选择;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也构成了历史。
  (2)答:作者确实到了嘉峪关,这是事实。但他又认为自己无法走进历史深处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所以说“没到过嘉峪关”。(意对即可)
3、答:由嘉峪关的关门想到城墙边的埋伏者;由嘉峪关的建造史想到此时的嘉峪关已不是历史深处的嘉峪关;由“击石燕鸣”想到被历史忽略的许多昼与夜。(意对即可)
4、(1)历史有许多偶然。(2)历史无法开启,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走进历史。(3)历史忽略了许多昼与夜、人和事。(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特别是在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效能和价值取向均呈多元化格局的今天,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从来都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只有在赋有了这样的性质和达臻了这样的效能之后,才可望使质点的效能实现。
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文化价值的质点,即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与本质价值。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而消失殆尽。
小题1:下列对“文化的价值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文化创造是以精神救赎为目的,而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
B.文化的价值质点没有固定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今天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的价值质点也是多元的。
C.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服从于真、善/美的文化品质,价值目标与社会效能。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底线,不能背离。文化一旦背离价值质点,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消失殆尽。

小题2:请根据文意,概括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内容。(3分)
?
小题3: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文化的本体价值是以真、善、美的方式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终极效能是繁昌社会,给生活增添亮色,构筑精神家园。
小题3: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有利于发挥文化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使文化的终极效能得以实现。


本题解析:
小题1:文化的价值质点,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发生变化。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小题2:抓住第3段开始“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这个关键的句子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小题3:抓住第4段中“文化价值的质点,即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这个关键句子加以分析概括即可。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分析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