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成语的使用》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4:24:18 【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A.降价狂潮汹涌而来,继家电“价格屠夫”苏宁登陆星城后,电脑“价格杀手”同维也粉墨登场。
B.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收力。
C.我提议以“学生最喜爱的读物”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大家都说这主意自出机杼,很有创见。
D.专家说,水平一般的考生超常发挥的可能性不大,而水平不错的考生马失前蹄的概率也很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通过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B.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都可以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审美教育。
C.那里面展出的精美古玩和美术佳品,都是过去从各殖民地国家巧取豪夺而来的。
D.这部电视剧人物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厚,环境描写清新,真是感人肺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前所未有”指从前不知道,没听说过的,这里用来形容“知识”显然搭配不当。B项“耳濡目染”指经常听、经常看,通过对外界的切身感受,逐渐地受到影响,这里应为“潜移默化”。D项“感人肺腑”表示内容令人深受感动,多指事情、叙述的内容等;文中没有涉及这部电视剧的内容,只说到了它的形式,成语使 用张冠李戴。这里应为“沁人心脾”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七十者衣帛食肉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是意动用法。罪:认为有罪,引申为归咎。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A.鼓:敲鼓。B.食:吃。C.王:统一天下。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样做既可以使大家得到锻炼,又可以为集体增加一点收入,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B.验已进入最后阶段,我们一定要严肃认真,如有一点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
C.国政府和人民对东南亚国家在近日地震和海啸中遭受的灾难表示同情和慰问,对邻国所受苦难,中国感同身受,并将对有关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D.文为诗,自昌黎始,昌黎之文别开生面,而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出心裁,蔚然成一代之大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得到了两个方面的收获;B项,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C项,感同身受:①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②泛指别人遭到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此取其②。D项,昌黎是“别出心裁”,东坡应为“别开生面”。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小立不小心打碎花瓶后,坐在椅子上如惊弓之鸟,怕妈妈回家后责骂。
B.2008年雅典奥运会一触即发,中国女排能否夺冠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关注的事情。
C.肖邦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喙的组成部分。
D.由于肖邦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B.“一触即发”喻形势非常紧张,只要有一点诱因,严重事情立刻就会爆发。C.“不容置喙”意为不容许插嘴,此处应为“不容置疑”。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