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1:B
小题1:①承认利益集团的存在 ;②思考如何面对利益集团的挑战。(或:正确面对利益集团的挑战。)(4分)
小题1:①政府提高自身整合能力; ②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组织化程度;③在多元化、集体化的利益格局中充分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利益;④提高政府的自主能力;⑤政府公平地代表好和实现好社会公共利益。(4分。以上各项任答其二即可,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符合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B、E?(B在原文无根据;E从全文来看它还包括合法利益集团)(5分,对一个得2分)
小题1:B?(A.太绝对;C. 原文“那种让所有的利益集团都满意的“帕累托最优”型政策将很少存在,大多数政策不可能让所有的社会利益集团都满意。”D.原文是“政府应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和自主能力,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3分)
小题1:
小题1: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富遐
①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古老的墙深沉低语,仿佛处处藏着精灵,轻轻触碰,便会有故事抖落。
②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仿佛一下让人迷失,不知该从哪条路起步。好在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水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
③老街顺地形而建,斑驳且略有些倾斜;小桥下流水依依,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与这宁静截然不同的是那些沿街的小商品铺子,堆满了各种充满纳西风情的商品,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纳西头巾、驼铃木刻和叮当作响的银饰,最得游客们的喜爱。于是,被这热闹吸引了的,便沿街一间间地欣赏把玩下去;而依旧喜欢那平静风景的,也便怡然自得地渐行渐远,或摄影,或写生,享受一份原始的洒脱。
④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的。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略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应游人所需把名字或经典妙词、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
⑤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爱”的写法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牵着手,中间是一颗心,“P”的样子,表示读音,这是我见到过的最美的象形文字。我把这些精美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⑥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赏心悦目中,我的眼神中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想像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挥写着另一种与工整汉字完全不同的文字,或许,也便会对生命有另一种理解。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像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荡灵魂……哦,丢失其实是沉醉的代名词。
⑦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倘佯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飞到想象中的远古,然后,又重新从那苍茫的古代飞回,一点点找寻历史的痕迹。在这样的飞翔里,那原本看不懂的纳西文字,仿佛也有了别样的内涵——那粗犷的笔画,像是纳西人豪放的性格;那柔美的文字形态,像是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那字里行间中满溢的飞翔意象,像是纳西人的热情好客,无论你行走到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淳朴的笑脸。
⑧我的思绪收敛了翅膀,停落眼前的这条处处弥散着淡淡温馨的气息的街上,在这里信步,恍若又回到了在都市喧嚣中一度已经疏远了的、恬静的心灵家园。曾经有哲人说,人这一生,便是不停地出走,却又不停地渴望回归,渴望回到最初那安宁的心灵的家。
⑨于是,便有无数人在纳西失落。他们从各种地方来,带着各不相同的尘土,却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落下回归的泪。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
⑩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两三点河灯在水面上浮着, 只听得见石板路两旁潺潺溪水的声响;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小题1:文章第③段描写了丽江老街,老街有什么特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第⑧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哲人”的话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4:从全文看,作者逐渐“走失”的原因有哪些? (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宁静、古朴、灵性而充满纳西风情。(2)宁静而充满纳西老街是纳西文字产生的环境,为下文写纳西文字做好准备。(4分)
小题2:承上启下,既明确了自己“丢失”在纳西文字中的深刻原因,又为下文表达感悟作了必要的铺垫;用“不停地出走”和“不停地渴望回归”的对比,照应了题目,扩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3: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纳西人的文字、文化和生活的热爱,对恬静、安宁心灵家园的渴望和珍惜。(注意其中通过描写和议论间接抒情的方式)
小题4:丽江古城的纳西风情;纳西人的豪放、热情和淳朴;纳西文字的丰富和生动;东巴文化的朴素;纳西人生活气息的温馨;心灵回归恬静与安宁的渴望。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所定答题区间,文章第三段:“斑驳且略有些倾斜”古朴;“小桥下流水依依”宁静;“堆满了各种充满纳西风情的商品”充满纳西风情。作用:本段属于环境描写,下一段写了纳西文字,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产生了这样的文化,因此,本段环境描写为后文做铺垫。
点评: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删除庞杂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注意答案要周详、全面,忠于原文。
小题2:从结构上说,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自己“丢失”在纳西文字中,本句揭示原因,下文表达感悟,本句为感悟做铺垫。内容上“不停地渴望回归”与“不停地出走”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主旨角度来说,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点评:分析句子的作用,往往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两三点河灯在水面上浮着, 只听得见石板路两旁潺潺溪水的声响”运用描写;“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运用议论和抒情。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技巧里的表达方式,其中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肖像、语言,正面、侧面,白描、工笔等)、叙议结合、白描细描。要想判断出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必须先要搞清楚每种表达方式的概念。
小题4:“于是,便有无数人在纳西失落。”“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因此本题答题区间为②-⑧段,需要对以上文段进行概括:②③丽江古城的纳西风情;④-⑦纳西人的豪放、热情和淳朴;纳西文字的丰富和生动;东巴文化的朴素;纳西人生活气息的温馨;⑧心灵回归恬静与安宁的渴望。
点评:在划分文章结构时,要善于抓住标志性词语。一段文字,其结构的整合和思路的推进,往往由标志性词语连缀统一,抓住了这些词语,我们就能清晰明了地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使结构划分有章可循。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运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真够叫绝的。
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
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青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那失望的眼神,那时的她落落寡合,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还一直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终老死在那里。
我踩着她的足迹,我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了,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永生不忘。
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酒里。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的三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就此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的标题出自这首诗,作者在开头引用此诗,照应了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小题2:雪夜,老友相逢,围在小火炉边,伴着初升的月亮,听着簌簌的雪花飘落声,把酒言欢,浅唱低吟。这种意境,为彼此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氛围,能够使彼此间的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所以会让人叫绝。
小题3:文中的三姨是一个总想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的妇女形象。作者提及三姨,使之与“我”以及“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对简单而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喜爱,深化了写作的主旨。
小题4:一首唐诗或者一壶酒,都是一种怀旧特定的意象,更是一种怀旧情感的寄托。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者酒中,真实地表现出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唐诗或酒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气息,当回忆一些往事,抒发一些怀旧情感时,将其巧妙地融合进来,就会使整篇文章笼罩上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便于情感的表达、思维的延伸。这种写法,充分体现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升华文章的写作中心。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引用诗句,一般有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的作用。而对于本题来说,除此作用外,本文的标题出自这首诗,引用这首诗明显照应了标题,且指出了“小火炉”这一写作的中心。
小题2:这一内容出现在文章第二段,在这里,作者写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时想起冬日里与友人围坐火炉的意境氛围,而这种氛围又与诗中意境如出一辙,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深入理解。考生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3:文章由围坐在小火炉边的温馨写到了追求时尚的三姨,再由三姨写到“我”对农村生活的憧憬,再写到祖母对农村生活的坚守。在这一过程中,三姨的形象是比较鲜明的,她对生活的理解与“我”和祖母不同,文章正是通过她与“我们”不同生活态度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4:一首唐诗,一壶酒,都是往事的承载者,都是情感的寄托对象,写这些意象,便于抒发情感。这样,在具体分析时,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这些意象对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