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二次选择
[英]狄斯尼
退休教授阿道特是个不大健谈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段奇遇,他会激动得滔滔不绝,而我们这些听众也会神痴魂迷的。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阿道特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老早已经细致地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
他懂得,他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并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的一垛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会的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她的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是刚从做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孩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一边说,一边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了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而这栋农舍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脆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可怜的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仅仅是由于收藏他而“犯罪”的那位法国农民,并没有受到审讯。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命令他站到院子里,把他当场枪毙了。妻子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不过,冲锋队员对于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却有一场争议。由于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反锁了棚门。
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阿道特蜷身挤出了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得知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并且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是徒劳的,没有什么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了周围追兵的互相叫嚷声。他们分散开来,有条不紊地进行搜索,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对于伞兵来说,没有什么逃走的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他往回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佬又来到农家跟前,敲着厨房的门。
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就待在那个碗橱里。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之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小题1:小说最后一段说“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结合全文谈谈“这种人民”具有怎么样的特点?(4分)
小题2:第三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划线部分)分别描写了果园、农舍和树林,请分别阐述这样描写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文章最后写到:“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而小说的题目却是“第二次选择”。你认为本小说的题目是“第二次机会”好,还是“第二次选择”好呢?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不怕牺牲(1分)。为反抗侵略(1分),他们敢于义无反顾地(1分)付出自己的一切(1分)。(即使做出过一次牺牲,也能毫不犹豫地再次或多次做出牺牲。)
小题1:前者: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1分)。衬托出主人对生活、故土的热爱(1分)。并暗示了女主人的美好心灵(1分)。 后者:推动情节发展(1分)。说明树林无法藏身,伞兵不得已重返农家,为深化主题服务(1分)。
小题1:“第二次选择”好(1分)。因为二者陈述的主体对象不同:“机会”是针对伞兵来说的(1分);而“选择”是对法国女人而言(1分)。法国女人在因收留伞兵而丈夫被枪毙后,再次冒着被枪毙的危险选择了收留伞兵(1分)。这样就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热爱和平的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反对战争(1分)。前者与主题不符,所以用后者好。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可用原文回答,即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也可概括他们共同的特点,即热爱和平。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两段都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具有烘托主人的作用,也有暗示故事情节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题目。机会与选择所针对的对象不同。选择更能展示人物的心灵。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也不清楚跑步会不会延长生命,实际上我也不在乎。
很显然,跑步使我的身体更加健康。可是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处吗?它有助于延长我的生命吗?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荒谬的,检查结果氧容量最大值相当于28岁的青年人的氧容量证实了跑步确实使我受益。跑步使我保持了体重并且提高了我的心肺功能。正因为我从事跑步这项运动,才使得我的体质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
对于某些人来说,跑步确实延长了他们的寿命,但是对我并非如此。我认为与“情商”、“智商”或“财商”一样,也存在着“寿命商”,寿命商是天生的,我们只能使它减少却不可能令它增长。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寿命定值,这与我们体内核糖核酸的情况有关。如果体内细胞不能对分子活动做出及时的反应,那么疾病、衰老、死亡便会随之而来。我们能够加快这一过程,但是却不能阻止其发生。我们不应该总是局限于“长寿”的想法上,而是应该注重从现在起到我们死亡为止,这段时间内我们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上。
关于“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是否会改善我们的生命”这个问题,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跑步使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变得积极、强调行动,并且有助于培养我们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在我跑步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同时我还发现责任感影响到做出反应的能力。要关心我的身体,我就要“倾听他的声音”,“了解他的需要”。
在我与身体之间的对话中,我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健康。我渴望更多的训练、更严格的纪律以及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努力成为乔治·伦纳德所说的“最佳运动员”。这时我所从事的运动,用伦纳德的话说,就是一种生命的极限运动。因此,能活多长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我之所以从事跑步运动,是因为更重要、更迫切、更有吸引力的原因。我们跑步、打网球、骑自行车、游泳、爬山、打猎或者骑马,都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罗洛梅的一个学生曾经对她说:“我只知道两件事情。一是我总有一天会死去,但不是现在;二即从现在到死亡之间我应该做些什么。而第二件事情才是我惟一关心的问题。”
西奥多·罗萨克认为,我们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原罪”而是“最初的辉煌”,即我们本身与神的相似性。他说:“我们一直没有达到我们能达到的层次,这简直就是我们的罪恶。”
对我来说,与用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情况的各种方式相比,关于锻炼的争论并不是很重要。诗人豪斯曼曾说过:“我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只有两个:一是我的大脑,另一个是我的心脏。”这两个部位出了毛病就会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要改善这种情况,就会使我们对生活的要求更高。
我们每个人在存在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取决于你属于亚里士多德学派(看重本身之外的规律),还是属于柏拉图学派(看重身体本身的规律)。是应该等待,还是应该按照你内心所告诉你的去行动呢?
我内心传达给我的信息十分明确:我跑步出于本能。后来体质教育“强迫”我们参加训练;再后来我们跑步则是因为权威公布的跑步的种种益处。但是我仍坚持跑步则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并且完全适合我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的动脉、心脏以及循环系统都得到了改善,但是那并不是我最关心的。我真正的目的是达到一种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并不是与疾病对立的那种状态,是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我真正的任务是达到我应该达到的层次;我真正的目标是发掘我“最初的辉煌”。
请你相信,我在为我的生命而奔跑。
(节选自美国乔治·希恩《跑步圣经》一书)
小题1:请通读全文,然后给这篇文章加一个标题。(要求:(1)从原文中选取句子加以提炼;(2)不超过9个字。)(4分)
小题2:你认为这篇文章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跑步本来是一种简单常见的锻炼方式,但是在作者笔下却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请结合文本说说这种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并请谈谈你对这种人生哲学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为生命而奔跑”,或“发掘我‘最初的辉煌’”。(4分,如有其它能概括文意的标题,亦可。)
小题1: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1)采用第一人称讲述,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2)语言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例如,“我不清楚跑步会不会延长寿命,实际上我也不在乎”,“对于某些人来说,跑步确实延长了他们的寿命,但是对于我并非如此”,“请相信,我在为我的生命而奔跑”。(3)语言洒脱,透过语言可见作者洒脱奔放的性格。(讲出特点2分,结合文本2分,语言流畅1分)
小题1:本文揭示的人生哲学是:跑步的真正目的,是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达到我应该达到的层次,发掘我“最初的辉煌”。
身心和谐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是人更接近于神的一种生命状态。跑步也好,做其他事情也好,都只是“方式”,而对这种生命状态的追求,才是我们通过这些“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答题情况,分等级打分,0分,2分,4分,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偷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指挥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了口气:“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吗?”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竞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买下了伏笔。 ?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小孩子。
2.为什么“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
2.①“也就是鼻子酸了酸”是因为,“我”虽然对少年很同情,但社会上这样的事情很多,“我”见怪不怪了。②“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是因为,“我”对偷“父”少年非常理解和爱怜,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
3.①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②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③他混在窃贼之中,不以偷盗为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意对即可) ?
4.示例1:合情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②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③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的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
示例2:不合实际。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②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③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评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小题1:赵伯韬得知吴荪甫孤注一掷做空头后采取了什么手段?吴荪甫又是如何应对的?
小题2:第一次工潮中吴荪甫是如何对付工人罢工的?之后工潮又为何复起?最后他们又是怎样平息工潮的?请简述。
参考答案:
小题1:赵伯韬不仅打算电请政府禁止卖空,(1分)而且怂恿交易所理事会和经纪人发文要增加一倍多的保证金。(1分)吴荪甫和王和甫等人决定背水一战,他们凑齐五十万,(1分)吴荪甫还把自己的工厂、公馆抵押上,(1分)并劝杜竹斋做空头或保持中立。(1分)
小题1: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屠维岳。(1分)屠维岳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1分)谁知,被收买的女工薛宝珠醋意大发,向其它女工告了密,结果姚金凤被当成了资本家的走狗,身败名裂,工潮复起。(1分)于是他们用反间计,重用薛宝珠开除姚金凤,工人们上当受骗,接受了屠维岳的条件复工。(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为简答题,要求任选一个,不可全答。在读清题的基础上,选一个。并且每个题都把内容通过分段的问的方法给出,因此答题时不会无话可说。关键是要熟悉名著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知本家时代和知本家风暴
谁会想到呢,“知识分子”有一天会成为“知本家”,而且还要开创一个时代。
其实知本家风刮得并不偶然。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解放:1949年是革命的解放,1978年是改革的解放,今天,则是知识的解放。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实质,是通过新生产力实现解放。这个新生产力的中心,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知本家风暴,实质是新生产力风暴,是解放知识生产力的革命。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不要争论姓社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实际上,人们争论太多的“伪问题”,无视了人类历史的新潮流——新生产力对社会的重新塑造。事实是,信息技术革命正改变人类历史,信息生产力正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生式。
沿着这个方向看去,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正从深圳的改革、浦东的开放,转向中关村的发展,不再就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借助生产力的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在这里,生产力才是第一位的问题,发展才是真问题;其他,都是第二位的问题。今天,知本家风暴正给这种生产力主导的改革注入新时代的内容,通过新的生产力的突破,为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历史性动力。强调生产力,不是离开改革,不是单纯技术的观点,而恰是在恢复中国改革的原教旨,恢复中国改革的本来面目,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知识的解放中,知识分子作为主体的力量已出现,知本家,就是以独立的力量出现的企业家和思想家群体。此前,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期,曾被冠以不同的称呼:从小资产阶级,到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分子总是比照、依附于其他人群定位自己,总之没有一个是本来的自己。“知本家”的提法之所以好,在于它剥离了那些附加的东西,显示出这个时代使知识成为独立的力量,而且成为主流的力量这样一种大趋势。
只有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主流生产力,知识分子才有可能走到舞台的中央。但是,这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他既是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又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既是思想家,又是企业家;他既是精神力量,更是现实的力量。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有人说,“三个企业家找到三个科学家成就三个著名企业”:四通、联想、方正。如今,王选正淡出方正,倪光南、王缉志分别离开了联想、四通。人们一直在想谁对谁错。这里一方是做研究的,一方是做企业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知识和资本的矛盾,是知本家与资本家的冲突。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知本家面临的多是个人的失败。人们更多从个人恩怨方面去寻找原因,但我们需要从中看到体制的冲突,知本家和资本家的冲突。中国要发展知识经济,不解决知识和资本的矛盾不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处“这个方向”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建国以来历史的发展方向。
B.不要争论姓资姓社,发展才是硬道理。
C.信息生产力正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D.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变革着生产关系,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