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4:49:32 【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天一色无尘 纤:细,小。
B.不知月几人归 乘:趁着。
C.青枫浦上不愁 胜:超过,胜出。
D.愿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饮泉亭记
[明]刘 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愈伯文集》,有改动)
【注】 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赴朝廷征聘之士。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与利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幻:惑乱
C.而不乎外假:借助
D.贪相承习为故:缘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④明而自信,笃也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给泉水命名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本句中,句意理解的难点在于确定句中的主语“或”指的是谁,由前一句的句意可知,“或”指的是“昔人”,即“刺史饮泉事”的人。其他的语言得分点有:“病”译为“批评,指责”“然”译为“正确的”)(2)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本句的得分点有:“自”译为“从”,“作”译为“兴起,产生”,“易”译为“改变”)


本题解析:
小题1:故:惯例,老例。
小题2:②与吴刺史无关;③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⑥是对吴以时品行的赞扬。
小题3:“吴刺史冒死饮泉”于文无据,原文中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一句,其中“向使”意为“假如”,可见“冒死饮泉”并非真事,而且也不是“吴刺史”所为。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①。”(5.7)
(二)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注释①材,通“哉”。 ②矢,发誓。
(1)材料一中的“喜”字写出了子路怎样的情状?从孔子的话中又能概括出子路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2)材料二中,孔子为什么要发誓?从孔子的发誓中,你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平等?(4分)


参考答案:(1)洋洋自得的情状(1分)。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1分)。(2)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是为了说服子路,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就让上天去谴责他。(2分)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无所谓矫正师道尊严,因为距离并不存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日:“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安击败燕将。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举鞭招后骑以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年,燕败盛庸,回军与安战。安大破之。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八月,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日:“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日:“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矢集王旗如猬毛集:聚集
B.王使人送旗北平,谕世子谨藏谨:严谨
C.顾成已先被执在燕执:捕捉,逮捕
D.燕军猝薄垒,发三炮薄:迫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3分)(?)
A.安以列将从征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3分)(?)
A.平安率领先锋部队伏击燕王。作战时,燕王因为有些轻敌,被平安打得大败,后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才得以逃脱。
B.作战时,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成为楼台,高达几丈,战争进行的激烈时,就登楼眺望,并向燕军发射弓箭,射死了很多敌人。
C.平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多次打败燕王,并斩杀燕王的爱将。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使燕军非常害怕,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
D.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平安分兵前往迎战,燕王用精锐骑兵拦截他,使平安军队 一分为二。第二天,燕军又突然迫近军营,发三炮,致使安军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平安被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3分)
答:?
(2)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燕王)飞奔登上大堤,举起马鞭假装招引后备骑兵来使敌人迷惑。(“走”奔跑,1分,“佯”假装,1分;“疑”使…迷惑,1分。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2)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命令部队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移军淮河”省略“于”1分;“就”获得,1分;“走”迅速出发,1分。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谨,小心、谨慎
小题1:D?而,都是承接关系。A凭借……身份;表承接,来B介词,在;介词,对于C介词,表被动;动词,成为。
小题1:A?燕王逃脱是因为高煦救兵到来。
小题1:略
译文:平安,滁州人,字保儿。建文元年,攻打燕国,平安凭借列将的身份跟从出征。后来担任先锋。燕王说:“平安,竖子罢了,以前跟随我出塞,识破我用兵的计策,我要先打败他。”等到打仗的时候,不能挫败平安。燕王迷了路,只有三个骑兵跟随他。平安打败了燕国将领。燕王看到情况紧急,亲自上战场冒着箭雨、飞石奋力作战,燕王的马受了伤,箭也用完了,飞奔登上大堤,举起马鞭假装招引后备骑兵来使敌人迷惑,恰好高煦救兵来到,才得以幸免。在这时,平安作战最为尽力,燕王差一点就被平安的兵器伤到。第二年,燕打败了盛庸,调军和平安作战。平安大败他们。又在滹沱河作战,又打败了他们。平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做成楼台,达几丈之高,作战激烈时,就登上楼台眺望,用强弓向燕军发射,燕军死了很多。滹沱河这场战斗,箭射在燕王的旗帜上就如同刺猬身上的刺那样多。燕王派人送旗帜到北平,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顾成在这之前已经被捉到了燕国,看到旗帜就流下了眼泪说:“我从小参军,现在年老了,经历了多场战争,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激烈)的。” 八月,平安和燕将李彬在杨村作战,打败了他。建文四年,燕军攻破萧县。平安带领军队跟随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击敌人。平安辗转作战,斩杀王真。王真,是一员骁将。燕王曾经说:“如果诸位大将都像王真一样奋力勇猛,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燕王于是亲自迎战,平安的部将火耳灰手持长矛大声呼喊,径直上前刺杀燕王,这时,身下战马突然跌倒,火耳灰被活捉。平安稍微引兵退却一些。过了一些时侯,又前进到小河旁,从左右两路夹击燕军,杀了它的大将陈文。不久,何福的军队也到了,与平安的军队会合。燕军更加害怕,燕王一连几天几夜都穿着铠甲。何福想要持久作战使燕军疲劳,就把部队转移到灵璧, 深挖护城河(壕沟) 加高城墙来使自己的城池坚固。粮草运输遭到燕军的阻截 。平安派兵前往迎接,燕王用精锐骑兵阻截平安军队,使他一分为二。何福打开壁垒前来救援,被高煦打败。晚上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命令部队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第二天,燕军突然迫近军营,发了三声炮,士兵误以为是自己的信号,争着赶赴城门,于是军队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平安军人马纷纷跌落壕沟,把壕沟都填满了。平安等三十七人都被捉住。平安在真定驻扎了很久,多次打败燕兵,斩杀了好几员善战的大将,燕军将领没有人敢触其锋芒。现在被捉住,军中士兵欢呼震动天地,说:“我们这些人从此就安全了!”燕王爱惜他的才能和勇气,选精锐士兵护送他到北平,命令世子和郭资等人好好照顾他。永乐七年三月,皇帝在北京巡查,批阅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对身边的随从说:“平保儿还在啊?”平安听说了这件事,就自杀了。皇上命令用指挥使的俸禄给养他的儿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徒右北平,于是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家世世射受:通“授”,传授
B.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用:因为
C.与虏敌战,恐亡之数:屡次
D.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鄙人:本人,“我”的谦称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数与虏敌战,恐亡作《师说》以贻
B.于是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今其智反不能及
C.士以此爱乐用知之知之
D.李将军之谓也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4分)
(2)大将军使长史持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4分)
小题4:你认为李广的英名能流传后世,有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第九》)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8分)(1)(4分)匈奴大规模入侵上郡,天子派宫中贵人(或:宠信的太监)跟从李广学习带兵,抗击匈奴。(大意正确2分,“勒”、“习”翻译正确各1分。)(2)(4分)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浊酒等慰问品去赠送给李广,趁机询问李广、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打算给天子上书,报告(此次未能擒获单于)军情的曲折经过。(大意正确2分,“遗”、“因”翻译正确各1分。)
小题4:(5分)李广英勇善战,忠厚诚信,爱护士卒,正直廉洁而遭遇不公,以致自杀身亡,令天下同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英勇善战”“忠厚诚信”“爱护士卒”“正直廉洁”“遭遇不公”五点理由中每答出一点给1分。共5分。)
小题5:(4分)颜 渊 喟 然 叹 曰/ 仰 之 弥 高 /钻 之 弥 坚/ 瞻 之 在 前/ 忽 焉 在 后 /夫 子 循 循 然 善 诱 人/ 博 我 以 文/ 约 我 以 礼/ 欲 罢 不 能(答对二处1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和语境相符。题中,D项错误明显:文中“悛悛”之意是“小心谦恭、诚谨忠厚的样子”,所以此处的“鄙人”不可能是司马迁的谦称,而应是“鄙陋、知识浅陋”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可结合运用结构分析法和比较法,先根据该句大意揣摩出该虚词意思和作用,然后对该项两句加以比较。题中,A项的“之”都作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乃”,前者作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后者作连词,表转折。C项的“为”,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给、替”;后者作动词,“就是”之意。D项的“其”,前者作副词,表揣摩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后者作代词,指代“那种(趋势)”。
小题3: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勒”是“带领”之意;“习”是“学习”之意。第(2)句中的“遗”是赠送之意;“因”是“趁机”之意。
小题4:回答此题,应明白李广能英名流传的原因,其实就是李广的突出本领和他所做的杰出贡献,这需要在文中筛选有关信息。比如他的“英勇善战”,他的“忠厚诚信”,他“爱护士卒”,他“正直廉洁”。此外,他的“遭遇不公”也是人们为之叹惋而使他英名流传的原因。
小题5: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在阅读文段的基础上把握文段大意,再先找出动词,然后确定此动词的主语和宾语,并参考一些词语作标志。比如本题,首先,动词“曰”便是个断句标志。其次,接下来的三组对称短语“仰之弥高”和“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和“忽焉在后”、“博我以文”和“约我以礼”可因其结构相似且有对应词语确定断句。剩下的部分断句就不难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