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①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②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③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 ④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⑤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⑥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徐的登记那些恶少年姓名,让他们互相担保,说:“你们互相监督,不这样,都是你们的罪过!”(“籍”“保任” “皆尔罪也” 各1分)
(2)这跟杀了一个人说:“不是我的缘故,是兵器杀人”有什么不同呢?(每一小句1分)
(3)他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呀。(直、是、走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阅读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分析可知:C.窜:流放,使……流放。
小题2: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筛选”
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研读原文可知:C.①讲与民同甘共苦,不能表明在文治方面的才能。⑥是三司官员的看法。
小题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D.“并迫使蛮人投降”,与原文不符,见原文“会蛮首相继出降”。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籍”“保任” “皆尔罪也”;(2)“何异于”;(3)“直”“是”“走”。
【参考译文】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考中进士,补任钦州军事推官。?钦州林木浓密,许多人死于瘴气瘟疫。徐的去求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求说:“把州府搬迁到水边就没有病患了,请转告皇上使他听到。”郑天监听从建议,郑天监就请求把徐的留下让他办理相关事情。徐的穿着短衣,拿着木棒,跟役夫一起辛苦劳动,修城墙,建望楼,用来准备攻守。规划土地让军民居住,修建府舍、仓库、沟渠、店铺之类,民众都感到便利。
徐的升任大理寺丞,任吴县的知县。后来又调到梁山军,任常州通判。适逢饥荒,他就拿出米做成粥来给饥民吃。多次升职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临江知军,升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人攻击杀害官府的军将和官吏,他们所属士兵怕死,谋划着要反叛。徐的骑马赶到宜州,安慰劝告他们说:“你们不用害怕,如果能出力讨伐叛贼,还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确的办法啊。”大家都束手听命。奏请恢复澄海、忠敢军,后来都得到任用,改任舒州知州,调任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人彭士义叛乱,徐的用恩德威信感化他们,蛮人悔过后自来归附。
徐的代管江陵府的政事,城里很多行为恶劣的年轻人,想盗窃时,就在晚上放火,一夜十多处起火。徐的登记那些恶少年姓名,让他们互相担保,“你说:们互相监督,不这样,都是你们的罪过!”于是夜间就不再起火了。太子冼马欧阳景狡猾蛮横,不守法,是邻里间的祸害,徐的揭发他的罪恶,把他流放到岭外。徐的以兵部员外郎身份担任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请朝廷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的运河,诏令还没下来,他就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调动士兵民夫疏通治理它,运出积压的盐三百万斤。
军贼王伦在山东叛乱,转而攻打淮南,徐的集合军队等待他。正赶上青州改派的裨将傅永吉追赶贼人进入历阳,徐的和他一起受赏赐,升做工部郎中。又治理泰州西溪河,运出积存的盐。区希范、蒙赶在衡湘为寇,朝廷命令徐的去招抚他们。徐的到了之后,住了两夜,恰好赶上蛮人首领一个个出来投降。三司官员认为郊祠典礼临近,应召回徐的议事,徐的回朝后,蛮人又反叛。廷授予他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到了桂阳,投降的又有许多。那些钦景、石硋、华阴、水头各洞不投降的,徐的都讨伐平定了他们,斩杀了他们的首领熊可清等一千多人。后来,徐的在桂阳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正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
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 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A.?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微斯人,吾谁与归设酒具食,亲与相对?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C.? D.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参考答案:6. A
7. B
8.? D
9. C
10. D
本题解析:6. 欺负:欺骗,对不起。
7.?A项使后面的“疾苦”一词名词化/与“为”一同构成被动句式。C项他们/你。D项于是/乘机。?
8. 亏:对……有损。大化:良好的社会风气;D句应译为: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有损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吧。
9.?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
10.D项“严格约束下属”错。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韩延寿到颍川担任谏大夫。颍川多豪强大户,难以治理。在这之前,赵广汉做太守,忧虑颍川同类的人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风气,所以结合串通官吏百姓,让他们相互揭发,颍川从此把这当作风气,百姓之间产生很多怨怒仇恨。韩延寿想改变这种风气,教育百姓以礼让为先。恐怕老百姓不听从,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摆酒设宴,亲自与人们相互应对,用礼节迎接,询问徭役、风俗及百姓所痛恨、困苦的,给他们陈述和睦相处、亲近友好、消除嫌怨的方法。年长的人认为便利,可以推行,于是和他们商议制定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几年后,韩延寿迁官为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韩延寿作为官吏,崇尚礼节仁义,喜好古代教化,所到的地方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官;修建学校,在春天、秋天举行乡间射戏,陈设钟器,弹奏乐器,倡导官职调动、宾主相见的礼节,等到汇集考试练习比武时,设置刀斧旗帜,练习射箭和驾驭车马的本领。修建城墙,收取赋税,事先宣告它的日期,来期望一起完成这件事,官吏、百姓严肃畏惧而跟从。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乡里之间有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知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刚开始人们好像觉得麻烦,后来都因觉得便利而安于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经抢救,人没有死,但因此成了哑巴说不出话来。延寿听说了,对着掾吏流下了眼泪,派医官诊治,厚待他的家人。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门卒本来是个书生,听说延寿贤能,只是因为没有让自己得志,所以临时当了门卒,韩延寿于是接待并任用他。他在东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案件大减,天下名列第一。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③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④。”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⑤,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⑥。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质,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⑦,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②官在鲁司寇:在,古义同“才”;司寇,管粮秣的小官。?③三王:禹、汤、文王。?④桡:弱。?⑤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⑥政廷:执法官。⑦正法枉必死:正,指“君”或“主”;石渚为廷理,故为主法者。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无罪: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石渚辞曰……
B.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C. 不复于王而遁 子复事矣
D. 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给文中画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物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参考答案:1、C2.D 3、B 4、A5、B
本题解析:1、还,这里应读xuán,作“掉转”讲。
2、D中两个“之”均为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A中前一“辞”为“辞别”;后一“辞”为“拒绝”。B中前一“则”是用于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连词,可译为“那么”;后一“则”是副词加强判断。C中前一“复”是动词,“告白”;后一“复”有“仍旧”的意思
3、B中省略的主语应是“子囊”。
4、②④⑤都不是对“行为”的描述,或是评价话,或是表述观念。
5、“子囊认为撤军有罪”的说法和“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他没有向荆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剑自刎。荆王说:“允我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为国者已有四十二世,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它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政廷。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人,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职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父母,不能称做孝子。为君主执事而枉法,不能称做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主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便言多令才/令:指“美好”
B.纤纤擢素手/擢:指“引,伸出”
C.谢家来贵门/谢:指“道歉”
D.少无适俗韵/韵:指“本性,气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礼义,捐廉耻捐:舍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致意
C.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先:首要
D.未有不本于廉耻者本:作为根本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乎,管生之能言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B.则天下其有不乱其有不敢不尽力乎
C.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向不为斯役,则久病矣
D.悉以金马还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它们的沦丧会导致国家灭亡。
B.羞耻之心最为重要,不廉洁,违背礼义,其根源往往是由于没有郑之心。
C.颜之推对齐朝人教子的做法俯首赞同,在乱世做官,他保持着清醒。
D.张奂正直廉洁,任安定性属都尉时当众退还羌人赠送的马匹和金鐻,威化大行。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达到)
小题2:D(用;凭借。)
小题3:C(“俯首赞同”错)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得到伸张,国就会灭亡。”好啊,管子真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索取的;没有羞耻之心便没有什么不做的。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况且身为大臣而没有什么不索取,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做,那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羞耻之心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羞耻之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善于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羞耻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个人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不知耻上。因此士大夫的不知耻,那是国家的羞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把廉耻作为根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他们懂得羞耻。当人懂得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作战,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后汉书》上记载:张奂担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我的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深有感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识记字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