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4:56:16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警惕文化“啃老族” 云德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卵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惊人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大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之争,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之争;从曹操、华佗故里之争,到赵云故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与此相关,神话传说和文学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之说,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投资建立占地7000亩“大圣故里风景区”。更有甚者,《金瓶梅》中西门庆也引来阳谷、临清和黄山争故里,让这个虚构的大淫贼“华丽”转身为地方名人。再比如,各方争执不断且匆忙定性、迅速开发的“曹操墓”,以及所谓“唐宋古城”、“大明宫遗址”之类,啃祖宗,似乎正在成为某种文化时尚。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目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有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可怜状;也有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的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正日益令传统文化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绝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13亿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蕴含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血的注脚。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有删改) 1.文化“复古热”反映了什么问题?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文化“啃老”不同于生活中的“啃老”,这是继承的一部分,对此你如何认识?请从传统和现实两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文化“复古热”反映了今人盲目依赖传统,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片面追求。 2.我们要继承已形成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同时又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创造出具有本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这样的精品应该具有竞争力的。 3.文化“啃老”虽与生活中的“啃老”有区别,但其实质还是极其相似的,那就是不靠自己付出,一味依赖。从传统角度看,继承是对祖先文化的珍视与弘扬,但“啃老”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不予发展。而时代在变,如果文化不能紧随其后,推陈出新,那么,传统的精品必然沦落为低级文化,同时不继承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小说完成小题。 貂皮大衣 (美国)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她随便的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呆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 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 “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接受遗产买大衣——享受大衣——看守大衣——遗失大衣——获赔大衣,情节发展逐步展现了主人公阿曼达的性格特征。 B.“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这一情节一方面说明阿曼达对这件貂皮大衣喜爱至极,另一方面也说明貂皮大衣的华贵,同时为下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C.“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表明阿曼达对奢侈品有了重新的认识,让她认识到财富的罪恶。 D.“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一向最恨的季节的到来,更增添了她心情的烦躁。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E.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同时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6分)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以“貂皮大衣”为题的作用。(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写道:“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请你指出这段话在文中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1: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或财富)所累的形象。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幸福快乐;最后又为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千方百计想摆脱却不得。 小题1:小说以貂皮大衣为题,一是形象生动,貂皮大衣是华贵的服饰,用它代指奢侈品,代指奢华的生活,形象可感;二是小说的情节围绕貂皮大衣展开,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三是有利于突出主题。阿曼达的烦恼(怕弄脏、夏天不能穿、担心丢失)都是由于貂皮大衣的华贵引起的。 小题1:阿曼达无法摆脱追求华贵生活带来的不自由的烦恼。因为追求奢华的生活,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却使自己失去了应有的自由的生活。像莫泊桑小说《项链》里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一样,为了一夜的风光,却付出了10年的艰辛。(像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追求财富,享受奢华的生活,不惜铤而走险,结果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因此我们应该慎待财富。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让她认识到财富的罪恶”错。她只是客观感受到大衣带给自己的麻烦,并没有主观认识财富的罪恶。D项夏天到了,不是“使她对大衣恨之入骨”根本的或是唯一的原因。应该是多种原因的综合。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人物的形象。从“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傲慢”“ 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里,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爱虚荣,而又为财富所累。 小题1:本题考查对标题的鉴赏。可从三方面考虑:1与内容的关系,起到了线索作用。2、与人物的关系,向往而又为之所累。3与财富的关系,它代表富贵。 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切入点为有得必有失,主人公为财富失去了自由和幸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 ——王克勤访谈录 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国调查记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而且是最有激情、干劲最足的一个调查记者。我看过你的一些言论,你做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职责,你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王克勤: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我首先是人,是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 王克勤:对。说到为了报道而报道,我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像2004年吉林一家媒体报道农民工从楼上掉下,摔死了,它的标题是《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同年9月,江苏一家媒体报道农用车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头部轧过去,将人轧死了,它的标题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可见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何其冷漠。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目标就是传递信息,中级的目标是报告真相。但新闻还有一个终极守望、终极目 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作为一个人,我看到别人痛苦我也会跟着痛苦,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 而如果别人受难时你反而有快感,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了。 南方周末:这就超出报道的技术范畴了,而属于道的层面。 王克勤:相对于“新闻之术”来说,这可以称作“新闻之道”。 从技术层面,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但是新闻之道 ,最核心的就是: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见到老大爷向我们求助,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假定我是老大爷求助你这个记者,那么我希望记者对我是怎样的态度。当然出于职业规范你要跟他保持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在态度上应对他保持应有的尊重。这两个立场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 你做揭黑报道20年,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王克勤:我觉得要有基本的判断:只要我们努力了,社会将有所改变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努力了不一定会改变,但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改变” 。 说实在话,我一直苦苦坚持,主要是因为我的内心太柔软,我看到别人求助的眼神,会很痛苦。要减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动,在职业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换得内心的宁静和宽慰。从职业层面讲,作为记者更需要有激情,应该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动。如果你对受难和痛苦都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以激情之心关注,以冷静之笔记录。 就拿我这20年的职业生涯来讲,我当年做了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的报道,马上引爆全省范围的回收市场整治。 然后是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报道,不仅引来了整个出租车市场的整治,而且启蒙了出租车行业从业者,强化了他们的维权意识,促成了一系列维权活动。我后期的很多调查,包括艾滋病调查,山西疫苗黑幕调查,就公共舆论的影响力来讲,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报道已经对全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者起到了警示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显示,他们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南方周末:你认为舆论监督对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对舆论监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现在的思考和当时的思考变化不大。我认为舆论监督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第一从微观上讲,舆论监督往往都是捍卫具体的公民权利,对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的作用。第二从中观上讲,我们的努力可能影响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仅使报道中的当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建构起到点滴的改变作用。第三从宏观上讲,我们每天的报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现,只要不断把真相公之于众,就有累加效应。这个作用是渐进的,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对记者的能量、媒体的能量不能高估。媒体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 不过只要一直坚持那样去做,那样尽职尽责,就能够有所成就 。 (选自2010年8月11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以下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南方周末》高度评价了王克勤的行为,认为他做新闻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即不是为了职责,而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B.出于职业规范,记者要保持跟求助者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在态度上应对他们保持应有的尊重。 C.全国公共卫生工作者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原因是王克勤对山西疫苗所进行的黑幕调查。 D.王克勤认为,舆论监督有“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作用,宏观方面的作用比中观、微观层面的作用更大。
|
E.《南方周末》和王克勤都认为不能高估记者和媒体的能量,但记者和媒体只要尽职尽责地坚持去做,就能够有所成就。
(2)这篇访谈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列举了《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和《骑车人中头彩:惨死》报道事例,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王克勤提到了“新闻之道”和“新闻之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BE
(2)①记者做新闻报道的三个目标;②王克勤坚持20年做揭黑报道的原因;③舆论监督对社会的作用。(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内容方面:说明一些记者对生命的态度冷漠,为了报道而报道(2分),对此给予批评(1分);②结构方面:为下文提出做新闻报道的三个目标做铺垫(2分),提醒新闻人要珍视他人生命权利(1分)。
(4)“新闻之道”指的是新闻的终极守望、终极目标;这一终极目标守护个人权利,核心是“把人当人,将心比心”;作为一个人,记者看到别人痛苦时自己也会跟着痛苦,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也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4分)
“新闻之术”指的是新闻报道的技术范畴,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新闻之术”,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单纯有新闻之本还不行,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之本只有在新闻之道指导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4分)
本题解析:(A项“不是为了职责”错误,应该是“不仅仅是为了职责”;C项“核心原因”的说法有点拔高,应该把“核心原因”换成“导火线”;D项原文“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往往”二字说明不是全部情况,所以“宏观方面的作用比中观、微观方面的作用更大”说的过于绝对。?5分。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满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试想,第一届的“超女”冠军安又琪尚未来得及成为令人追捧的唱片歌星,如今又匆匆推出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未必不是揠苗助长,想将她们生生扼杀了。张曼玉熬了多少年才红啊!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是(?)。
A.人才培养也应“物以稀为贵”
B.“超女”才华将要被扼杀
C.人才“快餐化”等于揠苗助长
D.演艺人才造就是急不得的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的弧,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的弧,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与50°可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折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折射现象本身可以从一个包罗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
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供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与唯象理论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不朽诗篇。
这些方程还有一方面与诗有共同点: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举两个例子:上面提到过的19世纪中叶写下来的麦克斯韦方程是在本世纪初通过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示出高度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以后逐渐发展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另一个例子是狄拉克方程。它最初完全没有被数学家所注意,而今天狄拉克流程已成为数学家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
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雷克的不朽名句来描述: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它们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波普的名句描述:
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
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既臻光明。
可是这些都不够,都不能全面的道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方程的美的感受。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1、物理学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它们是:( )
A、从观察自然现象到了解自然现象的表象美,直到体验自然现象的终极美,
B、从实验研究到唯象理论研究,直到建立极深层的理论架构。
C、从观察自然到计算研究,直到建立方程。
D、从观察自然现象表面的美到显示自然现象深层的美,直到体验自然现象的崇高美和灵魂美。
2、依据文意,关于虹和霓的认识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根据实验测量,虹和霓的角度和结构不同。
B、作者借助虹和霓的例子,形象而又准确的描述了物理学从表面向深层发展的不同阶段。
C、虹和霓能全面反映自然现象的表象美、深层美和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D、作者利用虹和霓这个人人可以看见的例子来说明美与物理学的关系,浅显明了而又引人入胜。
3、作者用“不朽诗篇”来形容物理学上的几个著名方程,由此可以推导作者对诗歌的认识,下列各项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具有极度的浓缩性。
B、诗歌的内涵是丰富的,读者对诗歌的新的感受可以超出作者赋予的范围。
C、诗歌给读者的感受是直接而又复杂的。
D、诗歌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来于生活,因此诗歌和物理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都能够反映自然规律。
4、对作者引用雷克和波普的诗句的用意或效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的说明物理学的理论架构有着极深层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
B、形象的说明深入研究即使极小的自然现象也能获得惊人的成就,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C、物理学的美很难用科学的术语去形容,只有用诗歌的语言才能道出科学的庄严感、神圣感、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
D、只有把科学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反映物理学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