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4:56:44 【

1、写作题    材料一: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说 “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2009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着凉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他在22年检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题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要书写清楚,出现错别字扣分。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墓碑上的这段话可用分为前后两部分:“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这一部分主要说明目标不能太大,否则一事无成。因此从这一部分可立意为:(1)缩小梦想,实现大理想。(2)切法目标,从小到大。(3)贪大求全弊端多。
材料的第二部分:“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一部分材料说明改变一小半,有可能成就大事业。因此从这一部分可立意为:(1)改变自我,走向成功。(2)要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很显然材料两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是空想,后半部分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做法。因此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空想与脚踏实地。
点评:作文类型依旧是“材料作文”。材料分前后两部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让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得到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审题难度不高,保证大部分考生能清晰地审出题目的话题,让考生容易发挥。作文话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梦想,要从熟悉的话题中写出新意,这也是考验学生能力的一个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魅力,是一种颇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一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感受到“魅力”的存在:大自然的魅力,语言的魅力,人格的魅力……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的莫言,蜚声中国文坛,对其赞誉铺天盖地。那时,王干年少轻狂,锋芒毕露,喜欢跟人较劲,且专挑实力雄厚者,莫言便是其一。在1988年10月的《读书》上,王干发表一篇题为《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小说批判》的泼凉水文章,反响巨大。一些支持莫言的人都非常不满,纷纷质疑王干的动机。甚至,王干本人也隐约感到,也许真的开罪了莫言。
不久,王干去鲁院办事,没想到莫言也在那儿读研,更巧的是,午餐时,两个“冤家对头”竟在食堂相遇。王干心里没底,想回避,然而已经没有时间,只见莫言径直朝他走来。“也许他会还我一个难堪吧。”王干这样寻思着,站在原地,后脊有些凉意。可是,没想到的是,莫言走过来,竟然是这样说的:“是王干吧,你那篇文章我看了,写得挺好的。大家都说:‘王干批评你。’我不禁吓了一跳,一看文章,百分之五十一表扬,百分之四十九批评,还是表扬为主嘛。”说完,嘿嘿一笑,主动伸出手。王干赶紧也伸出手去,两位“冤家”的手,就这样紧握在一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和莫言不打不成交》审题立意
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的莫言,蜚声中国文坛,对其赞誉铺天盖地。那时,王干年少轻狂,锋芒毕露,喜欢跟人较劲,且专挑实力雄厚者,莫言便是其一。在1988年10月的《读书》上,王干发表一篇题为《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小说批判》的泼凉水文章,反响巨大。一些支持莫言的人都非常不满,纷纷质疑王干的动机。甚至,王干本人也隐约感到,也许真的开罪了莫言。
不久,王干去鲁院办事,没想到莫言也在那儿读研,更巧的是,午餐时,两个“冤家对头”竟在食堂相遇。王干心里没底,想回避,然而已经没有时间,只见莫言径直朝他走来。“也许他会还我一个难堪吧。”王干这样寻思着,站在原地,后脊有些凉意。可是,没想到的是,莫言走过来,竟然是这样说的:“是王干吧,你那篇文章我看了,写得挺好的。大家都说:‘王干批评你。’我不禁吓了一跳,一看文章,百分之五十一表扬,百分之四十九批评,还是表扬为主嘛。”说完,嘿嘿一笑,主动伸出手。王干赶紧也伸出手去,两位“冤家”的手,就这样紧握在一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以上是王干《和莫言不打不成交》博文节选)
如何审题立意呢?
1. 要读懂故事。读后就让我们去考虑:
这个故事讲了个什么话题?(如何对待批评)这个问题属于把握材料不脱离材料的问题。
这是谁的故事?(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未获奖之前的故事)这个问题属于深层立意的问题。
这个故事提出了什么问题?(其一,两位“冤家”的手为什么能够紧握在一起?其二,王干见到莫言为什么想回避?其三,纷纷质疑王干动机的人是最好的支持了莫言吗?)这个问题就属于选好角度的问题。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这个问题就属于立意问题,简洁明了的观点就可以成为题目了。
2. 要比较话题故事的不同类型,分析出题意图。
先比较着想,这个材料既非是比喻性的故事,也不是叙议结合的故事,是真实的叙事性的故事。
真实性的故事到底有什么引申内涵?其实从上面三个角色分析来看,主要角色是莫言,其它角色都是对比和映衬中心人物的。
我们说这个做事的意图是什么?其实作者就想让我们看到莫言毕竟是莫言,他与其它人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样,这就是莫言情怀。
3. 要选好角度就得分析角色态度。
(1)王干角度:在批评这件事上王干是从挑战实力者到怕开罪再到想回避。让人看到了年轻人的锋芒锐气和底气不足的特点。如果命题:
批评要有不怕得罪人的底气。年轻人的批评精神很可贵。找权威挑战要有实力。等等。
(2)莫言支持者角度:在批评这件事上对莫言的支持者疑王干的动机,让人看到了他们的投其所好,而没有理智或者说智慧的分析。如果命题:
主观的批评不易说服别人。批评别人要有艺术。等等。
(3)莫言角度受批评者,又是坦诚相待批评者的人,还是智慧化解矛盾的人,更重要的是主动伸手接:在批评这件事上莫言是纳批评者的人。如果命题:
莫言的大度。有容乃大。善待批评。智慧化解矛盾。坦诚相待是沟通的良方。等等。
如果想引申主题:深刻了解人性才能成为大师。博大的情怀在于理解和宽容。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文明生活就好比一锅煮着的肉,它自己不会一直沸腾下去,要你去往锅里放入些什么,好让排在你后面的人也能够去享受。(亚伦·亚达《走向社会》)
以上是一位学生读课文和读本时所做的摘抄,请从中任选一则,根据你对它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善待他人即善待自己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什么就收获什么。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播撒善良呢?我们为什么不善意地对待别人呢?同样一件事情,好话歹话一样地说,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说好话呢?安慰了别人,我们也得到了安慰,别人满意了,我们的心情是不是也好了呢?善待了别人,也是善待了我们自己,既然是这样,我们何乐而不为?所以说,选择善良吧,对人对己都有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非洲的某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不喜欢和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唯恐避之不及。有一天,一个长发的漂亮的白人小姐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她觉得饿,就到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她推门而入,选择了一张靠窗的椅子坐下来。她等了好久,也没有侍者来招呼她。她看到招待员都忙着侍候那些比她来的还晚的顾客,顿时怒气满胸,想过去责问那些招待员。当她站起来正想往前走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原来被晒黑了。这个时候她才尝到被人歧视的滋味。
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的时候,有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把别人和自己放在一个同等的地位呢?人人都平等,为什么要把自己凌驾在别人之上?自己对别人不公平不友好觉得没什么,好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反过来自己也被别人不公平地看待时是什么滋味呢?如果自己能公平善良,以诚待人,相信别人也会对自己以礼相待的。所以不要忘了善良,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你觉得自己是“贵人”,别人不一定买你的帐。
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千万不要认为没必要总是用谦和的态度对待和自己无关的人,自己是为自己活的,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别人好,是不是低三下四呢?不是的,不要以为这个人和自己无关,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个人会帮你大忙。自己对别人好,别人会把你的好记在心里的。真诚可以感动任何人。在危难的时刻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可以挽救自己。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在早晨散步时不管遇到什么人总是道声“早安”。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对传教士这声问候反应冷漠。因为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没有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总是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向这个传教士道了声“早安”。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传教士和村里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指挥官拿着指挥棒在指挥,叫到:“左,右。”被指往左边的是死路一条,指往右边的还有生存的机会。传教士被点到时他浑身颤抖走向前去。当他无望地抬头时,眼睛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原来是那个年轻人。他习惯性的道了声早安,年轻人虽然没有多少表情,但是忍不住还了一声早安。这声音只有他们两个人听到,最后传教士被指往右边--意思是生还者。
人有时候是很容易被感动的,感动人不一定就是慷慨的施舍和巨大的投入。往往一个热情的微笑或是一个温馨的祝福就能在人的心中洒下一片阳光。千万不要低估了一句话和一个微笑的作用,他可能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在一瞬间对你产生好感,他或许成为你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
生活中我们常常不愿意讲那些客气话,尤其是和我们毫无关系的人,我们觉得没必要。其实是不对的,谁知道自己会碰上什么事情?友善地对待他人,他人也会友善地对待你的。谁知道这个和我们毫无关系的人是不是我们的受益人呢?在我们山穷水尽的时候是不是这个人让我们柳暗花明呢?所以不要吝啬我们的那句好话,说出来吧。
为了让别人走近我们,和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关系,我们就要善意地对待别人。只有给别人温暖和关怀,别人才会给我们温暖和关怀。
风使劲地刮,它很强大也很有威力,但是我们只是把衣服裹得更紧。太阳暖暖地照着我们,我们却情不自禁地把衣服脱了。看来想让别人向我们敞开心扉,只能是靠我们的关怀,我们给别人送去温暖,我们用亲切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才会抛弃成见,和我们友好相处。冷峻只能让别人更加地防范我们,冷淡别人,只是让别人远离我们,我们会更加孤立。
人生一世,很短暂。怎么活也是活,为什么不选择活得慷慨一点,让别人感觉到我们的友善和关怀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给别人一点关怀,把“真,善,美”留给别人吧。这样我们的人生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
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总之,首先要弄懂名言的含义。其次要展开联想,确定立意。
本题参考立意例举:
①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 善待他人即善待自己(或宽容待人)
③ 人生不可或缺的坚忍与执着
④ 传承与发展
……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