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 ?“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宝界山居记?
【明】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①,不足以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③之外,而天宝之末,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④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chǔ)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⑤,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aì):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束隘迫狭或:如果
B.不足以水之趣极:穷尽
C.不能自引决顾:转折,却
D.令人千载有遗也恨:痛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5:01:1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忳字少林,广汉新都人也。忳尝诣京师,于空舍中见一书生疾困,愍而视之。书生谓曰忳:“我当到洛阳,而被病,命在须臾,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赠,死后乞藏骸骨。”未及问姓名而绝。忳即鬻金一斤,营其殡葬,余金悉置棺下,人无知者。
  后归数年,县署忳大度亭长。初到之日,有马驰入亭中而止。其日,大风飘一绣被,复堕忳前,即言之于县,县以归忳。忳后乘马到雒县,马遂奔走,牵忳入它舍。主人见之喜曰:“今禽盗矣。”问忳所由得马,忳具说其状,并及绣被。主人怅然良久,乃曰:“被随旋风与马俱亡,卿何阴德而致此二物?”忳自念有葬书生事,因说之,并道书生形貌及埋金处。主人大惊号曰:“是我子也。姓金名彦。前往京师,不知所在,何意卿乃葬之。大恩久不报,天以此章卿德耳。”忳悉以被马还之,彦父不取,又厚遗忳,忳辞让而去。时彦父为州从事,因告新都令,假忳休,自与俱迎彦丧,余金俱存。忳由是显名。
  仕郡功曹,州治中从事。举茂才,除郿令。到官,至藜亭。亭长曰:“亭有鬼,数杀过客,不可宿也。”忳曰:“仁胜凶邪,德除不祥,何鬼之避!”即入亭止宿。夜中闻有女子称冤之声。忳咒曰:“有何枉状,可前求理乎?”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忳便投衣与之。女子乃前诉曰:“妾夫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亭长无状,贼杀妾家十馀口,埋在楼下,悉取财货。”饨问亭长姓名。女子曰:“即今门下游徼者也。”忳曰:“汝何故数杀过客?”对曰:“妾不得白日自诉,每夜陈冤,客辄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忳曰:“当为汝理此冤,勿复杀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旦召游徼【注】诘问,具服罪,即收系,及同谋十馀人悉伏辜,遣吏送其丧归乡里,于是亭遂清安。(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游徼:巡查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忳即金一斤,营其殡葬——鬻:卖
B.天以此卿德耳——章:章程
C.郡功曹,州治中从事——仕:做官
D.县忳大度亭长——署:代理、暂任某官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忳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
①于空舍中见一书生疾困,愍而视之
②营其殡葬,余金悉置棺下
③忳具说其状,并及绣被
④忳悉以被马还之
⑤举茂才,除郿令
⑥遣吏送其丧归乡里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忳品德高尚,乐于助人。有一次他到京城去,在一间空屋子里见到一个生病的书生,按照书生的嘱托,在书生死后,他料理了书生的丧事。
B.王忳不贪慕钱财,书生给他的金子,他只卖掉一斤,料理了书生的丧事,其余的全都放到了棺材下面。
C.王忳代理大度亭长,到任那天,有一匹马跑到他面前,又有一床绣被飘到他跟前,后来马把他驮到了马主人那里,王忳把马和绣被全都归还给了主人。
D.王忳上任郿县县令的路上,在藻亭为被杀的女子一家洗刷了冤情,并派人送女子一家的灵柩回到故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当到洛阳,而被病,命在须臾,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赠,死后乞藏骸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旦召游徼诘问,具服罪,即收系,及同谋十馀人悉伏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我要到洛阳去,却身遭疾病,将不久于人世,我的腰里有十斤金子,我愿意把它赠送给你,我死以后请你埋葬了我。
  (2)第二天(王忳)招来那个巡查的人责问他,他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王忳就收押囚禁了他,同谋的十几个人也都认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使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小题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 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在大臣遭陷 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 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排除①④,①表现宽厚,④表现教化及成效。
小题:"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外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荒年,阳城把榆钱磨碎了煮粥为食,依然坚持讲学。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有德,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遇到同乡人邹俶想要安葬亲人,向别人借贷无门,阳城知道了他的情况,就把绢全部送给了他。李泌担任宰相,向德宗举荐阳城,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去死,天下的官员们就更加畏惧他。到了阳城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都就繁杂琐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虽然渐渐地了解并熟知了政事的所得所失,却还是不肯进谏。直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官员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就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意气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听者都很恐惧,但阳城的态度更加严厉。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阳城因此罪名被贬官为国子司业。阳城任国子司业,简选孝道德行出众的太学诸生予以拔擢,沉溺于酗酒不遵守教化的一律予以除名。阳城亲自教授经典,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薛约性格不羁又正直,因为进谏政事而获罪,被贬谪去连州。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阳城让刑使坐在门口等候,自己请薛约吃完了饭,又步行把他送到城外才与他道别。皇帝不满阳城结党的罪过,将他贬出京城,出任道州刺史。到了道州,阳城就像治家一样治理民众,适合处罚的就予以处罚,适合奖赏的就予以奖赏,对于官署中的文书簿册并不介意。每月的棒禄只取够用,余下的上交官府。?[注]想见:思慕。 风采:此指某些官吏具有的刚正的风格。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选自《文宪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
C.无有所与——俾:使
D.毋朋党而互相低昂——植:培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小题2:根据文章,下列句子全部直接写太湖的一组是(?)(3分)
①广五百里?②重涯别坞,幽谷曲隈?③天下之水,得山而止?
④山或孤孑卑稚?⑤漭淼澒洞,沉浸诸山?⑥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太湖的独特之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宝界山的美,为下文写王氏父子作铺垫。
B.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由。
C.第③段写王维并说明“士大夫一失足遂不可浣”,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节之士的批判。
D.“何可及哉!何可及哉!”作者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王氏父子退隐有道的赞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
(2)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1)因此凡是像屏风一样排列在湖水之滨的山,全是依仗湖水而更加出奇。(屏、胜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通过长洲的陆先生,来请我写一篇山居的记(或:记述文章)。(因、记各1分,语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恨:动词,遗憾。
小题2:③④⑥不是直接写太湖,答非所问,可排除。
小题3: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衬托王氏父子退隐的“有道”。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