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①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②论奏枢密使曹利用窃弄威柄,宜早斥去?③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④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⑤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⑥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大臣对于皇帝和皇后,就如同子女侍奉父母一样;父母关系不和,可以劝告使其和解,怎么能够顺着父亲让母亲离开家呢?
(2)宰相张士逊素来就讨厌程琳,也憎恶孔道辅不依附自己,想要把孔道辅驱逐出去。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然,是、对,认为是对的。其实几个实词可根据句意推断大致不错。
小题2:①是表现孔道辅不信迷信,⑥是张宗古直谏。
小题3:文宣王是指孔子,不是指先王。且文中是契丹人要孔道辅道歉被孔拒绝,并没有说契丹人道歉。
小题4:第一句是个比喻,“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于”是“对于”的意思,“奈何”是“怎么”的意思。第二句,雅,素来,向来;恶,厌恶;疾,痛恨;之,指代孔道辅。
【参考译文】
孔道辅字叫原鲁,是孔子四十五代孙子。孔道辅自幼端庄大方,考中了进士,做了宁州军事推官,多次和宁州的将军争议事情。有一条蛇从真武殿出来,全郡的人都认为是神灵,宁州将军率领属官前往祭拜。孔道辅直接上前,用笏板击蛇,打碎了蛇的脑袋,观看的人起初惊讶,后来没有谁不感叹佩服。调任大理寺丞,主持孔子祠的事情。孔家人以前大多不守礼法,孔道辅全都把他们绳之以法。章献太后执政,召孔道辅做了左正言。他接受命令的那一天,上奏枢密使曹利用私下玩弄权术,应该尽早罢免,以使朝廷清明。太后答应了他的上奏,就罢免了曹利用。奉命出使契丹,上任途中授予龙图阁待制。契丹宴请使者,戏子拿文宣王的事情演戏,孔道辅愤然退出。契丹让主持欢迎的人邀请孔道辅回到座位上,但要孔道辅道歉。孔道辅严肃地说:“中原和契丹友好,用礼节相待。现在用这些戏子,怠慢侮辱先圣却不加禁止,你们的过错呀。我道什么歉呢!”回朝以后,有人说孔道辅无事生非,并且使两国产生争端。宋仁宗询问这件事的原因,孔道辅回答说:“契丹即将被黑水国攻破,形势非常紧张。平时我们的使臣到了契丹,总是被他们欺侮,如果不计较,恐怕越发怠慢我朝。”皇帝认为是这样。明道二年,征召为右谏议大夫。恰逢要废除郭皇后,孔道辅到垂拱殿禀奏:“皇后是天下人的母亲,不应当轻言废除。”皇帝让内侍告诉孔道辅,让他到中书省,让宰相吕夷简把皇后应当废除的情况告诉孔道辅。孔道辅对吕夷简说:“大臣对于皇帝和皇后,就如同子女侍奉父母一样;父母关系不和,可以劝告使其和解,怎么能够顺着父亲让母亲离开家呢?”吕夷简说:“废除皇后有汉、唐的先例。”孔道辅又说:“人臣应当把君王比作尧、舜,怎么能够引用汉、唐失去德行作为准则呢?”孔道辅性格鲠直,遇到事情总是弹劾无所回避,出入朝廷表情严肃,等到他再次执行法令,权贵越发忌恨他。当初,孔道辅租赁郭贽的旧宅子居住,有人对皇帝说:“孔道辅的家离太庙太近,进出传唤,不是尊敬神明的办法。”立即下诏让孔道辅搬到其他地方。集贤校理张宗古上书说:“本朝以来,太庙的墙下都有官方和私人的屋舍,我认为不一定搬离。”皇帝将张宗古调离京城,做了莱州的通判。恰逢孔道辅接受命令审讯冯士元的案件,事情牵扯到参知政事程琳。宰相张士逊素来就讨厌程琳,也憎恶孔道辅不依附自己,想要把孔道辅驱逐出去。他觉察到皇帝对程琳不满意,就对孔道辅说:“皇上眷顾程公忠厚,今天被小人诬告,你如果见到皇上,就为他辩解。”孔道辅入朝对答,说程琳罪不重,不足严惩。皇帝果然大怒,认为孔道辅是朋党大臣,调出京城,做了郓州的知府。在赴郓州时,正处天气严寒,走到韦城,病发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名实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踰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①,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释:玉珽杼上终葵首:玉珽,即玉笏。杼上,把上端渐渐削薄;终葵,一种方头椎,上宽下窄。全句意思是:长笏板与‘终葵’这种方头椎一样,以有刃的一端为上。
选自《 颜氏家训》 (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窃名”之辈的种种可笑行为,他们均因贪名而起,最终反而因“一伪”而丧“百诚”。
B.作者批判了“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的社会现象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倡导世人要务实,不要追求名声。
C.文章逻辑严密,围绕着名从何来、名与实的关系、如何立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论据有说服力。
D.作者采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又给人以广泛的联想,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因此,这篇文章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树立榜样的重要性,请从社会和个人二个方面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树立榜样,可以勉励众人向善求名,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祖先有了令名美誉,还可以使子孙获其荫庇。
本题解析:
小题:错在“不要追求名声”, “求名”并不是坏事,从文章末段可知。
小题:无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就像形与影的关系。如果德行丰厚才艺全面,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很好;如果相貌俊俏靓丽,那么镜子里的影像也必定美丽。现在不修养自身而到世上求好名声的人,就如相貌很丑却想要从镜中得到美丽的影像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忘记名声,一般的人树立名声,没德行的人窃取名声。忘了名声的人,能合乎道德,享受着鬼神的赐福保佑,不是用来追求名声的;树立名声的人,修养自身谨慎行事,害怕荣誉德望不彰显,不是用来求取名声的;盗窃名声的人,表面上忠厚骨子里奸诈,追求不切实际的虚名,不是用来求得好名声的。
我看到世上的人,清廉的名声树立起来了,然而钱财却装入了口袋;诚信的名声彰显了,然而答应别人的话却不能兑现,真不知是不是自己后面的矛戟,刺毁了自己前面盾牌啊。虑子贱说:“我在这里讲诚信就在那儿表现出来。”人们的虚实真伪虽然藏在心里,但没有不在言行中显露出来的,只是一时未观察清楚罢了。一旦被观察清楚,巧妙的伪装还不如朴实真诚,(如果不能经常保有其德),必将遭到更大的羞辱。伯石三次辞让卿位,王莽多次辞去官职,在当时,他们自以为做得巧妙周密;但后人却把这种行为记载下来了,并且传给子孙万代,(后人看了),可以使骨髓发凉汗毛竖起,(令人非常吃惊)。最近有个大权贵,以孝出名,前后两次居丧,悲哀消瘦越过常制,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然而曾在守孝的茅屋中,用巴豆涂在脸上,使脸上长出疮,表明是哭泣太厉害而造成的。伺候他的童仆不能掩盖这事,(告诉了别人真相),更使外人认为他以前的居处饮食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一次伪装丧失了一百次诚信,这是不停地贪图名声的缘故啊。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而且天资差,但家世殷实富裕,一向认为自己为了不起,常用醇酒美味和珍宝古玩等来结交各位名士,那些从他那里尝到甜头的人,就一个接一个地吹捧他。朝廷也认为他真有文采才华,也曾让他出境访问。北齐东莱王韩晋明很喜欢文学,疑心这人的诗文并不是自己写的,于是就设宴叙谈,要当面同他讨论试探他,宴会从早到晚欢乐和谐,文人墨客满座,定好音韵赋诗,(一比高低),这人很快就写完了,但完全不同于先前的韵味。各位客人正专心自己写诗,竟没人发现这一点。韩晋明退席后感叹道:“果然不出所料!”韩晋明又有一次曾当面问他:“玉珽杼上终葵首,究竟是什么形状呢?" 这人答道:“珽头弯而圆,像葵叶那样。”韩晋明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是忍着笑给我讲了这件事。
修改润色子弟的文章,用这样的办法来抬高他们的声望和地位,这是极不好的事。一是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为他们修改文章,终有暴露真相的时候;二是子弟们心中有了依靠,会更加不努力学习。
有人问道:“( 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则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怎么同死去的人有关呢?而圣人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史鱼,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正直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他们像鱼鳞凤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就是顺着他们这种心情引导他们努力向善罢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祖上的嘉名美誉,也是子孙的衣帽房屋,自古及今,获得他们庇荫的也太多了。修善行立美名的人,也像是在造房子种果树,活着时就获得他的利益,死了就赠给后人。世上那些急于追名逐利的人,不领会这个深意,希望他的名声能与魂魄一起飞升,能像松柏一样茂盛,真是太糊涂了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予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祜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次之曰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勖:勉励
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没:失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未之铭,予为我铭其圹
B.父母非乏于财
夫晋,何厌之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
D.不已,且愚吾子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④不数年遂为富家
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分)
(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4分)
译文:
(2)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4分)
译文:
(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4分)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
(2)(4分)(夫人)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
(3)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
本题解析:
小题1:(没:同“殁”,死。)
小题2:(副词,将,将要。A. 代词,她;助词,作提宾的标志。B.介词,在;介词,对于。C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小题3:(④写其持家之才,⑤写其教育孩子,⑥写其善良助人。)
小题4:(1)“何为”、“甘”、“一发言”及固定结构“独……乎”各1分,共4分。
(2)“厉”、“死”、“直道”和“戚”各1分,共4分。
(3)“穷”、“振”、“业”及定语后置句式“族姻之穷者”各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
(1)是说也,人常疑之(?)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或曰此鹳鹤也(?)
(4)余固笑而不信也(?)
2.与“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中的“名”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D.左右欲刃相如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释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②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③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文章的第二段写到了作者两次“笑”,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前后笑的各自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对石钟山周围环境的描写,其用意是为__________,也与文章结尾一段的“__________”一句形成照应。
参考答案:1.(1)这?(2)这样?(3)有人?(4)只是
2.D
3.A
4.①表示对石钟山这一说法的怀疑。
②表现自己探究到石钟山真正命名原委后的心满意足。
5.突出石钟山周围地理环境的险恶/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