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3-15 15:04:0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梁实秋文集》)
小题1:作者在文中说“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的”,文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和这句话的意思相呼应?它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本文描写了书斋、教堂、寺庙三处环境,请概述其作用。(4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4:作者说“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如茶
余玉奇
现在的茶具可算得上是五花八门,陶质的、瓷质的、不锈钢的什么都有,但我还是喜欢用玻璃的。
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把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地浮起。茶叶,有的急急地展示,匆匆地沉寂,有的则渐渐舒展,慢慢升腾。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
小小的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品茶时,我俯视着各样的人生。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本无区别,只是融进诸如家庭的、历史的、社会的等因素,界定了贫富贵贱。有的为名孜孜以求,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的为利益奔波劳碌,不惜反目成仇。有的成功者,得意洋洋;有的失败者,垂头丧气。人常在利害得失之中,为利所困、为名所累。
其实,人的生存需要极其有限,只不过“一箪食,一瓢饮”而已,何必吃着碗里还望着锅里?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谁都不能躲掉,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万贯家财抑或赫赫声名,一样都不能带走。记得一位领导在退休之限说过这么一段话:“金钱是子女的,位子是暂时的,身体是自己的,友谊是长存的。”此话出自肺腑,发人深省。还有一个老人,死时慨然叹道:“人到临死的时候,手里捏着的除了自己的指甲外,什么也没有。”古人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当然,讲这些,也不是把生活归于虚无,让人消极遁世。人没有追求就没有生活的动力,人生离不开奋斗,奋斗自有奋斗的乐趣。我只是说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要过于偏执,来到手中的欣然接受,要从手中溜走的,怡然放手。快乐未曾忘记,苦恼尽力摆脱。这样才能多一份坦然少一点落寞。
我品茶也品人生,人生如茶。
1.为什么说“人生如茶”?它们有什么相似点?请结合文章一一说明。
?
?
2.第四自然段引用了退休领导、将死老人、古人的话,各表达了什么含义?
?
?
3.结合全文的主旨与思路,想一想,第5自然段能否删去?谈谈你的看法。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类智商提高一倍会怎样?
研究智力基础的神经学家发现,智商高的人大脑往往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拥有与大脑远区域相连的神经通路,而智商不那么高的人大脑中的通路较简单、较短。不过没人知道为何有些人的大脑能建立比其他人长得多的连接。
研究智力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名誉教授、神经学家理查德·海尔说:“在了解了构成智商基础的大脑机制后,从理论上讲,有可能对这些机制稍加改进以提高智商。”
这是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想法,人们可能想知道:更聪明真的更好吗?如果我们的智商突然提高,比如说一倍,那生活和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有人估计17世纪的天才人物、万有引力的发现者艾萨克·牛顿的智商可能为200(尽管他从未接受过智商测试)。那么,用他作原型,如果我们都是“牛顿”,那将会怎样?世 界会变得比今天先进得多吗?
海尔认为,智力水平更高在个体层面上是非常有利的。他说:“对多数人来说,以更高的智商体验世界更有趣。他们可以阅读更多东西,对某些事物可以有更深的理解,对生活也有更深的洞察力。”
海尔说,此外,200的智商将使我们能够从事我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和事业,而不只是那些我们在智力上能够完成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在几周内就掌握新语言,或者成为脑外科医生。
科学家说,如果人类变得更聪明,那么也会更健康更长寿,因为人类将更好地了解什么行为能导致这些特性。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名誉退休教授、国际智力研究学会会长厄尔·亨特认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控制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在认知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从理论上讲,聪明的人能够迎接这类挑战。”
社会不会像个体那样,从人类智商普遍提高上获得那么多益处。虽然人们喜欢把社会问题归咎于人类的无知和愚蠢,但科学家说,这些因素的消失并不会带来一个和谐的乌托邦。智力的提高并不会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相伴出现。
海尔说:“智力与个性和情感无关,因此可以有非常聪明,但同时也有点儿疯狂的人。即便所有人的智商都达到200,个性的范围仍然会和目前一样,而且由于个性是社会好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社会不一定就变得更好。”
虽然在满是牛顿的社会中,轻微犯罪率可能下降,但白领犯罪,比如金融诈骗和制药公司造假药,可能会增加,甚至变得更复杂。另一方面,打击犯罪也会变得更复杂。亨特写道:“邪恶的犯罪团伙会比以往更聪明,但制定和执行安全规则的政府官员也会变得更聪明!谁会赢?谁知道呢?”
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功能更强大的大脑将帮助我们发明技术来解决一些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可以想出一种超级有效的办法来淡化海水,或者开发出一种无限的代用能源。
据亨特说,有证据显示,许多人,如果智力明显提高,那么他们将不再信仰上帝。他写道:“一个小趋势是,高智商人士具有更宽容的社会态度,而且较不可能接受强烈的宗教信仰。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了解事物,我们也可以不加怀疑地接受某事。如果我们全都变成出色的思考者,那么大概人们就会更倾向于接受通过思考对生命现象作出的解释,而不是基于信仰的解释。”
毫无疑问,有些人仍将接受基于信仰的宇宙论,因为历史上有很多非常聪明的宗教人士的例子。
亨特提到如果我们全都变得更聪明,预计会出现的另一个变化——人们会变得更漂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智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商高的人大脑都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拥有与大脑远区域相连的神经通路,而智商较低的人大脑中的通路较简单、较短。
B.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更觉得世界有趣,因为他们可以阅读更多东西,对某些事物可以有更深的理解,对生活也有更深的洞察力。
C.如果智商提高到200,人能够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和事业,而不只是那些在智力上能够完成的事情。比如在几周内就掌握新语言,或者成为脑外科医生。
D.智商是可以提高的,只要在了解了构成智商基础的大脑机制后对其稍加改进就能够实现。

小题2:下列对于人类智商与社会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智商普遍提高,社会上的轻微犯罪率可能下降,但白领犯罪,比如金融诈骗和制药公司造假药,可能会增加,甚至变得更复杂。
B.社会上有非常聪明,但同时也有点儿疯狂的人,这完全可能,因为人的智力与个性和情感无关。
C.社会问题的出现源于人类的无知和愚蠢,科学家认为人类智力的提高会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相伴出现,从而和谐社会就能实现。
D.人类智商提高一倍,虽然未必能使社会变得更好,但功能更强大的大脑将帮助我们发明技术来解决一些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控制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在认知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只有聪明的人能够做到。
B.人类智商提高一倍,邪恶的犯罪团伙会比以往更聪明,但制定和执行安全规则的政府官员也会变得更聪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结果也未可知。
C.有人估计17世纪的天才人物、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的智商可能为200,这只是主观臆断。
D.许多人,如果智力明显提高,那么他们将不再信仰上帝,原因是高智商人士倾向于接受通过思考对生命现象作出的解释,而不是基于信仰的解释。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原八月末
梁衡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②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③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我又疑是回到了中世纪。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④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我奇怪这树与草场之间竟没有一丝的过渡,不见丛生的灌木、蓬蒿,连矮一些的小树也没有,冒出草毯的就是如墙如堵的树,而且整齐得像公园里常修剪的柏树墙。眼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⑤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
⑥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⑦呜呼!草原八月末。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描写了八月末草原景色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
答:?
?
?
(2)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
答:?
?
?
小题3:第⑤段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第⑥段作者认为“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5、阅读题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妈  嫂
黄自林
嫂子是村里娇小俊秀的妹子。我们弟妹几个和积劳成疾的爸妈是一张沉重的铁犁,只哥哥一个人拖着。嫂子却看上了我哥,要嫁到我们这个穷家来。村里人劝嫂子,说嫂子肯定会被拖累死的。
  嫂子出嫁那天,她的哭嫁歌唱得又多又好,亲戚大多都被嫂子唱哭了。那时候二角钱一碗米粉,嫂子竟然挣了三十四元三角哭嫁利市钱。村里的哭嫁女没谁能挣到嫂子的一半。
  嫂子嫁来的第三天就是九月开学。两个姐姐读初中,二哥三哥读小学。家里没钱也没值钱的东西,嫂子一分不留地拿出她的哭嫁钱,又拿出陪嫁的几匹的确良蓝布,为我们几个一人缝制了一套新衣裳。还差些钱不够,哥和嫂子就去担柴卖,我们几个也去,大大小小七个人排成一长溜儿,好多人替嫂子流泪,她是才过门三天的媳妇呀!妈妈哭哩,把嫂子搂在怀里,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的宝宝哟。”
  家乡湄河是一条养人的河。嫂子让我哥在河里捕鱼,她去圩上卖。清早晨雾未散,嫂子就在河边望我哥的竹排,夜里又挑一盏渔灯坐排尾为我哥壮胆。每当捕到一只值钱的鳖或一条河鳗,一家人都要高兴许久。嫂子出奇的倔强,明日分娩,今天还挑一担红薯苗上岭种红薯。嫂子虽苦虽累,却没病,祖宗保佑我嫂子不会倒下。
  没几年,多病的妈妈就去世了。村里有个习俗,在妈妈灵前焚一根竹筷,竹筷倒向谁,妈就最疼谁。我们一齐围着竹筷跪,结果竹筷旋了一圈儿后,倒向了嫂子。妈妈心里有杆秤,嫂子在妈妈心里的分量比谁都重。嫂子哭着向妈妈磕了无数个响头,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冬去春来一晃十年,姐姐和哥哥得益于嫂子也得益于苦难,上了中专、大学。嫂子的青春年华也为我们耗尽了。嫂子老了,我们长大了。
  我们不知怎样称呼我们的嫂子。村里所有的嫂子没人能及我嫂子的零头。嫂子像妈像姐,嫂子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永远不可能分开。
  姐姐从卫校毕业出来工作的那年,有一天,姐姐回来,一进家门看见嫂子的身影,就喊“妈——”嫂子回头看,姐姐才看清是嫂子。姐姐又喊:“嫂——”在这一瞬间,积聚在姐心头多年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出,姐姐紧紧地搂住嫂子叫:“妈嫂——”姐姐一连叫了几声“妈嫂”。姐姐说:“妈嫂我毕业了,我工作了,就有钱了,您的苦日子也就到头了。”嫂子笑着哭了,说:“我知道的。”
  现在我们一家是村里最幸福的一家。我们像敬重我们的父母一样敬重我们的嫂子。作为回报,我们会使才三十多岁的嫂子不再受苦,我们保证。
村里人现在才说嫂子有眼力。嫂子说:“那时,尽管很饿,但他们是村里惟一不偷人家东西吃的一家人,他们的骨气可贵哩!”
小题1:本来,“妈”与“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说为何以“妈嫂”为题?
小题2:小说中同样写人物的“哭”,却带有各自丰富的心理世界,体味下面“哭”所蕴涵的心理活动。
①妈妈哭哩,把嫂子搂在怀里,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的宝宝哟。”
②嫂子笑着哭了,说:“我知道的。”
小题3:“嫂子却看上了我哥,要嫁到我们这个穷家来。”嫂子做出这样的选择,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哪些代价?
小题4:“现在我们一家是村里最幸福的一家”,你认为这家人的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