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5:13:4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梵?高 张?炜 我们终于谈到梵高了,神圣的梵高。在当代,他已经是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崇拜人物。他的作品在商人那儿已经化为金子,或者是远比金子还要昂贵十倍的珍奇。但是像他那样的心灵不仅用金钱无法沟通,就是用一般的艺术和精神也无法接近。他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拒绝那些流行的艺术热望者、大知音和中产阶级的高雅情调。因为他只是最平凡的人群中的一个灵魂,一个底层的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不屈服者和抗争者,一个实践善良和使用决心的人。他是贫民的儿子,是他们痛苦而尖锐的眼睛。在这样的一双眼睛面前,我们往往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沉默中压住自己心底的惊叹才行。他的境界是高不可攀的,因为那是底层艺术家所守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权利。这其实也是人的防线与权利。梵高可以让我们明白,当一个人面对无情的外部世界时,顽强的精神会怎样迸溅出火花,直至燃烧为熊熊烈焰。 我走在慕尼黑、曼哈顿、巴黎等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里,在星光灿烂之中,在无法穷尽的艺术、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大荟萃面前,常常有一种无可逃匿的眩晕感。在跨越时空而来的多角度多层次、频繁急促和陡然有力的各种撞击之下,那根本来敏感的神经已经麻木疲萎。可是,几乎是无一例外,只要一走近梵高,一走近他的展出单元,立刻就会感到一片辉煌之光扑面而来。就这样,最昂扬的音乐陡然奏响。世界马上改变了,双眼睁大了,一切又重新开始了。 这是怎样神秘的力量,这力量又从何而来? 当然,一切只能源于他的这个生命。他的生命仍然在持续不断地发散----首先是从源头,从他执笔之时,从那一刻的怦怦心跳开始震动我们,使我们至今不能安宁。他眼中的一切原来与我们有巨大区别,就是这区别让我们双眼大睁、心上一凛。这区别当然是来自他的目光,它有强大的剥落和穿凿的力量: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我们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庸常的布幔,但这布幔在梵高那儿马上被刺破,或被抽揭一空。世界裸露了,本真显现了,所以他让我们看到的就是强烈的光,是逼人的颜色,是疾旋与燃烧,是轰响和炸裂,是呼叫和奔突......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拥有这种直视的能力,不幸的是后来的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无尽的磨损,我们丧失了这种能力,而只有神奇的梵高保留了。 梵高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画家。这些职业是那么不同,可是在梵高那儿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大的差异。因为他以同样的心情去做,同样用力,同样真实。他赋予任何工作的,都仅仅是一份生命的虔诚。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于工作的非同常人的理解,他差不多把每一样工作都给做“砸了”。最后是作画----他现在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可是当时却被看成是最不成功的画家,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作品。他没有一般专业人士看好的技法,简直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更不要说是深入独到的专业训练了。他的画被看成可笑的涂抹,形式上一塌糊涂。那些直接而强悍的笔触、生猛可怖的画面,能够毫不费力地逼退那些艺术沙龙的宠儿。其实比起梵高而言,许多人等于生活在温室中,他们没有经历真实的风雨阳光,当然也没有接受过催逼,没有倾听过号叫,没有接受过起码的人生打击。他们怎么具有理解梵高的能力呢? 真实的生活,底层的生活,有时候、许多时候都是刺目的。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生活的真实面目还是要显现----最后总是要显现。这是一个顽强的规律。每到这个时刻,人们也就开始理解了梵高,只不过稍微晚了些。 梵高的艺术,像许多真正的艺术一样,是直到最后才被接受下来的。 他保留下了大量书信。人们阅读这些书信时,才知道他是多么热情、对生活多么挚爱的人。人们读得泪眼汪汪。其实他的画作已经再好不过地表达了这种热烈。他的巨大的慈爱并不需要直接说出,他的柔情也并不需要,因为他全部都画出来了。他正是为这种爱,而不是为这种艺术,交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远逝的风景》 小题1:文章指出梵高的“心灵不仅用金钱无法沟通,就是用一般的艺术和精神也无法接近”,为什么?尽量用文中的语言作答,不超过14个字。(6分) 小题2:文章第三自然段:“这是怎样神秘的力量”中“这”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小题3:画线的句子问:“这力量又从何而来?”文中除从总的方面回答:“源于他的这个生命”以外,还说了两个具体的答案,请用自己的话予以归纳。(8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5分) A.梵高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商人们以高价竞相购买的收藏品,而且成了商人们心中的无价之宝。 B.梵高让我们明白了顽强的精神可以使人在面对无情的外部世界时迸溅出火花,以至成为熊熊燃烧的烈焰 C.由于在慕尼黑等地的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里,艺术家众多,不同时代的艺术流派纷至沓来,使人常常有一种无可逃匿的眩晕感,故尔使作者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反感。 D.梵高现在已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在梵高的一生中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画家,均未达到成功的目的,虽然他如同做画那样以同样的心情去做,同样用力,同样真实。
| E.梵高的画以逼人的颜色,强烈的光,强悍的笔触,生猛可怖的画面,裸露、显现了世界的真实面目,逼退了当时艺术沙龙中的宠儿,因而遭到当时人们的否定。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夜·历史一种 廖无益 ①黄昏是打开夜的一道门,那道门在旷野中伫立,蝙蝠在它的额前乱飞。它们忽东忽西毫无规则地飞翔,无言的黑影,让黄昏变得神秘和亲近。随后,黄昏就慢慢阖上眼睑,成长为黑夜,单纯和透明。 ②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人们吃罢晚饭,就搬张凳子聚在村口,用芭蕉扇拍着蚊子,拉拉家常。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只有开口说话,人们才能分清对方是谁。庄稼地从村头往远处延伸,玉米稞子遮住道路。向东走过一段土路是个缓坡,爬上去能看见远远的灯火。孩子以为是星光,大人说那是矿上的灯光。除了这些,再没什么可看。这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 ③透明的黑暗在我面前伸展,像一大滴露水,富于弹性和张力,把梦包裹和融化。那黑暗清新,散溢着泥土的芬芳,干净得没一点渣子。三两个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大人说拍拍手,它就能冲你飞来。我们就拍着手,嘴里一通乱喊,果然看见一只萤火虫越飞越近,最后绕过树木,飞进我家的院墙。我们跑进院门,见那只萤火虫飞得有一人高了,就一把打在地上,然后拾起来倒捏着头,露出它发光的腹部,在黑暗中抡起胳膊,萤火就滑出一圈一圈的光。我晃着它跑出院子,用它来吸引更多的萤火虫。 ④后来,我看见更多的萤火,它们照亮了一条道路。它们像一群蓝精灵在路的上空盘旋,越聚越多。没有星光和月亮,我看见明亮的路,看见每一根树枝,看见路上的每块石头。直到现在我仍然疑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奇迹。萤火虫上下飞舞,点点光斑迷眼。 ⑤我对夜寄予幻想。 ⑥那时我已经长大,自己住三间老屋。夜像家乡的老屋,老屋的气息宁静安祥。屋后面是小路和庄稼地。后墙上开两个小窗,像老屋的两个耳朵。我能从这两个耳朵清晰地听见庄稼叶子的磨擦,或过路人偶尔走过时的脚步与对话。几只壁虎在窗外趴着,伺机捕获被灯光吸引的昆虫。如果有雨,就能听到庄稼叶子更动听的演奏,那声音据说曾被音乐家写入乡村音乐经典。院子里有棵梨树,风雨大的时候令人担心,半夜里能听见梨子落地的声音,或砸碎在磨盘上的声音。它们使夜显得富有。 ⑦但是我越来越失去黑夜。生活的碎片被灯光照耀,反射出彩虹,辨不清面孔。这些黑夜向灯光敞开,但并不透明。那是午夜或凌晨。有一双眼睛从窗户后面看见我,认出我,但并不说话。大楼上一个窗口睁开,有人彻夜不眠,等早晨来人接班。一排路灯在我面前伸展,是一些声控灯,不管我走路多轻,只要走到跟前,它就打开,为我照亮道路,同时还照亮我的脸,我的表情,照亮地上的影子。树荫在灯光下面敞开。 ⑧我想念纯洁的夜。它从山顶上一跃而下,在我们身后张开翅膀。那温暖的翅膀。它把道路掩盖,把桥梁托在空中,把树木藏进风里,把狗叫声拉长,把鸡撵进窝里,把旷野清理干净。它慢慢喘息,把筋骨铺上旷野,懒散地进入睡眠。在明天太阳出来之前,它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个梦,有足够的时间蕴育出露水,看到启明星在东方升起。黎明之前的美丽黑暗像一道闸门,矗立在北方的旷野,把夜和白天截然分开。一旦闸门开启,白天就抢步而进,阳光奔溅如决堤的洪水。 ⑨我想念纯洁的夜。当所有的人都不在,我想把夜慢慢合上,在那里寻找黑暗。但夜兴奋异常。夜从我的咖啡里跳出来,在桌子上打滚,然后掉到桌子底下。我无法把它拾起来,它已破碎不堪。 ⑩夜停在远处,在树梢以上,在楼顶以上,在城市以上。 1.在③④段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结尾一段文字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我越来越失去黑夜”,结合文本说说“夜”有着怎样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本文中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赋予“夜”以生命,表现了不同时期“夜”的不同特点。 B.农村夜晚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就“再没什么可看”。 C.作者描写了长大后居住的老屋外各种各样的声响,以动衬静,来表现老屋的宁静与安详。 D.第⑧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纯洁的夜”所具有的温暖、纯净,从容等特点。 E.作者将“夜”称为“历史一种”是表明“纯洁的夜”所代表的那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了过去。
参考答案:1.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 2.①“夜”所代表的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离人们越来越远,可望而不可及。? ②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失落之情。 ③照应标题,点明这种生活状态已成为一种历史。 3.?现在的夜晚被灯光照耀着,失去了神秘;现代文明使人们觉得失去了自我的空间及心灵的自由。(意对即可) 4.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4题。 世界(节选) 铁凝 (1)这是一个梦。 (2)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3)就这样,母亲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4)许久许久,城市已被抛在了身后,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似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似地摇撼。她的头颅猛烈的撞在车窗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窗外。 (5)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阵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着自己微笑着。 (6)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漓。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7)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已是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的身上,开始大声地嚎啕。 (8)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9)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10)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而完好。 (11)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她再一次收拾起她那依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的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生活下去,她必须把这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12)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了土地,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 (13)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14)母亲转过头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吗? (15)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16)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的婴儿。 (17)丈夫更加茫然。 (18)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对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19)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20)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了深深地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啊,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地拥在彼此的怀中? 1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年轻的母亲的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母亲的梦中经历。(4分) 答:??? 12、阅读(16)(18)节文字,回答问题:年轻的母亲为什么说“世界就在这儿(指摇篮里的婴儿)”?为什么又说“世界就是我”?(4分) 答:?? ?? 13、(1)分析文章第(12)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4分) 答:?? (2)小说多次写婴儿的微笑,有何作用?(4分) 答: ?? 14、本文作者借梦境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请概括小说的主旨。(4分) 答:?? ??
参考答案:11、回乡探亲时遭遇灾祸,(1分)母亲受到婴儿微笑的鼓舞,从裂缝中攀登上来,爬上了大地(1分)。苍穹下一无所有,开始大声地嚎啕。(1分)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母亲,母亲怀抱婴儿重新上路。(1分)? 12、(1)因为在梦中,婴儿以微笑给予了母亲超常的勇气和力量。(2分) (2)因为在梦中,母亲战胜了灾难,给婴儿一个温暖而完美的世界。(2分) 13、(1)动作描写(2分)更好的突出了母亲在婴儿微笑的感召下战胜了困境,并表现了母亲对婴儿的爱,(1分)进而突出主旨。(1分)(要点应是塑造人物,突出主旨。) (2)为母亲的性格转化提供契机,(2分)推动情节发展。(2分) 14、本文通过对梦境奇特经历的描写,表现了信任(或“微笑”)与爱(或“责任”)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能激励人战胜灾难。(4分)
本题解析:11.无 12. 无 13. 无 14. 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服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小题1: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地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小题2:第二段首先概括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6分﹚
小题3: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6分﹚
小题4:作者在最后两段用生动形象的笔墨写都江堰的水,写它的狂野,强悍;写它的驯顺,规整。写水是否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1:(1)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2)从今天看历史,保持自然古朴,给人以浑厚的感觉。
小题1: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小题1:否。作者写水是为了写出都江堰的巨大威力,是要写出都江堰背后的人来,是对充满自信、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的礼赞,也就是对都江堰创建者李冰父子的高度赞颂。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本题解析:
小题1:A.褒都江堰是实,写长城是运用“陪衬”手法,文中并未一味地贬长城。D.时间是赞美都江堰的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应为都江堰的社会功能。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已确定,找出第一条比较容易,但6分的题至少要找同2条,所以第二条可从最后一句中总结。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注意作品中的这样的句子,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等句,可概括出答案。
小题1:理解本题要结合文本主旨,因其主旨是赞美都江堰,尤其是它的修建者李冰。由此可知,写水只是表面现象,通过写水赞人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寂静的独语
一一纪念肖邦逝世l 50周年
肖邦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乐声悠扬飘来,听上去似乎是作曲家一不
小心,让人窥见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寂沉思。当然,音乐没有具体明确的语义,谁也说不
清楚肖邦的自言自语究竟说了什么,但肖邦音乐所独具的表达口吻,几乎一开始就会在听
者的音乐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迹。
肖邦所钟情的表达媒介只有一个一一独奏钢琴。一个人独自坐在钢琴键盘前,,从手下
流出的音符自然具备私密性,与上百人合奏交响曲的千军万马之势迥然相异。虽然肖邦远
非首创钢琴独奏的第一人,但在他的手下,钢琴在历史中第一次被转型一一成了倾诉个人
心境的最佳手段。
交响曲、歌剧这类“宏大叙事”的代表性体裁因而在肖邦的创作视野中全然消失,就
连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这些在传统中占据钢琴作品中心地位的大型曲体,在肖邦的创
作生涯中也一律被置于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暗示性标题和绝没有具体景物描
绘意图的“小型,,作品。这样做不仅需要艺术上的眼力,而且需要道德上的勇气。因为在
肖邦时代,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重要乐家终其一生固守这种“私人叙述”的写作思路。
舒曼在早年似乎是肖邦音乐上的同道,但人到中年后,终于没能摆脱德奥根深蒂固的交响
乐传统的强大吸引力,拼命在言不由衷的交响语言旋涡中挣扎。至于李斯特,虽然也热衷
于钢琴音乐的潜能挖掘和性格拓展,然而更多是为了博取外表的辉煌与廉价的掌声,因而
与肖邦独语的趣味恰恰形成对比。
肖邦因此踽踽独行。他身为著名钢琴家,但却完全不像其他炫技大师,不仅在成名之
后拒绝旅行演出,甚至很少举行公开音乐会。另一方面,他又违反常规,作品的体裁类型
看上去更像是炫技大师为自已实际演出而写出的一些应景小品。据说,肖邦年轻时在华沙
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曾对这位天才横溢的后生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在波兰民族歌剧的
创建上一展宏图,但日后的事实令他失望。肖邦似乎很早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已的天赋,他
注定属于一个孤寂的抒情世界,排斥人声鼎沸的喧哗与凯旋。
奇怪的是,他真的非常喜欢歌剧,旅居巴黎时晚问经常去观赏歌剧。众所周知,他最
欣赏的同代作曲家是以优美旋律著称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利尼。然而,意大利歌剧中的
华美咏叹和醉人的旋律转至他的笔下,却没了舞台上的灼热气息,变成了清冷而细腻的内
心婉唱,如泣如诉、丝丝入扣。再如肖邦对巴赫音乐的独特吸收。肖邦终身崇敬这位日耳
曼先辈无与伦比的深刻逻辑与清晰思维,虽则巴赫的神性音乐世界与他自己飘逸的音乐风
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肖邦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复调穿插与线条出没,恰是巴赫对位
精神的肖邦变种,正源自肖邦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自幼便如庖丁解牛般的纯熟运指
体验。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象世界,它与现实世界相平行,但与现实世界又绝不相同。肖邦只是肖邦,在音乐的丛林中。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
12.肖邦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答:
13.文中第三段写舒曼和李斯特,第五段写贝利尼和巴赫,两段同样是写“其他音乐家”,在表现手法和协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5分)
答:
14.你如何评价肖邦的成就?(6分)
答:
参考答案:
12.(1)肖邦具有艺术上的眼力和道德上的勇气,以独奏钢琴为倾诉个人心境的最佳手段,固守“私人叙述”的创作思路:(2)禀赋奇异,独守孤寂,排斥人生的喧哗与凯旋;(3)善于吸?收异质音乐,化为己有。 (4分。能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13.(I)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肖邦具有道德上的勇气。(2)第五段直接叙写典型事例,表明肖邦善丁汲取其他音乐家的艺术营养。 (5分。手法1分,作用或效果1分。答案完整可得5分。)
14.肖邦是一位伟大的天才钢琴家。他一生坚持白己的艺术个性,让钢琴成为倾诉个人心境的最住手段。他的作品独具魅力、广为流传、无与伦比。 (6分。能从三方面介绍肖邦的特点,且结合文本,有相关的知识佐证更好。)
本题解析:12.无
13.无
14.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