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七)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赞,号曰神童。族伯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州王行参军,俄署法曹。
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郞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显自兼延尉正,被引为佐。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时约郊居宅新成,因命工书人题之于壁。
显与河东裴子野等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粱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监初,举秀才……俄署法曹——署:代理
B.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检:查阅
C.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造:制定
D.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聊:姑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显“博涉多通”的一组是(? )
①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
②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
③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
④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
⑤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
⑥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六岁就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论》,被称为神童,八岁时过继给了虽有名望而无子嗣的族伯刘璩。天监初年,被举荐为秀才,从此走上仕途。
B.任昉曾经得到一篇文字脱落的残缺简书,没有人能够辨识。后来在周书中发现了原文,果真和简书上说得一致,十分惊异。
C.沈约担任丹阳尹时,与刘显相互对答。沈约自负地认为虽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试一试,结果刘显胜过了他,陆倕高兴地拍着席子称赞刘显非同一般。
D.刘显担任国子博士时,发生了僧人讼田一案,皇帝写了一个“贞”字,主管的官员不解其意,但刘显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给了僧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导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易于辄出俸钱辄:动不动就
B.亦不使罪蔓尔曹蔓:指牵连
C.刺史惊问状状:样子
D.其察易于廉约如此廉约:清廉简约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易于视诏曰?有垂白偻杖者
其治视益昌?罪小者劝,大者杖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不同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也相同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相同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也不同
小题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易于为属令?③使吏为办
②以易于挺身为民?④为指白枉直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易于为益昌令时,刺史治所城嘉陵江南,而刺史崔朴乘春游乐,何易于腰笏引舟至其处并责备了他,使他羞愧难容。
B.在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时,何易于先是命吏铲除茶树,后自纵火焚之,观察使认为他挺身为民而没有弹劾他。
C.何易于辄出俸钱助贫困百姓丧葬,体恤老人并向他们问政得失,百姓打官司,他亲自了解情况,公正决断并及时处理。
D.何易于改绵州罗江令,是时故相国裴公刺史绵州,能观察何易于治政,因而他观察到何易于廉约如是。
小题5:用“/”为划线部分断句:
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受之。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赵使廉颇将。秦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①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②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后秦王使王龁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马服:指马服君赵奢。②阬:活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用兵,迁为武安君——迁:调动官职,指升官。
B.赵王数以为让——让:谦让
C.秦军详败而走——详:通“佯”,假装
D.武安君遂称病笃——笃:(病)重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导致秦王让白起自杀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由是与应侯有隙 ②王听之,皆罢兵
③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④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⑤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 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攻下野王,上党和韩国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中,上党守将只好用归顺赵国的方法抵抗秦国。
B.秦军多次击溃赵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和秦军交战,所以白起用了反间计,最终成功地让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C.白起与赵括打仗,使用了诱敌深入等方法,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打败了赵军。
D.白起考虑到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可能会作乱,于是用欺骗的办法,把他们活埋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