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五)
2019-03-15 15:24:29 【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项是(? ?)


A.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三岁时母亲死了,被聂赫留朵夫的姑妈收养。十六岁时,她因与聂赫留朵夫发生关系并怀孕,被赶出家门。她去给人家当女仆,最后沦落到妓院。后来,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审判,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途中,她被聂赫留朵夫感动并决定与他结合。
B.《欧也妮?葛朗台》中,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和典型的个性化语言入木三分地塑造了著名的吝啬鬼、守财奴盼形象——葛朗台
C.聂赫罾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租金,面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
D.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查得严肃甚至充满恼恨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
这是在法庭上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桑夫见面的情景。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心情非常复杂。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每一项政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现在的高考名额分配办法是在高教资源十分匮乏、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下产生的。那时大学是国家举办的免收学费的福利型事业,正如居住、医疗等各项社会福利政策一样,招生名额分配是一种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模式,城市人享有某种“特权”,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对农村青年而言,上大学是转换身份、成为国家干部、吃商品粮的主要途径,其数量、编制是国家严格控制和限制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现在的高考名额分配办法是特定时代的不合理的产物。
B.招生名额分配是一种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模式,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
C.国家以前对农村青年上大学控制过于严格。
D.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以前在招生名额分配上极不公平。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己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
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项粘在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有删节)
小题1: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2: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小题4: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化事件中的“话语冲突”
王晓渔
一个逐渐多元的时代,不仅会出现观点的分歧,还会出现话语的冲突。具有标志性的话语冲突,可以追溯到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重返母校西安后宰门小学,按照惯例,小学生们使用着标准声调背诵着欢迎词:“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这种在大陆耳熟能详、甚至已经司空见惯的标准话语,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成为下载排行榜首的手机铃声,以至于随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时谢绝有关方面安排这种仪式。出于对标准话语的不满,公众一直就在尝试发现或者发明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这次事件促使公众全面反思话语的冲突。
  话语的冲突表现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另一种是个体语法的苏醒。在后宰门事件中,一向正确的标准语法经过海峡对岸的折射显现出荒唐的一面。等到2008年,公众对于标准语法已经具有本能的不满。余秋雨虽然早已在知识界公信力受创,在公众中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是他积累十余年的文化资本,通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篇文章就丧失殆尽。此前默默无闻的文学老年王兆山,凭借一首《江城子》名满天下,可是他的这套标准语法,连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先生都无法认同。但是,公众的不满往往出于人道主义,对于话语本身的反思依然是不够的,陈丹青和韩寒对于几位著名作家的批评,事实上也是对既有话语秩序的不满,可是他们同样遭到公众的猛烈批判。
  标准语法往往对个体语法形成一种压抑机制,随着公众对标准语法的不满,个体语法也开始苏醒。2007年的“散步”、“购物”,2008年的“打酱油”、“做俯卧撑”、叉腰肌以及“雷”、“囧”、“槑”等词汇,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个体语法。有的是人民群众的原创,有的出自政府官员,均迅速被人民群众活学活用,还有的是早已有之,只是未被激活。个体语法反抗标准语法,有时又解放了标准语法。瓮安事件之后,“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种标准语法已经失效。山寨文化是个体语法的全面爆发,每个不愿受标准语法压迫的个体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承认,现有的山寨文化并不让人满意,恶搞文化(其实是善搞文化)的灵魂人物胡戈制作的山寨新闻联播,也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山寨文化唤起的个体语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标准语法与一元文化是捆绑式的,如果试图营造多元文化,就要允许个体语法的出现。但是这种冲突应该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表现,不应是暴力的。掌掴阎崇年的那名青年之所以要挑战阎崇年,更多地源自“话语权的冲突”而非“话语的冲突”——如果一种个体语法不允许其他个体语法存在,它的根本精神依然是标准语法的,即独尊的一元文化。
  2008年充满话语的冲突,语言处于拉锯战状态,常有反复:开放公立博物馆、纪念馆,这是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话语;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又是无视纳税人权利的话语;很多先锋诗人主动放弃个体语法,投身于地震诗歌的标准语法里;习惯了标准语法的作协主席,到网上接受个体语法的挑战;张艺谋成了谢晋的接班人,完成了标准语法的传宗接代;茅盾文学奖变得暧昧起来,既有标准语法也有个体语法,可是越来越被忽略——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
  话语的冲突不意味着无需建立话语共识,由于公民话语依然没有建立,对于公共问题的讨论,依然缺乏基本规则,语言的拉锯战常常成为语言的无限战,思想争论以人身攻击而告终,很多文化事件热热闹闹又索然无味。但是,个体语法的苏醒对标准语法的不满,已经为公民话语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此我乐观其成。(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学者)
  (2008年12月《东方早报》,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学生们使用着标准声调背诵着欢迎词,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成为下载排行榜首的手机铃声,说明海峡两岸有话语冲突。
B.陈丹青和韩寒对于几位著名作家的批评,其对既有话语秩序的不满同样遭到公众的猛烈批判,说明公众还是维护标准话语秩序的。
C.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时谢绝有关方面安排这种司空见惯的标准话语欢迎仪式,主要是避免海峡两岸话语冲突的尴尬。
D.流行的个体语法,有的是人民群众的原创,有的出自政府官员,但均迅速被人民群众活学活用,说明个体语法已为社会普遍认可。

E.标准语法与一元文化是捆绑式的,如果试图营造多元文化,就要允许个体语法以一种温和的方式代替标准语法。
小题2:下面表述的内容不是作者所说“标准语法”的选项则(3分)
A.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
B.“打酱油”、“做俯卧撑”、“叉腰肌”、“雷”、“囧”、“槑”
C.“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
D.中华文化标志城
小题3: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小题4:“标准语法”和“个体语法”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作者最终要倡导的观点是什么?(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如今的农民工不仅仅为了一顿饭而来到城市,他们走进城市是为了追求新生活,是向往城市文化,是希望在城市成立自己的家。
  目前,农民工进城生活不仅没有制度保障,而且还存在一系列制度障碍。这些制度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内,每项制度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功能,各项制度之间既有内在逻辑关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目前,其他制度的实施,一般都不同程度地以户籍制度为依托,这就加大了户籍制度的改革难度;与此同时,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制度体系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作用。
  其实,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并不难,难的是其他制度的配套改革。如果采取新的思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剥离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那么农民工进城的改革才会有所推进。对于户籍制度只要恢复证明公民身份,满足社会管理需求的本来功能就可以了。对于其他配套制度改革,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制定农民工的不同的准入方式,分层分步,协调促进农民工进城。对于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一定要从“集体排他”转化为“个别排他”。所谓集体排他就是将一个社会群体整体的排除在一种制度之外,使他们丧失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是美国社会学家帕金索针对中国的特有现象提出的。就当前农民工进城问题,我们应该提倡“个别排他”,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考核准入机制,使达到一定知识、技能或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农民工享受到城市职工的待遇。这不仅符合公平原则,也有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然,我们放弃了“集体排他”并不意味着我们选择了“集体准入”。我们遵循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采取分层分类法:对农民工群体,我们以农民工自身的知识技能、就业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为依据,把农民工进行分层分类,让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享受与城市居民部分等同的福利待遇;对各项制度,我们也采取分层分类,不是某个农民工一旦获得准入就享有全部的政策优惠,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让他们不同程度地享受部分政策。
1.对目前农民工进城难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工进城生活不仅没有制度保障,而且还存在一系列制度障碍。
B.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进一步放大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作用。
C.城市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存在着“集体排他”的特点。
D.很多农民工在知识、技能或者经济承受能力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今的农民工不再为了一顿饭而来到城市,而是为了追求新生活,向往城市文化,希望在城市成立自己的家。
B.其他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的实施,都以户籍制度为依托。
C.就当前农民工进城问题,我们应该提倡“个别排他”,这符合公平原则,有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D.通过一定的考核准入机制,并达到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就应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恢复户籍制度原本的面目,循序渐进地剥离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那么农民工进城的改革就会有所改善。
B.农民工进城在城市容纳力上不存在问题,政府就应该多多地组织农民工进城。
C.面对市场的需求,针对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实际,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等的培训。
D.分层分类的进城体制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这一定能解决农民工无法真正进入城市的问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