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5:27:18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胡(?作者 ?全宪章) “吱”的一声,悠悠的,像旧时农家大院里的一扇门开时很滑溜的一声响。这曲子便如憋足了一口气的人吐出很有分量的一叹。接着如泣如诉的长调飘过来了——这便是一种叫二胡的乐器给我耳朵注入的感觉。此时,即使闭上眼睛,那弓在内外弦上的滑动,也能把演奏者的形象勾勒出来:一个削瘦的男人,一身蓝布长衫,一脸的浓厚的忧怨。这便是以瞎子阿炳为代表的二胡演奏家在中国音乐舞台上留给人们的形象。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二胡是和老百姓的悲苦日子连在一起的,在许多电影的画面中,满目疮痍的大地,背井离乡的农民,风雨飘摇的故乡,常常伴着那催人泪下的二胡之音。二胡悠悠地响起来,眼泪刷刷地流下来。有时候感到,中国老百姓的那点心思,咋能一下子就被一把二胡给牵走了呢?二胡的弓把一个音符拉得长,那人的心思也就走得远。那马尾巴的弓如果突然一顿,听者的心思也便倏地一沉,不知后面将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想起我初学二胡的时候,从磁带中听着阿炳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便双眼模糊了。也难怪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此曲后说“‘断肠之感’这话太合适了”。确实,阿炳这盲艺人饱尝人间辛酸的心声,怎能不叫人断肠?如《江河水》《雁南飞》等名曲,那音乐一旦流进人的耳朵,你会不由地进入对原野故乡的遥望,对一个人的思念,对苍茫山河的依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叹。万千惆怅,漫漫思绪,都被在弓弦上游动的音乐之魂牵引着走向远方。余音袅袅时,她又引起你回头不停地张望。 二胡的声音不花哨,不轻浮。它不是轻飘飘的风,它的声调基本上是中和之音。这当中似乎就有黄土地上的农民做人的追求,含蓄而不事张扬,平和而不走偏激,稳稳当当地往前走。如果哪个拉二胡的人玩一点滑音的技巧,那就好像一个一向厚道的 脸上偶尔露出一丝狡黠,叫 琢磨一会儿便消失。有时偶尔听到一首欢快的二胡曲,总觉得那是二胡的感情被抑得太久了想要放松一下。老百姓要酣畅淋漓地宣泄大喜之情,那要造唢呐清脆的吼叫。让二胡表现大悲大喜那就难为它了。 记得儿时看到一位拉二胡的先生,他一上台便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随着右臂有力地一抖,乐曲响起,他的头颅便在倾斜中低垂,左手在弦上滑动颤抖,带动了整个身躯的晃动。当时我想,一把二胡,一首曲子,怎么就把上台前一个好端端的人折磨成这般痛不欲生的样子。现在想来,那是对音乐倾心的投入,那叫如痴如醉。首先是人把音乐弄神了,乐曲反过来才把人弄哭了。唉!芸芸众生在黄土地上酝酿的感情,似乎只有二胡才能拉得动。 史料记载,二胡的出现是唐代以后,自宋代起,随着演唱艺术与戏曲的繁荣,二胡、板胡走向民间,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局面。有音乐史家认为,弓弦乐器的出现,表明了人的感情世界的更加丰富,二胡便是一例,它能把普通人心里的那点事拉得一波三折。 时光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中国人开始往生活中添加一点浪漫的滋味,抑或是一种情调。表现浪漫情怀似乎是以音乐王子自居的小提琴的特长。小提琴在城市中有着贵族气质。它常在幽幽的灯光里,以没有杂质的音色表现秋水般的轻柔。对此二胡不以为然。二胡深知自己的使命就是用音乐向普通人叙述一个故事,一段日子的情感经历。二胡的两根弦之所以立着而不像小提琴的四根弦一躺着,那是因为二胡觉得在由内弦和外弦构成的阴阳世界里,能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倾诉出来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因素掺和。 所以,在任何时候,二胡绝不躺着唱歌。 1、文中说“余音袅袅时,她又引你回头不停地张望。”为什么会使人“回头不停地张望”? 2、作者将二胡和小提琴作比较,试说出二胡和小提琴有哪些不同。 3、在作者看来,二胡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结。为什么说“芸芸众生在黄土地上酝酿的感情,似乎只有二胡才能拉得动”?请结合全文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分条概括。?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描摹二胡的声音,勾勒演奏者的形象,既写出了“我”对二胡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表明二胡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二胡总是诉说普通人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表现人们心中的凄凉和忧叹,难怪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后也会生出“断肠之感”。 C.作者引用史料,目的是为了说明二胡走向民间以后,不仅改变了以往打击乐器为主的局面,而且也使得人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D.在文中,二胡不仅是叙写的对象,更是感情的寄托和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象征。作者在抒发对二胡的深厚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
| E、作者善于选取典型材料,在细处着墨,往深处挖掘,使二胡这一寻常事物的形象魅力和文化蕴含着得到了清晰地呈现。语言朴拙而饱蘸情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 1、二胡声容易引发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祖国山河的依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叹。 2、二胡有平民色彩,两根弦立着演奏,长于表现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小提琴有贵族气质,四根弦躺着演奏,长于表现浪漫情怀。 3、(1)二胡是和老百姓的悲苦日子连在一起的。(2)二胡的声音暗合了黄土地上农民做人的追求(不花响,不轻浮)。(3)二胡长于表现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4)二胡和劳动人民有着同样的自尊和执着。 4、B C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地的语言 ? 阿来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 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选自《人民文学》2009.1.有改动) ? 【注释】阿来,当代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1)作者将“高速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作者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以“大地的语言”为题?通观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从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角度,各举一例予以赏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如今城市化 、商业化、工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表面上,高速路将城市与乡村连为一体,实际上,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处于弱势地位,乡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出资源,换来的只是城市的繁荣和自己的落后。(2)中国是农业大国,正是那些在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农民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农耕文明。作者这样说,既是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也是表达对他们由衷的敬意。 2.作者在淮阳土地上见到了大片农田和生长茂盛的庄稼,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联想到它伴随着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而联想到农耕文明被挤压的现状,因而产生忧虑。以此为话题,引起人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重视。 3.大量使用比拟、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用词简洁、典雅,富于表现力;长短句交错使用,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4.意在强调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民以食为天,有粮则稳,无粮则乱。作者没有否定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他是在善意地提醒人们要冷静地看待农业,土地、庄稼,永远是人类最宝贵、最值得信赖的资源。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理性思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征服与绥靖——文明扩展的观察与比较 征服是文明扩展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方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常常是通过征服行动而实现的。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看,征服其实就是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 欧洲史至少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都是一部以征服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君主都无一例外具有“征服的嗜好”?德国政治学家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中说:“政治的行动和动机的根本政治特征可以归结为敌与友。”这句话移用到形容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征服者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友,另一种是敌。“友”意味着同一地缘政治实体内的公民、臣民、顺民; “敌”则意味着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敌与我的关系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一边是我国我族的世界,另一边是异国异族的世界。敌我关系构成了这个征服者世界的基本格局。征服者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一既是现实也为自己的预设所加强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就是历代征服者生活的主轴,他们从这种代代相传的高级游戏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欧洲社会的传世美德如冒险犯难、勇敢顽强、向往荣誉、视名誉高于生命等,毫无疑问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敌我对峙意识和文化理念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他人既然如此充满敌意,世界既然如此凶险,生存之道则只有挥刀舞剑。正如公元前508 年,罗马贵族加伊乌斯·穆思乌斯在献俘仪式上对着伊特鲁西亚俘虏说的那样,“我是罗马公民……我是你们的敌人,作为你们的敌人,我将要杀死你们;我可以去死就像我一如既往去厮杀那样: 去死和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这就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穆思乌斯对罗马人生活之道的诠释真是将罗马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人的野兽本性,或者说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罗马的道德观,无论勇敢、忍耐、冒险,还是无畏、节制,皆与敌我对峙的理念有关。罗马人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残酷的丛林世界,舍此不能竞争求存。罗马的政客西塞罗反对凯撒独裁,但他依然可以走向元老院向元老们呼吁,请求他们表彰凯撒征服高卢。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用今天的术语说,叫做“双重标准”。他不是一般地反对独裁,他只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但拥护且赞扬凯撒独裁周边民族。今天超级大国盛行“双重标准”,其始祖正是纪元之交的西塞罗。在西塞罗眼里,既然敌我泾渭分明,那对我和对敌,处置方式应有不同。对内秉持法治,对外则必须独裁凶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思考文明的扩展就不能不重视征服和殖民带来的巨大效应。它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原因在于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虽有可议之处,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马基雅维里比我们更早观察到这一点,他说:“获取领土的欲望确实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由秉持这“人之常情”的人组成的国家更不能脱离这特征。可以想见,当他们不幸地身处一个有限空间的时候,难免会形成争夺。马其顿人、罗马人,然后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代的欧洲人,深刻认识到马基雅维里所说的“人之常情”,并把它铭刻在心,成为文化理念。所以,至今为止,世界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全是由他们发动的。?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欧洲君主“征服的嗜好”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洲君主认为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不去征服敌国,就会被敌国征服。 ? B.在征服者心中,世界的基本格局是敌我关系。这种预设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异国异族的敌意。在凶险的世界里的生存之道就是征服。 ? C.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种类似于高级游戏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征服者生活的主轴,君主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D.“去死和去厮杀”是欧洲君主的生活之道。这种生活之道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 ?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征服是文明扩展的唯一方式。它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使先进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得以传播。 ?
B.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敌与友”。这一理念使他们对自己的臣民秉持法治,施行仁政;对异国异族人则独裁凶猛,施行暴政。
C.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是“双重标准”:他一方面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另一方面拥护凯撒独裁周边民族,支持凯撒对高卢的征服。 ?
D.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在人类文明的扩展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的观点就是主张通过战争手段征服邻国。 ?
B.征服这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蛮横的暴力和惊人的杀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
C.无论是罗马的凯撒征服高卢,沙皇俄国侵占中国海参崴,还是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都是通过征服和殖民扩张领土。 ?
D.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中国秉持的“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会取代欧洲的征服文化,发动更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去厮杀”和文中“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意思不同;文中第三段主要阐述的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而不是“欧洲君主”的,选项偷换概念。)?
小题2:A.“唯一”的表述绝对化;B.“仁政”“暴政”的说法无中生有;D.文中第4段中的“可议之处”指还有待商定,不是选项中的“无可争议”。?
小题3:A.孔子的意思是反对用武力来使人臣服;B.第4段说征服“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利弊难以评价;D.强加因果,不合逻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文化赤字很大
赤字用在文化上,无非是借指文化进出口方面的弱势。试想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拥有数量巨大且增势不减的贸易顺差,却为何长期在国际文化贸易中“赤字”高悬?
不久前,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中国翻译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理应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
王晨所谓的“文化赤字”,是指中国人在世界上表现中国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化产品及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仍然有限,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他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紧迫。在他看来,中国缺乏翻译人才是造成“文化赤字”的关键因素,因为翻译是对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不论是对于中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还是对于介绍中国发展、中国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翻译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是,中国翻译界目前却面临着突出的人才问题,特别是对外传播事业中亟需的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相当匮乏。
王晨所言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翻译确实是沟通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桥梁”,但是他可能忽略了这点: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翻译工程或翻译事业,并不是由“文化输出方”进行,而是由“文化输入方”承担的。
以世界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规模最宏大的翻译事业——汉传佛教译经事业为例,作为“文化输出方”的印度几乎很少主动把佛经翻译成汉文,再“输出”到中国,反而是作为“文化输入方”的中国,既有朝廷迎请梵僧、胡僧入华译经弘法.也有华僧远赴天竺求法,把梵文佛经带回国翻译。
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是否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比,也有可议之处。能海上师和法尊法师等汉地僧侣,在民国年间去学经求法的藏地,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当时的西藏还是农奴制社会。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雪域高原上诞生并发展的藏传佛教,仍然能够成为向汉传佛教补充养分的“文化输出方”。由此可见,中国能否尽快摆脱“文化赤字”并实现“文化盈余”,与中国是否有“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之间,其实关系不大,关键是在中国文化本身。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中国文化原创者方面存在问题。内地文化机构以国有机构为主,“国”字号有两大缺陷:一是缺乏适合创新的宽松环境,人员思想受到束缚,甚至思想僵化,不敢大胆创新;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人员的创造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人才流失严重,而无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对现代文化的发展,都是需要创造力的。其二是文化传播者方面也有不足。中国不是没有文化精品,而是缺乏传播力。传播文化离不开文化载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电影等。载体是物,其拥有者是人。而文化载体拥有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其价值观、市场眼光和文化素质,决定其是否具有出色的文化价值识别能力。(摘自《联合早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赤字”产生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晨认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中亟需的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相当匮乏,巾国缺乏 ?翻译人才是造成“文化赤字”的关键因素。 ?
B.本文作者推翻了王晨“缺乏的翻译人才是造成‘文化赤字,的关键因素”的论点,认为中 ?国之所以会产生“文化赤字”,关键在于中国文化本身。 ?
C.中国文化原创者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文化载体拥有者的价值观、市场眼光和文 ?化素质,决定其是否具有出色的文化价值识别能力。 ?
D.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现代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力,而政府资金投入严重 ?不足,导致人员的创造积极性不高,人才向外流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翻译,不论是对于巾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还是对于介绍中国 ?发展、中国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围际影响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
B.在本文作者看来,中国是否有“高水平的中泽外专业人才”,与中国能否尽快摆脱“文化 ?赤字”并实现“文化盈余”之问,其实并没有联系。 ?
C.汉传佛教译经事业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翻译事业。期间,作为“文化输出方”的 ?印度几乎很少主动把佛经翻译成汉文。 ?
D.作者认为,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西藏能够承担“文化输出方”的角色,由此看来,“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文化传播”不成正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存在严重的“赤字”现象,这种现象并没有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 ?快速增长而减少。 ?
B.如果中国翻译界能有效解决对外传播事业中亟需的高水平的中译外专业人才问题,“文 ?化赤字”问题就会发生改观。 ?
C.能海上师和法尊法师到藏地去学经求法,与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没有多大关系, ?很可能与藏传佛教本身有关。 ?
D.即使中国的经济地位再高,对外交往再密切,如果不从“中国文化本身”找原因,也很 ?难改变“文化赤字”现状。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是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下列对第2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B.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C.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D.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2.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B.“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C.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D.“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3.根据全文分析,不属于今日的中国需要启蒙的理由的一项是(? )
A.就中国历史而言,启蒙是一个没有完成而被打断的历史任务。
B.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C.进入21世纪,中国思想界对启蒙仍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D.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因其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D.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知识界关于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参考答案:1.B
2.A
3.C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