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5:46:08 【

1、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如果说信息得不到应有的保密,那么政府、公司和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将陷入混乱,这个社会将变得不可收拾。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吉林领导的一家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商用价值的量子密码系统。量子密码系统技术依赖于量子物理学理论,即对一个量子系统的任何观察必然会改变该量子系统。该系统的原形机包括一个随机数发生器和能够发射和检测构成量子信号的单个光子的设备,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绝对安全。
常规的密码系统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都在集中开发功能强大的数码锁,但是,如果某人偷到数码锁的密钥,那么即便是最强大的数码锁也无济于事。应用量子密码系统就能保证这把密码锁的密钥,在该技术中,密钥是以光子的形式传递的,光子偏振方向的变化是随机的。因为任何试图分析该信号的行为都会改变偏振方向,所以发送者和接收者通过对光子偏振性的比较就能发现是否有人试图窃取该密钥。如果密钥光子的偏振方向有变,发送方再次发送新的密钥,直到接收方收到一个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密钥为止,这样就能保证密码锁的安全可靠。
现在,量子密码系统仍然是超前的,通常用于商业的是非量子密码系统,如公共密钥系统。公共密钥系统的安全性在于当今的计算机速度还不够快,因而不能破解它的密码。今后,随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这种系统将毫无用处。
对于所面临的挑战,吉森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准备。其中之一是量子密码系统中光子的长距离传输只能通过一次光脉冲在空气中或光纤中完成,而无法进行放大,因为任何放大作用将破坏量子编码信息。经过大量的试验,吉森小组在传输距离上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们已经将一把量子“钥匙”通过光纤从日内瓦传输到洛桑,距离超过67千米。
7.对于“量子密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密码系统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绝对安全,具有较高的商用价值。
B.量子密码系统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量子物理学理论。
C.量子密码系统对任何一个量子的观察都会使该量子系统发生变化。
D.量子密码系统的原形机由一个随机数发生器和能够发射和检测构成量子信号的单个光子设备构成。
8.量子密码系统与常规密码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有强大的密码锁? B.是否有公共密钥系统
C.是否能够破解密钥密码 D.是滞以光子的形式传送密钥
9.最后一段中提到的“面临的挑战”指的是
A.计算机运算速度不够迅速。 B.如何保护密钥的问题。
C.如何保护量了密码系统的问题。 D.量子密码系统中光子的长距离传输问题。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密码系统一旦投放市场,“黑客”将对“量子密码锁”无可奈何。
B.应用了量子密码系统的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人将不再需要设定密码。
C.公共密钥系统安全性不够,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人找到破解的方法。
D.随着量子密码系统投放市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的保密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参考答案:CDDB


本题解析:7.C(从第一段“量子密码系统技术依赖于量子物理学理论,即对一个量子系统的任何观察必然会改变该量子系统”中可以看出)
8.D(从第二段“应用量子密码系统……是随机的”中可以看出)
9.D(由最后一段中“其中之一是量子密码系统光子的长距离传输只能通过一次光脉冲在空气中或光纤中完成”可以看出)
10.B(“不再设定密码”不当)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另一种爱
乔叶
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灭了自己。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在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小题1:文的标题“另一种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相对于一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想法而言的。 (2分)
小题2:从全篇看,“学会爱自己”有三层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6分)
?
?
?
小题3:什么要“学会爱自己”?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来?
?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提出“学会爱自己”这一观点,是因为别人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随时都有失去别人关爱的可能。
B.《绿墨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因此离不开别人的关爱和帮助。
C.老音乐家和女钢琴家的故事都是“珍爱”自己的典范,不同的是,一位是用幽默化解痛苦,另一位是用极端表示抗议。
D.为了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在任何时候都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

E.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做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是对生命崇尚和珍重的表现。


参考答案:
小题1:珍爱自己、渴望别人关爱(需要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小题2:(1)严格要求自己?(2)自我激励?(3)善待生命
小题3:(1)因为这体现了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
(2)因为这是真正懂得珍爱这个世界的前提。
小题4:B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章太炎
张中行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就难免使人生疑。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总的印象是: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这是大醇。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这是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上天不负苦心人,是一九三二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广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年)。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
1.结合全文,概括章太炎先生“怪”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说“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章太炎先生的“大德”之“本”是什么?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文中直接引用章太炎先生的原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自我评价与公认迥然不同;②治学好奇,有时有意钻牛角尖;③脾气倔强,有时近于迂。。
2.本:为人有正气;思想上忧虑国家前途与命运。以高徒相拥的恭敬衬托章太炎先生的可敬人格;以成名弟子助其演讲衬托章太炎先生的高深学识。
3.①表现章太炎先生说话“诙谐而兼怒骂”的个性特点;②表现章太炎先生对时局的洞察和为国事而忧愤;③表达作者对章太炎先生的钦佩、缅怀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贺江,发源于湘桂交界的黄沙岭南麓,是西江的主干支流之一。古称封水,有两个源头,一是富江,源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麦岭镇,流经富阳、钟山、西湾后称为临水;二是桂岭河,源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向南流经开山、桂岭、大宁、黄洞,至贺街东南与临水相汇。两河交汇后称贺江,自北而南流经八步区的信都、铺门和封开县的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全长433公里。
  贺江是当年封建王朝平定岭南、沟通南北、弘扬文化的“海陆丝绸之路”和“安南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西边的富江、临水河道,“可通巨舰”,连接湘、贺;东边的桂岭河道,虽然“水浅滩高,仅容小舠”,但紧扣湘、粤、桂三省,亦为古代的重要通衢。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开辟了贺江通道。此后,历代王朝对岭南用兵,包括汉武帝讨伐吕嘉之乱,光武帝平定“二征”起事,唐李靖平定临贺,宋岳飞战曹成、狄青南征侬智高等,都充分利用这一水道。而且,贺江良好的水运条件,还是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和中原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近几十年在封开、贺州、钟山、富川等县(市)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汉、唐及其以前的文物,封开县和贺州市博物馆各自藏有文物一万多件,均以两汉为最多。从这一点可以推断,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贺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是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原的经济文化由此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传播。
  既然贺江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维持其畅通必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所以,历代王朝都在要冲之地修筑城池,派重兵防守,确保对这一通道的有效控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即在贺江河岸密集设置广信、封阳、临贺、富川四县,如果加上北部近邻的谢沐、冯乘,东翼的端溪、高要,西翼的猛陵、荔浦,有十县之多。而且,县治的规模十分庞大,在广西境内少有。封阳古城,城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80米,残城墙高约4米、厚10米;临贺古城,城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50米,残城墙高约1.5米、厚3~4米;在贺江与珠江汇合处,还有今属广东的封川古城。三城均处于流域的小盆地内,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交通考察,其布局都比较合理。由中原南来的人员、物资,逆潇水而上,转陆路通过萌渚岭、进入贺江,然后即可南下苍梧,东趋番禺、出大海;西通云、贵,南达交趾,纵横整个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而直到唐初,这里都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密集的地方。
  行政机构的设置,伴随而来的有官吏、士兵以及随从人员和家属,无形中带来了大量定居的人口。同时,由于南岭隔阻,无论是秦末还是汉末等多次农民反叛,魏晋南北朝的中原战乱,贺江流域都免于蹂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北方移民。由此,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首先在贺江流域使用并逐步推广。1982年3月,在贺江东岸发掘两座三国时期吴国的平民墓葬,共出土遗物79件,其中锄、镰、刀、削、锯、凿等铁器有19件;莲塘镇的汉墓中还出土有使用牛耕的铁铧。这是农业发展的最好例证。因为有城池、有官吏、有驻军,自然增加了人口数量,人要吃饭、穿衣,自然离不开农业生产。但城池又不直接生产粮食,只能依靠其他地方供给。在商品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能力有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的情况下,开垦土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以保障供给,是理所当然的。每个县城实际上还是具有经济职能的小区域中心,成为开垦土地、进行农业开发、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据点。通过它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汉唐以来,贺江河道上始终保持着几个郡、县治所,自北而南,富川、钟山、建兴、临贺、封阳(信都)、广信等依次排列,是河道与古城相互依存的典型区域。
1.根据文章,下面对于“贺江通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江与桂岭河交会后称贺江,自北而南流经八步区的信都、铺门和封开县的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是西江的主干。
B.贺江是当年封建王朝平定岭南、沟通南北、弘扬文化的“海陆丝绸之路”和“安南贡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西边的富江,临水河道,“可通巨舰”比东边的桂岭河道更重要。
C.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开辟了贺江通道。此后,历代王朝对岭南用兵,都是利用贺江通道水道,从中原进入岭南。
D.之所以历代王朝都在要贺江两岸的冲之地修筑城池,派重兵防守,确保对这一通道的有效控制,是因为贺江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维持其畅通必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即在贺江河岸北部、北部近邻、东翼、西翼设置县治十处之多。县治的规模十分庞大,在广西境内少有。
B.由中原南来的人员、物资,逆潇水而上,转陆路通过萌渚岭、进入贺江,即可南下苍梧,东趋番禺、出大海;西通云、贵,南达交趾,纵横整个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而从秦至今,贺江刘宇都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密集的地方。
C.贺江通道虽然在秦朝就已开通,但由于有南岭隔阻,历朝的几次战乱,贺江流域都免于蹂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北方移民。
D.汉唐以来,贺江河道上始终保持着几个郡、县治所,自北而南,富川、钟山、建兴、临贺、封阳(信都)、广信等依次排列,是河道与古城相互依存的典型区域。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派兵开辟贺江通道,本意是方便运输作战的粮草军械、方便行军行军用道,无意中却使贺江通道成为了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和中原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
B.近几十年,在贺江郡治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汉、唐及其以前的文物,以两汉为最多。从这一点可以推断,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贺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是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原的经济文化由此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传播。
C.封阳古城、临贺古城、封川古城三城均处于流域的小盆地内,这样的布局,是为了军事作战考虑,遇敌入侵既可以在盆地四周居高临下守,也可以依水而守,布局合理。
D.贺江通道的开辟,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可通过贺江通道运往中原,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首先在贺江流域使用并逐步推广。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从村庄到田野,一场雨的距离既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它可能会耗费一个人一生的时光,也可能是瞬息的景致。村里许多人的时光都是消耗在这段路上,按说这并不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可他们的鞋烂了一双又一双,身体矮了一截又一截。它先是一点一点下在他们最外在的身体上,再下在他们有些皱褶的生活里,最后就完全打湿了他们的生命。
  ③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折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④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干了一冬的村子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也许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⑤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⑥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⑦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地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全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⑧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⑨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
1.本文的题目是“干渴的村庄”,作者在开头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其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七段的开头,作者说“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请分条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主要描写春雨给村庄带来的“欣喜”,请从语言技巧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作者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又说“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可见,作者对村庄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反衬手法。用有雨时村庄充满生机和快乐反衬近些年村庄的干渴,表现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村庄的深厚感情。(意思对即可)
2.①土地养活不了他们,产出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②土地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③村庄中更多的人对种地失去了信心,人们都纷纷离开了村庄,④于是土地荒芜,村庄越发失去了生机和希望。(意思对即可)
3.示例:①细节描写(或白描手法):对油菜、胡豆花、小动物以及乡村父亲们的脸等细节进行刻画,使春雨中“含情脉脉”的群像得以简洁传神地表现。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给村子带来的欣喜,表达对童年村庄生活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4.作者对村庄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①有对村庄荒凉衰败的现状及未来的隐忧,②也有对村庄能够风调雨颇、兴旺繁荣的美好期盼或憧憬。(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