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A.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源于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 B.比较思维的理念,跨界研究的方法,已为人文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者采纳。 C.比较文学的理念与方法,已成为人文与社会学中不同专业领域的共有资源。 D.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为众人所接受。 |
2、阅读题 京剧的创新发展应尊重艺术表演规律
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都为京剧奠定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也形成了它与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面对当代观众与昔日观众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特别是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的竞争。京剧面临着一个严峻课题。
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必然是在坚守传统的前提下发展变化的活态艺术生命。事实上。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的艺术创造吏。一代代杰出艺术家成功的创造。超越了先辈的成就,推动了艺术的进步,葆有了艺术的活力。
京剧创新是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创造过程。理想的京剧创新,应该是在尊重京剧艺术特点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性的审美发展。京剧艺术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背离本体而使人难寻其固有的形迹;京剧的突破应敢于尝试以前没有的新题材、新生活、新形式,但又不宜背离京剧所擅长的故事形态、表演特点而另起炉灶。在选择题材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上。应首先充分尊重京剧艺术的本质。符合其表现特点,切合其创造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创新的成功。
成功的京剧新作,应是在遵守京剧程式化、写意性表现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体现当代美的作品。京剧在表现方式上的独特美学追求,是历代艺术家心血创造的结晶,是京剧艺术历经多个时代变迁.而仍能魅力与价值犹存的关键。
遵循京剧特有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法则,应成为延续、发展京剧艺术的创造基础。实践证明,京剧艺术更善于表现故事性强的事件,更利于表达强烈明晰的情感,更适合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更长于用抒情和多彩的唱、念、做、舞、打的手段营造出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表演效果和欣赏魅力。这些年,京剧创新过程中的成功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京剧发展,应是在发扬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造特征时,推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新风格、新大师、新作品。京剧是以表演艺术为看点,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它具有与电影、话剧那种以群体效果为追求的表演风格不同的,以主要人物和这个人物的剧中体现——主演和优秀演员为中心的突出个体的表演特质;同时它更具有主演功力与才力必然成为塑造人物、形成看点、吸引观众的核心的不可违抗的基本规律。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京剧的创新发展,绝不能够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它必须要以表演手段的精彩、表演风格的特点,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独特表演魅力为创造的基础。实践证明,优秀的编导的创造性固然很重要,但终究不能代替表演艺术对题旨、故事、人物的承托,成就和实现编导智慧与追求的终极因素.仍是表演艺术和演员的创造成果!
京剧创新发展是一项历史赋予夸人的光荣义务,也是夸人对京剧文化延续光大理应做出的奉献。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京剧艺术的积累才会丰富。[节选自2009年9月3日《人民日报》]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京剧与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是,京剧具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
B.京剧要面对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和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的竞争.因此京剧必须另起炉灶,不断创新。 C.京剧艺术的魅力与价值犹存的关键,是因为京剧在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美学追求。
D.京剧是表演艺术和演员的创造成果,只有京剧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实现对题旨、故事、 人物的承托。
E.因为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所以京剧艺术的积累较为丰富。
2.下列对文中“表演艺术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表演艺术家的作用比优秀的编导更为重要。
B.京剧的创新发展,决不能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
C.主演和优秀演员即是剧中表演艺术家。
D.京剧是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
3.根据文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京剧的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合文意,分点列出京剧创新发展应该尊重的艺术表演规律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博会,倾听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
每届世博会都留给我们非凡的惊喜。翻阅150多年的世博史,犹如品读一本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清晰传来……
150多年来,美国曾先后13次举办世博会。“举办世博会的过程,几乎就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上海世博美国馆副总代表俞天睦表示,“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路。”而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对于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历史意义,它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从福特、克莱斯勒等灵活的筹资参展方式,到中国、捷克斯落伐克众多国家争设独立展馆,无一不显示出“越是艰难时刻,越显合作珍贵”。回望历史,俞天睦感慨地说:“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正是美国建国100周年,那是世博会第一次在欧洲之外举办。当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今,世博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无疑对未来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作为世博会的发源地,英国用一朵盛开的蒲公英,向世界诉说一个老工业国对未来、自然、城市的探寻。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曾给世界带来太多震撼,人们在“水晶宫”里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和工业品: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按捺不住骄傲和自豪:“每个人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然而,陶醉于第一次世博会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严重污染的河流、日渐减少的绿色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世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1970年3月15日,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亚洲,并且在日本大阪取得了空前成功。欧美尖端技术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的披露,让进入“小康”时代的日本国民大开眼界,其中展出的便携式传呼机、无线电话、视像电话、电动轿车、磁悬浮列车以及罐头饮料、快速食品,迅速商业化和普及化,风靡日本。大阪世博会成功的举办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它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历届之最,志愿者人数最多,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
回望159年的世博史,中国从“参与者”到成为“东道主”,从一个侧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1894年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办世博会的主张;1910年,出版家张元济在参观同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后对中国简陋的展厅陈设、偏僻的展位深表痛心。回国后,他“掌舵”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博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2002年,中国郑重申办世博会;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世博东道主之梦终于成真。当充满中国元素的“东方之冠”中国馆拔地而起时,也将一个中国的富强梦嵌入了世博会新纪元的扉页。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这个古老而焕发生机的国度,我们坚信:中国在世博历史上将续写新的传奇!(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4月21日,有删改)
1.关于世博会的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世博会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世博会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
B.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它既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包含着人类对思想与理念的变革。
C.世博会对每一个举办国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举办国可以借此机会增强本国的实力。
D.世博会移至中国举办,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报名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志愿者人数最多,园区面积最大,中国首次参加。
2.关于世博会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影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13次世博会在美国的成功举办,对美国由发展中国家向世界强国迈进具有重要历史作用。
B.伦敦世博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与理念的变革,它让人们从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
C.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日本国民进入了“小康”时代,它成为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D.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古老的中国将焕发出生机,并将逐步实现自己的富强之梦。
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876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启示我们,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无疑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称为一届“希望的盛会”,它彰显了各国在艰难时刻合作精神的珍贵。
C.早期的中国人曾有过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梦想才一步步走进现实。
D.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给世界带来了工业革命,193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对当时的世界经济也具有历史意义。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最后一课
张春风
3年前,18岁的珍妮一时糊涂,因在金店盗窃了一枚昂贵钻戒,被关进了女子监狱。通过洗心革面,她在平安夜那天提前获得了假释。
珍妮怯怯地走出了大门,站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她不知自己该不该回家。自入狱后,父母只探望过她两回且态度冷淡,也许父母是怪自己玷污了家族的名声。因此,她并没有告诉父母出狱的消息。
珍妮正不知所措时,狱警苏珊走了过来。在监狱,善良的苏珊是每一个女囚的朋友。苏珊似乎看出了她的窘境,微笑地说:“珍妮,今晚我邀请你一起过平安夜。”
苏珊将珍妮带回了家,那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门口的圣诞树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息,桌上的烤火鸡散发着扑鼻的香味。
苏珊热情地介绍:“这是珍妮,今晚将跟我们一起度过平安夜。”丈夫杰森是个律师,和蔼地说:“珍妮,欢迎你。”苏珊的女儿伊莲是个典型的嘻哈族,打了声招呼“嗨”后,就自顾去弄圣诞树上的礼物了。苏珊笑着说:“珍妮,先上楼洗个澡吧,晚餐马上开始了。”珍妮点点头,低头上了楼。
在浴室,珍妮足足冲洗了25分钟,她想冲去身上所有的晦气。洗完后,珍妮神清气爽地走下楼。这时,伊莲正躲在阳台边悄悄打电话。
苏珊摆好餐具后,喊楼上的杰森下来吃饭,他疾步走了下来,迫不及待地问:“亲爱的,看见我放在卧室床上的5000美元了吗?我刚才去了一趟书房,回来就不见了?”苏珊摇了摇头:“我一直在厨房呢。”杰森狐疑地说:“奇怪,我半小时前放在那的。”他下意识地望了望珍妮。珍妮慌乱地说:“请相信我,刚才,我一直在浴室洗澡。”苏珊坚定地点了点头:“杰森,虽然浴室就在卧室的隔壁,但请别怀疑到珍妮。”
这时,伊莲兴冲冲地跑了进来。杰森一边切着烤火鸡,一边询问伊莲,伊莲摇摇头说:“我可从来不干这样的事情。”
餐桌上,珍妮小心翼翼地吃着烤火鸡。这时,杰森突然问:“苏珊,你还没说珍妮是从哪里来的呢?”珍妮大吃一惊,原来,苏珊还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遭遇。苏珊淡淡地说:“今天,珍妮刚刚出狱。”话音未落。杰森笑眯眯地说:“珍妮,这没什么,真的!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错误呢。来,咱们一起为珍妮重获自由干一杯!”珍妮感激不已。可是,伊莲明显不怀好意地问:“珍妮,当初你是因为什么而入狱的呢?”珍妮犹豫片刻,红着脸说:“是……是偷窃。”苏珊尴尬地打着圆场:“珍妮,再多吃点烤火鸡吧。这可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说罢,又切了一大块给珍妮,可是,此时美味的烤火鸡已经寡淡无味。杰森父女虽然不说话,珍妮总觉得,他们犀利的目光让自己脸上火辣辣的。
晚饭后,苏珊将珍妮领到了楼下一个整洁的卧室。进屋后,珍妮不禁蒙住被子号啕大哭。因为失眠,半夜她悄悄走出了卧室。这时,她发现苏珊的卧室还亮着灯。深思熟虑后,珍妮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将政府发给每一个囚犯出狱后的津贴5000美元交给杰森。
第二天清早,珍妮悄悄将钱压在客厅的花瓶下,然后,蹑手蹑脚出了门。珍妮刚想开门,客厅的灯亮了。原来苏珊正端坐在沙发上,失望地问:“珍妮,为什么要这样做?”珍妮呆住了:“我……”这时,杰森和伊莲也同时走了出来。原来,他们每一个人都起得比自己更早。
伊莲一改昨天不驯的装扮,拉住珍妮,问:“你明知道那5000美元是我拿的,为什么不当众说出来?”原来,珍妮听到昨晚伊莲在阳台上打电话说自己偷拿了父亲的5000美元,去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巴黎度假。
苏珊大声地问:“告诉我,为什么要把罪名揽到自己头上?”珍妮低头说:“对不起,我不能破坏你们家庭的和睦。纵然我说出真相,你们也不一定会相信。因为,我曾是个偷窃犯。而伊莲,是你们的亲爱女儿……”
杰森走了过来,不好意思地说:“昨晚,是我们合演了一出戏。因为,苏珊想给你上最后一堂课。”珍妮诧异地问:“为什么?”苏珊轻轻搂住珍妮,慈爱地说:“其实,大家早已相信你了。可是,你却仍不自信。记住,你已经走出监狱,已经为曾经的罪名付出了代价。你现在和我们一样,以后,当你再被别人诬蔑的时候,一定要大声地站出来反驳。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忘掉过去。”苏珊并不知道,她挽救了一颗绝望的心。昨晚,珍妮想:不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别人歧视的目光,她决定离开苏珊的家后,继续出来混日子。但现在,珍妮改变了主意。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她要搭最早的一列火车回家,祈求父母的原谅,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
(节选自《知音》)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珍妮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可由于她的一时糊涂去偷窃,而被收入了监狱。这个打击使她在出狱后也没有马上走出它的阴影。
B.本文结构上使用了照应的手法,如前文有珍妮听见伊莲打电话,后面有电话内容的解说。这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可读性。
C.小说的情节简单,但却不平庸,它以设骗局、解骗局的结构模式,给我们每一个没有犯错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D.杰森和伊莲父女俩虽然最后给与珍妮的行为以理解,但是他们仍然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蔑视失足青年的代表。
E.珍妮宁愿拿出5000元津贴,也不肯为自己辩护,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依然认为自己是个“贼”,她也认为别人都会这样看待自己。
小题2:文章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苏珊一家设计那个“骗局”的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4:面对像珍妮这样有犯罪前科的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技术跨越发展是指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实现迅速追赶。
历史已经证明,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再转移到北美,无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并实施反向工程,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了针对欧美的技术和经济赶超。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不少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仿效日本技术创新模式,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达国家,但是,他们采用了跨越策略,现在一举成为电信产业先进国,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这些国家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名列前茅。
近年来,技术跨越策略也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重视。世界银行在其1998—1999年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说,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正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它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而先进工业化国家仍有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我们对绿色革命记忆犹新。绿色革命首先发生在南亚,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农业技术跨越的一个范例。绿色革命发祥地印度很快成为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出口国。由于推广绿色革命,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事实上,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全面或者局部地运用了技术跨越策略。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运用跨越策略,世界经济力量正在从北向南和从西向东转移。英国和美国实现工业化所花的时间分别为150年和100年,而亚洲仅用了不到一代(三十年)的时间。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这意味着,它们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那时的30%。这些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将通过技术跨越达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6.下列对“技术跨越发展”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后进国家采用技术跨越发展策略,是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B.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之一。
C.后进国家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是技术跨越发展的目的。
D.后进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发展,可以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形成优势产业。
7.文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30%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B.亚洲实现工业化仅用了不到美国所花时间的三分之一。
C.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
D.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
8.下列对“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有着技术跨越发展的巨大空间。
B.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C.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D.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将造成先进工业化国家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B.后进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是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来缩小或消灭的。
C.后进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反超先进工业化国家。
D.技术跨越发展策略的实施,将会使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再次发生转移。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