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一头去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受。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感到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受。”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
的确,我们常常不堪人生之重,但若没有这人生之重,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请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此题为话题作文,写好此文要从所给的材料的指向来进行,材料的最后一段是写作的指向所在,“若没有这人生之重,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这些人生之重,否则我们的生活没有意义了。
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记叙文最好有两件事对比着来进行,议论文要摆明论点,然后通过举事例来证明,正反事例都要有,这样有说服力。
点评: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通过材料明确话题的方向,然后根据考生擅长的一方面来进行。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走在路上
眼前的风景不断的发生变化,既熟悉而又陌生。只有那些树那些草那些花不管迁移到哪里,还是那样的清新那样的充满了生机,只是那些路那些房子那些有了变化,让总有一种莫名的感概。?
路的风景很美,但我们还是想要停下来,有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可以让自己在疲累的时候能够休整一下,继续的坚持下去。走在路时因为心里有个想要去的地方,那个地方是自己熟悉的温暖的,心再冷也会变暖起来。
回到家里时,回到幼时长的地方时,总会感觉到时间都似乎变慢了。风慢慢的吹着,小麻雀蹦跳着在空地找食吃,而猫儿狗儿也懒懒的呆在门前,如果有经过,的毛竖了起来,里发出威吓的声,与那些宠物狗全然不同,那才是真正的狗的。?
走过来一些少年,只是笑笑过去。当一点大的孩子如今都已经长大了。也穿着很洋,如今随着城市的大发展,都已经没有了地域和城乡差别,可是那种浮躁感还是存在的。理智深刻的认识生命,还是需要岁月的打磨。?
总是不自的想起你,我和你其实一直在路。忽远忽近,忽实忽虚的。我从看不见你的时候,变得理智而淡然,漠然的在路看着那对待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里怕化了的年轻的父们,这正如如说的,父待子女是真正的实心实意的着,而子女对待父却是淡多了。也看见了那些面目端正,而心里可憎的小,给造怎样的不便和伤害的。?
路很短,总是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可是在路的感触总会很长。每个的外貌比起以往漂亮了许多,可是也都冷漠了许多,每个的心里都是那种各自扫门前雪,休管他瓦霜的心态,是对当前社会的不良风的影响,害怕祸及自。每当这时,我总想自己真的如武侠小说中的那些侠女一样有着一深不可测的武功,可以有能力救助弱小,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只能这样眼巴巴的看着,限于自的手无缚之力的柔弱而不敢做那种与事无补的事来。?
总喜欢在耳边戴MP3,让音乐在风中缓缓的流淌,将自己融入音乐中。或悲伤或无助的看着那些充满了生机的绿叶在眼前一晃而过,对生命有很多的盼和期待,总希望能够在健康的时候感受到更多。能够给自己的和自己的带来欢乐,而不快乐郁闷的感觉自己慢慢的消解,却不想和任何说,内心的感受也只能自己明白,路在自己的脚下,该怎么迈也只有自己慢慢的走过去的。?
流动的车子不停的向前,我的眼前总会出现古代的车马,那时候的条件比起现在来要差得许多,但我们发展到现在还是在那么多过去积累起来的。可是我们满天飘浮的望却似乎总没有满足和实现的时候,看去那么的清晰,却又那么远那么飘渺,那种无形的压力让自己总觉得很累,累在心里。?
于是只有在路,整理一下思绪,整理一下心。生活该怎么样还是会怎么样的。只要努力了,用心了,那么既使还在路行走,也会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心。天还是那么高,地还是那么宽,心也会变宽的。涌动的流中,有你有我有我们在。
本题解析:
“路”既可以是本义上的路,又可以是通往理想之路、生活之路,还可以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过程……“走在路上”,重心在“走”,强调过程重于结果,贵在参与,重在实践,责在追求,贵在奋斗不息。
【最佳立意】
①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肯走路的人永远也达不到目标,不敢走路的人永远欣赏不到远方的风景。
②只要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即使永远达不到目标,也是可贵的。
③不要因为有坎坷就裹足不前,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止步不前,要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④既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又不要贪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走路。
⑤不要总是低头走路,要经常抬头看路、回头看路,要经常清除掉鞋里的“沙子”。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机。—— 毕淑敏
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来自不紧急的事:读书、锻炼身体、与智者交朋友、业余爱好……——《读者》语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聊斋志异·王成》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学会等待
人生长路,情境种种,其中少不了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泪水,也必然少不了连接失败与成功之间的漫长的等待。
既然等待无法避免,就让我们学会等待。
等待是积蓄力量,蓄势待发,是暴风雨前沉默的寂静。
躬耕南阳,山野村夫,迎着朝霞出门,顶着烈日挥汗,载着夕阳回家。时常哼哼小曲,作作小诗,四处闲游,驾小舟于江湖之中,访僧道于山岭之上,寻朋友于村落之间,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行止随心,自由自在。看似隐逸避世之辈过的生活,但故事的主人公却有着响亮的名号——卧龙先生。他貌似隐居山林,其实时刻关注着天下百姓疾苦,规划着心中宏伟的蓝图。他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发现,就好像藏于磐石中的翡翠,终有一天将见于天日,扬名世界。
他若是没有耐心的等待,怎能等到刘皇叔的屈尊亲临,三顾茅庐?他若是没有蓄力的等待,怎能在刘备亲临之时,胸有成竹地草榻高卧?怎能身居草堂,而手绘西川五十四州图?又怎能一语道破天机,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积年蓄内功,一语惊天雷。一朝出草堂,天下定三分。
等待是自己积蓄力量的爆发。而有时候,等待则是对自己灵魂的忠诚。
谁知荒岛数年,倚一根汉节,拥两袖清风,处三面萧然,望四海无依,面对汪洋苍茫,待羝 乳乃归的永恒寂寞?苏武,他因副使的轻浮和莫须有的“罪行”被匈奴扣住,流放北海之上,绝衣食,断书信,以草根野鼠为食,以雪水朝露为饮。匈奴为了招降 他,可谓机关算尽。叛臣卫律拿着剑在他面前比划的时候,他痛斥卫律叛主而背亲,为降虏于蛮夷。旧友李陵带着苏武家人的噩耗来劝降的时候,“自分已死久矣” 六个字有如金石,掷地有声。他坚守着自己的灵魂,他等待着自己的明天。
无尽的等待等过了春华秋实,等过了君王更替,竟等到了汉胡冰消雪融,等到了回归大汉的一天。他的等待等到了他的载誉而归,他的等待等到了他的衣锦还乡,他的等待证明了他的赤胆忠心。
十载为胡虏,一心毕使命。不慕富且贵,日月照丹心。
学会等待,等待机遇的降临。
学会等待,等待积力的爆发。
学会等待,等待人格的升华。
就让我们学会等待。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由三则材料构成的材料作文题。前两则含意一致,都强调凡事不能急于求成,第三则与前两则的意思相反,突出抓紧时间、勤奋作为的意思。写作时可以有如下立意角度:
(一)从前两则材料出发
立意一:要学会积累点滴。没有深厚的积淀,就不能有卓越的表现,终究难成栋梁之材。正像读书、锻炼等不急迫的事情是为入的核心竞争力做准备一样。学习知识如此,掌握技能如此,科学研究亦如此,那种忽视点滴积累、企图一步登天的做法,是急功近利之人的不明智之举。
立意二:要学会等待。凡事等待,凡事忍耐,?凡事期盼,凡事包容。那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当前一些父母在培养孩子是揠苗助长,只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育,害莫大焉。
(二)从第三则材料出发
立意三:拒绝懒惰,勤奋努力,是应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办事拖拉延宕、等待观望,就会错失良机,延缓成功的进程,而只有学会勤奋珍惜眼前光阴,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拼搏,才有可能步入成功的快车道。
(三)从综合的角度出发
立意四:提高核心竞争力,既要重视点滴积累的寸进之功,遵循成长、成才、成事的基本规律,不盲目前进,又要寸阴是惜,刻苦勤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可以提速的环节及时出手,绝不磨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两年前,一支由7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引人注目。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对于登山,他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已经50多岁。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员应该能第一个登顶。
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他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网,关注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并把一些相关图片,按时发给家乡的电视台。王石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记者采访,不面对摄像机,专心登山。在海拔8000米营地宿营时,风景异常绚丽,队友们兴奋异常,纷纷跑出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到达海拔8300米的高度,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不得不放弃登顶,此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只有4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王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见闻或感受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