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6:06:56 【

1、写作题  用300字左右的篇幅讲述你家乡的一个民间传说。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2.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3.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读了上述三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自主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学习了孟子的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300字的短文。可以就一篇文章而论,也可就孟子思想或艺术风格而谈。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话题:鸟的评说
阅读《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参考答案:
例文一
           嫉妒最卑劣
七种鸟儿,从麻雀议论燕子开始,到苍鹰评价麻雀结束,都在竭力否定对方,真乃咄咄怪事。
说怪不怪,这从深处探究,是由于心理的狭隘。“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读《江南录》)远在九百多年前,王安石对嫉妒现象已经做了深刻的剖析。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是黄鹂一身美丽的羽毛,使燕子自惭形秽,因而妒火中烧。黄鹂说百灵,声音虽悦耳,动机却不纯。“悦耳”说,是自愧弗如得出来的真实结论;“不纯”说,是嫉妒心理编造出来的无稽之谈。
难道鸟儿之间的相互诋毁,都是出自于嫉妒吗?这不一定。但嫉妒是一种卑劣的情感,因而会产生卑劣的行为,这一点则是确实无疑的。鹦鹉学舌,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绝技。百灵不会,本无可厚非。但当它诋毁鹦鹉“最无原则”时,这显然是一种恶意中伤。同样,“举头闻鹊喜”,是民间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说。喜鹊喳喳叫,本身并不知。说它“生就一副奴颜媚骨”,这是鹦鹉因人们闻鹊噪有喜色,而发出的诅咒。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得好:“自己的思想愈卑劣,就愈要挑剔别人的错儿。”
嫉风妒雨,很难预报,也很难防范。有同学被评为“三好”生,于是就有人拿自己的“一好”强项与之相比,认为被评者不值得自己学习。更有甚者,拿三好学生的某一缺点嘲笑,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哪怕是一位同学受到老师的一次表扬,很快就有人讲出该同学某一方面的缺陷,甚至披露该同学某一时期的过错。也是说怪不怪的现象,嫉妒往往产生于同辈之间。飞禽不嫉妒走兽,禽兽不嫉妒人类,人类也是同辈人相妒。因嫉妒而诋毁,是弱者的表现。
妒贤嫉能者,可鄙!
见贤思齐者,可贵!
评点:本篇进入的角度是:鸟儿们竭力否定对方,原因之一是心理的嫉妒。文中先引用了王安石的话,后引用了克雷洛夫的话:两段名言同样证明嫉妒产生的原因,进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前者由外而内(因不胜而生嫉),后者由内而外(因思想卑劣而挑错),后者又是前者的深化。
例文二
         ?傲慢与偏见
七个鸟儿登场,演出一场闹剧。一个个评说对方,无一例外,全盘否定。其口气,不容置喙;其神态,不可一世。
这是一种骄横傲慢的态度。麻雀瞧不起燕子,燕子挖苦黄鹂,黄鹂鄙夷百灵,百灵对鹦鹉不屑一顾,鹦鹉又认为喜鹊不值一提,喜鹊居然讽刺苍鹰,苍鹰更不把麻雀放在眼里。寓言诗虽没有描画出各种鸟儿的语言、神态,但从它们评说的言词中,已清晰地看出了一群狂徒的嘴脸。
这是一种偏于一隅的见解。七种鸟儿,各有所长,但都没有被同类看到或提及。如燕子能报春讯,黄鹂有美妙歌喉,鹦鹉善于模仿,喜鹊给人以希望,苍鹰有凌云之志。是不知,还是不言?是视而不见,还是以偏概全?
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傲慢会产生偏
见,偏见也会产生傲慢。看了《鸟的评说》,更加确信了这一道理。因为轻视同类,就没有细视、全视同类,因而产生了偏颇之见;也因为已有偏见,就自视甚高,自命不凡,因而傲慢之态会油然而生。傲慢与偏见,互为因果,又都根植于缺乏自知之明。
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傲慢者同样是被轻视者。每种鸟儿都傲视同类,而每种鸟儿又都受同类的鄙视。这仿佛是一个难解之谜,其实,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巴尔扎克,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
现实生活中,傲慢与偏见结缘,不乏其人。有些青年,取得一点成绩,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看别人老不顺眼,总觉得周围的人不如自己,仿佛鹤立鸡群,无与伦比。因而,傲慢往往与孤独结伴,傲慢者往往是人生道路上的踽踽独行者。我身边的傲慢者,虽有同窗,而无好友;虽有同行,而无知音。因而,面目虽可憎,遭遇实可怜。
我奉劝傲慢者,对待同伴,态度还是谦逊点好;看待他人,方位还是全面点好。
评点:文章先勾勒七个鸟儿的神态,突出他们的傲慢嘴脸,然后溯本求原,分析产生傲慢心理的原因——缺少自知之明,最后描画其可憎形象,揭示其可悲处境,令傲慢者警醒。


本题解析:
写作提示:本题是要求学生就寓言诗写一篇作文,所以深刻理解寓言诗的寓意,以便选准角度,把道理说正确,说清楚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鸟儿们评说同类,措辞虽不尽一致,基调却大体相似:否定和诋毁。被否定和诋毁的鸟儿,有没有长处和优点?为什么否定和诋毁者看不到这些优点和长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没有人也犯有鸟儿们同样的错误?这些鸟儿否定同类者,自身有没有缺点和不足?它们看自身与看同类,眼光有什么不同?它们为什么不能作自我批评?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类似现象?王安石认为:“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用王安石这一观点,分析《鸟的评说》,你有什么样的认识?鸟儿们的傲慢态度,源于鸟儿们的偏颇之见,可以分析一下傲慢与偏见之间的联系。每一种鸟儿在否定其他鸟之后,自己也被另一种鸟所否定。这将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分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文章的思路大体就出来了,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立论,联系实际,就是一篇好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刷新”本义是刷洗使焕然一新。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演绎着“刷新”的故事。你对“刷新”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