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6:07:5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 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③史先生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天使希米小姐,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没有站起来。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这样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等优秀作品相继面世,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之旅》无不深具哲恩。
  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
  ⑤史铁生的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态度,深深感染了数不清的人。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舞姿,倾听到崇高心灵的歌唱。“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恋与景仰。他永远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生命的馨香,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
1.试分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自然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给你的人生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段文字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寄托了作者的哀思。(意对即可)
2.(1)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等,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
  (2)史铁生通过他充满睿智的哲思的作品,照亮我们日益颓废的心灵世界,使人反省、振作。(意对即可)
3.①与渎者分享的真切的心灵感悟。
  ②从自身经历出发,升华出的对心灵的真正探索与请问。
  ③追索人的价值和光辉。
  ④豁达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4.①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
  ②我们不仅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去点亮别人的心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
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人的生存的实践。
D.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
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
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D.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
B.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
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很难建立和发生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表述中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与世界不一定产生审美关系”,答非所问。
小题2:与原文不符,根据文意,缺少“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这个“自由想象和联想”的前提。混淆范围。
小题3:根据原文,“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强调的审美关系生成的条件或前提,和“审美活动很难建立和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强拉因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马 语
莫言
⑴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阳光灿烂,照耀着那堵枯黄的土墙,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只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闻名乡里的老马。
⑵“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摸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⑶我端详着这个很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⑷我曾经多少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临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答。
⑸“我现在回答你。”马说。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马说:
⑹“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恋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完美,为了惩罚,为了逃避,为了占有……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
⑺“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⑻“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⑼“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马语”为题,开篇写到乡村中的鸡和牛,意在突出“我”与马的亲近与对马的好奇。
B.文中写曾经的军马现在为生产队驾辕,表现了“我”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
C.马的“盲目”成为文章内在的线索,贯穿全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引出一匹军马传奇的经历。
D.第⑹段通过“马语”引入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E.结尾“我”对马装瞎的反应,表现了“我”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马”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以第⑷段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答案要点]
①坚强刚毅
②深沉静默,宠辱不惊
③有自尊和对军马的独特的见解
④有对于自己信念坚守与执着
⑤有不从流俗的品性
小题3:[答案要点示例]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的深沉、宽厚、冷峻、沉静等性格特点。
②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我”执着地想要探究马为何盲目的心愿表达得非常恳切。
③运用了人称的变化,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便于与马对话交流,使文章的情感性
得到增强。


本题解析:
小题1:B“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于文无据。D“引入故事”与“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之间不存在“说明”关系,“生动形象”更无从谈起。E“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无由得出;“我”的反应也未“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项2分]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评分标准:本题6分。任选其中3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形象特点”概括,1分;结合作品简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结论,能自圆其说,酌情赋分]
小题3:语言特点题型的答题要领: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孤立地仅从局部去抓文章的语言特色;②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总特色”下,体会文章语言的客观化、个性化、情感化、细节化、深刻化是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构成和谐的完美的整体的;④仔细推敲文章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另外还有掌握常见的语言特点类型。[评分标准:本题5分。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语言运用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语言要表现什么,1分,语言如何表现,2分);“运用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发现,视其自圆其说程度酌情赋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楼”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中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或“山外青山楼外楼”。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登上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行的时候,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晴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会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楼’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楼是古典,楼是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古诗词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楼”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B.“楼是古典,楼是东方”一语,艺术地概括了中国楼亭所具有的美的鲜明特色。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诗句意境清幽,表现的是李后主独自登楼赏月的情境。
D.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连用了三个“假如——”是想告诉我们中国古典小楼有与美妙的音乐、绘画同样的意境、景色和情调。
E.第五自然段中四个“我要以——”构成排比句,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典小楼的文化蕴涵。


参考答案:1.“楼”只有在中国文学里才蕴涵美感(只有在中国文学里才富有诗意)。
2.(1)“楼”字与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
  (2)“楼”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在西方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
3.使“楼”与中国古典文学联系起来(使“楼”以实用的境界进入艺术的境界)说明“楼是古典,楼是东方”。
4.A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茶花女柳依依
肖复兴
这是1900年的冬天,威尔第87岁。饭吃得越来越少,觉睡得也越来越少。一觉醒来,夜色沉沉,窗外再也看不到圣阿加塔乡间那明亮的星空。四周是一片墨汁一般浓重的夜色,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往事不时会格外清晰地跳出来,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排着队向威尔第涌来。
他太想念圣阿加塔了。那里有开阔的田野、谷地、葡萄园、玉米地,以及乡间的小路和路旁参天的白杨树,还有他在花园里亲自种植的郁金香、杜鹃和蔷薇……
他是1848年买下圣阿加塔的,那一年,他38岁,《纳布科》、《(欧那尼》等歌剧,让他声名大震,让他彻底告别了服苦役般的艰苦时日。之后,他所有的歌剧都是在圣阿加塔写下的,乡间给了他在城市里绝对没有的灵感.每写完一部歌剧的时候,他庆祝的方式都有些特别,他不喜欢觥筹交错的宴会,更反感官方或出版商搞的附庸风雅、陈词滥调的那一套,而是一个人回到圣阿加塔,拉上妻子,悄悄地在花园里栽种下一株树苗:《茶花女》是柳树,《游吟诗人》是橡树,(《阿依达》是苹果树……
他想起了那株柳树,想起了妻子朱塞平娜。
那一年,他50岁,写完了钟爱的《茶花女》,他问妻子:“亲爱的,我们种一株什么树好呢?”妻子想了想,说:“就种一株柳树吧。”连想都没有多想,他叫老花匠皮佐拉买来一株柳树,和妻子一起把它种了下去。妻子尤其喜欢这株柳树,她亲热地管它叫做“茶花女柳”.每次陪威尔第到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老远看见了那株柳树,她都要叫道:“看,茶花女柳!我们先去看看它吧。”
每年复活节到来的时候,朱塞平娜都要特别到那株柳树前,她总会为第一眼看到了嫩叶像小鸟啄破蛋壳探出头来而高兴得大呼小叫。威尔第愿意跟着她,俯身看着这大自然的奇迹。在威尔第的眼里,那柔韧轻刚刚飏的枝条,如同妻子那一头飘选的金发,在阳光下述人地闪耀。
威尔第也忍不住想起了花园里那个老花匠皮佐拉,他的心里隐隐地觉得有些对不起他.
威尔第是个怪人,他的音乐是那样豁达、细致、温情,但生活中却是那样的刻板,甚至粗暴得像头黑熊。而且,他还格外看重金钱,对待那登门找他更新歌剧的剧院专老板们,他索要高价,毫不客气,对待为他干活的农民,他也一样锱铢必较,他还常常会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火冒三丈,没头没脸地训斥他们一顿。
那一天,他就是这样把皮佐拉劈头盖脑地骂了一通。其实,只是为了那株“茶花女柳”。那株柳树也真是奇怪,妻子死后,它也渐渐地枯萎。皮佐拉找到威尔第,告诉他那株柳树已经死了,是不是要把它砍掉?威尔第一听,立刻火冒三丈,冲皮佐拉大骂道:“谁告诉你说?‘茶花女柳’死了?我看要死的是你这个畜牲!”皮佐拉一气之下,提出辞职。威尔第更为大怒:“滚吧,我不缺少你这样的蠢货!”结果,气急败坏的威尔第无理地扣下3000里拉的工钱,就是不给人家。
……
第二天天蒙蒙亮,冬天的米兰,晨雾浓重地遮挡住了窗户,屋子里有些晦暗。
威尔第把玛丽亚叫进来。玛丽亚是33年前他和妻子收养的一个小姑娘,妻子死后,一直都是她在照料着成尔第。威尔第从被子里伸出枯枝一样的手臂,指了指窗户,说:“请帮我把窗户打开。”接着,成尔第让她去请人来帮助写遗嘱。
当玛丽亚带着人走进屋里时,威尔第已经昏迷在床上。他们慌忙把他叫醒,又赶紧叫来医生。
威尔第睁开了眼睛,突然精神了起来,一条条地列着他遗嘱的条目,先从慈善机构开始,音乐家的养老院、医院,佝偻病人和聋哑人的福利机构,再说到家属、朋友和一直伺候他的玛丽亚,以及其他仆人们……他的头脑清醒而清晰,有条不紊,无一遗漏。
最后,他把玛丽亚叫到身边,问道:“皮佐拉,你还记得他吧?”
玛丽亚点点头。
威尔第也点点头说:“我死后,立即付给他3000里拉。我很愧疚,这是我欠他的工钱。而且,我还对他发了脾气,其实,他是对的,请转告他,请他把那株柳树砍掉吧。”
冬天还没有过去,88岁的威尔第与世长辞。米兰街头有20万群众为他送葬,意大利按照民族英雄的仪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老花匠皮佐拉也来到了米兰,加入长长的送葬队伍中。但他没有听从威尔第的遗嘱,把那株老柳树砍掉。,在圣阿加塔威尔第的花园里,那株“茶花女柳”依然在。
(文字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对刻画威尔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 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人公威尔第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茶花女柳依依”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第一段写了威尔第生命末期的生存状态,并借夜色的沉重黑暗,暗示威尔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2分)运用比喻,说明此时威尔第念念不忘圣阿加塔,引出下文的回忆。(2分)
小题2:(4分)这段文字不回避威尔第的性格弱点,写了他的吝啬、固执,丰富了其性格的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丰满;(2分)同时为下文写威尔第的自省、博爱张本,有力地烘托出其人格的高尚,使其形象更加光彩照人。(2分)
小题3:(4分)超凡脱俗,特立独行;(1分)挚爱妻子,充满柔情;(1分)为人真诚,勇于反省;(1分)热爱乡村,倾心自然;(1分)善良慈爱,慷慨大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小题4:(6分)①“茶花女柳”是朱塞平娜的象征,体现了威尔第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情;(2分)②“茶花女柳”是威尔第艺术事业辉煌的一个见证,体现了威尔第对它的一腔衷情;(2分)③“茶花女柳依依”是主人公临终人格升华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他的由衷赞美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一般都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对全文内容的感知来分析第一段对威尔第的年龄、生活状态、思想及环境的描写的目的。在结构上,从下文的内容与第一段内容的关系看,“只有往事不时会格外清晰地跳出来,”起着引出下文回忆的作用。
小题2:此题可结合着运用的表现手法,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对刻画威尔第的形象的作用。作者运用议论性的文字,把威尔第的音乐与他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性格弱点,从而使威尔第的形象更全面、丰满。从下文对威尔第的自省、博爱的形象塑造来看,这一段文字其实起着张本作用,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3: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简要概括,故答题时,只需根据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概括出来即可。可根据文中对威尔第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等文字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第二段“他太想念圣阿加塔了。那里有开阔的田野…”,表现了他热爱乡村,倾心自然;第三段写他他庆祝的方式都有些特别”表现了他超凡脱俗、特立独行;与妻子共同种树的情节表现了他深爱妻子,富有柔情;感觉对不起皮佐拉并付给他工钱,表明他勇于反省为人真诚;从收养玛丽亚和遗嘱内容可知,他善良、慷慨大方。
小题4:由第三、四、五段内容可知,“茶花女柳”是在写完《茶花女》后与妻子共同种下的柳树,因此,“茶花女柳”是妻子朱塞平娜的象征,也是他事业辉煌的见证;第九段,为了那株“茶花女柳”而大骂皮佐拉,体现了威尔第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情。因此,以“茶花女柳依依”为题,能表现出他对妻子的爱情,对艺术事业的追求。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依依”也体现了作者对威尔第的赞美。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