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6:07:5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小题1:赵伯韬得知吴荪甫孤注一掷做空头后采取了什么手段?吴荪甫又是如何应对的? 小题2:第一次工潮中吴荪甫是如何对付工人罢工的?之后工潮又为何复起?最后他们又是怎样平息工潮的?请简述。
参考答案: 小题1:赵伯韬不仅打算电请政府禁止卖空,(1分)而且怂恿交易所理事会和经纪人发文要增加一倍多的保证金。(1分)吴荪甫和王和甫等人决定背水一战,他们凑齐五十万,(1分)吴荪甫还把自己的工厂、公馆抵押上,(1分)并劝杜竹斋做空头或保持中立。(1分) 小题1: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屠维岳。(1分)屠维岳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1分)谁知,被收买的女工薛宝珠醋意大发,向其它女工告了密,结果姚金凤被当成了资本家的走狗,身败名裂,工潮复起。(1分)于是他们用反间计,重用薛宝珠开除姚金凤,工人们上当受骗,接受了屠维岳的条件复工。(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为简答题,要求任选一个,不可全答。在读清题的基础上,选一个。并且每个题都把内容通过分段的问的方法给出,因此答题时不会无话可说。关键是要熟悉名著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勾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费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阳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深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点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一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一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我的费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镌刻在我的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根本原因是素朴得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列·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由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决定的。
| E. 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小题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地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衬托。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4分) 答: 小题4:“光明在低头一瞬”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8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 “清凉与圣洁之气”指的是一种朴素、宁静、神圣、纯洁的情感氛围。(意思对即可)(2分)“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1分)“神情凝重的唱着赞美诗 的教士”表现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1分) 小题3: 衬托,铺垫(单纯答“衬托”“铺垫”“对比”也可)。(若答成文中使用的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如:①以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手法2分,举例分析得当2分) 小题4: 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2分)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4分)(意思对即可) 探究:同意。(1分)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4分) 不同意。(1分)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的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难度大,C项次之。B.原因是“充满了奢华之气”,与宗教的朴素的精神相悖。“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理解过于表面肤浅。D.见“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一句,文中并未涉及其风景画的色彩和线条特点。而故乡的风土人情只是滋养了他朴素深沉的情感和艺术观。E.因为列宾 是一位“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作者并未对两位画家的高下做出明确评判。 小题2: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小题3: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小题4: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点灯时分?郭文斌 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点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生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可是热闹是躲不脱的。紧紧地关了门窗,热闹还是不可阻挡地挤将进来,让人无可奈何。就索性站在阳台上,面向老家出神,而身心竟一下子踏实了下来。 老家的元宵夜没有汤圆,也没有眼下这绚丽多彩的华灯和开在天空的一树树银花,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夺人的宁静,活生生的宁静,神一样的宁静,似乎一伸手就能从脸上抓下一把来。 那宁静,是被娘的荞面灯盏烘托出来的。 那灯盏拳头一般大,上面有一盏心,可盛得一勺清油。捻子是半截麦秆上缠了棉花。夜幕降临时分,几十个灯盏便被点燃,端到当院的月光中,先让月神品赏。如果没有风,几十尾灯焰静静地在乳样的月光中泊着,那种绝尘之境,真是用文字难以传达的。 赏完月,灯盏便被分别端到各个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包括牛羊鸡狗、磨子、水井、耕犁等。让人觉得天地间的所有物什连同呼出的气上都带有一种灵性。似乎耕犁磨盘它们不时会扯着你的手跟你攀谈几句。那时谁也没有问为什么要给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点灯,只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不应该了,而生命不正是一种“应该”吗? 现在想来,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朴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连同真啊。 用老人们的说法,这正月十五的灯盏,很有一点神的味道。一旦点燃,则需真心守护,不得轻慢。就默默地守着,看一盏灯苗在静静地赶它的路。看一星灯花渐渐地结在灯捻上,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福中,喜悦中,感动中。渐渐地觉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我想佛家所说的定境中的喜悦也不过如此吧。现在想来,当时守着的其实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最深处。那种铺天盖地的喜悦正是因为自己离自己最近的缘故,那种纯粹的爱正是因为看到了那个本来。 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他用一个最具活性的东西,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命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后来看了一些资料,知道既甘又苦且柔且韧的荞面具有别的食品不能代替的活血降火功用,就更为祖先用荞面做灯盏叫绝。它,不正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吗? 天下没有不灭的灯。大人们用灯捻上留下的灯花来安慰灯的熄灭给儿女们的打击。说,那灯花将预示着来年的收获和前途,而将人们的心思转移到期冀当中。 那灯焰最后的一闪终于到来,整个屋子一下子失魂似的空落。熄灭毕竟给了我们不小的打击。 这时,母亲就要说,尝尝娘做的灯盏是什么味道。 我不知母亲是否存心转移我们的心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空落真的被产生于舌头上的实在的喜悦安抚了。一种大美在双齿合上的同时变为一种实在的满足。 现在,我站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穿过喧哗和骚动,面对老家,面对老家的荞面灯,终于明白,我们的迷失,正是因为将自己交给了自我的风,正是因为离开生命的朴真太远了,离开那盏泊在宁静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太远了,离开那个最真实的“在”太远了。 灯,又何尝是风能吹得灭的。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老家元宵夜“点荞面灯”风俗,有哪些活动?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2:第六段说“现在想来,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朴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连同真啊”,根据文意,说说这里“善”、“美”、“真”的具体内涵。(4分) 小题3:作者是如何理解先民们留下点荞面灯盏风俗之用意的?(4分) 小题4: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两段的含义与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点灯让月神品赏。②将灯盏分派给每人每屋每物。③守护灯盏至油尽灯灭。④品尝荞面灯盏。 小题2:①“点灯”风俗,包含万物有灵、人要学会感恩的思想。②“点灯”风俗,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诗意。③“点灯”风俗,启示生命的本色是宁静淡泊的。 小题3:①通过点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生命的意义和状态,说明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②荞面具有活血降火的功用,荞面灯盏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一种清凉的制衡。 小题4:含义:①指出浮躁的现代人被欲望挟持,失去了宁静,背离了生命的本色。②相信人性之灯永不熄灭,呼唤生命回归本色。作用:①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②深化文章的主旨。
本题解析: 小题1:文章的第3段到第12段集中写老家的“荞面灯”,这道题的答案也就要从这几段中归纳概括。按时间顺序我们会找到以下信息,第4段“那灯盏……先让月神品赏”,第5段“灯盏便被分别端到各个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第7段“这正月十五的灯盏……需真心守护……就默默地守着”,第11段“尝尝娘做的灯盏是什么味道”第12段“一种大美在双齿合上的同时变为一种实在的满足”。稍微归纳一下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每点1分,共4分) 小题2:这是一个过渡段,“这”指代上文,联系上文,第5段,作者写将灯盏分派给每人每屋每物“让人觉得天地间的所有物什连同呼出的气上都带有一种灵性……”表达出万物有灵的思想,“给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点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应该……”表现出人要学会感恩的思想。以上是“善”。再联系第7段,“看一星灯花……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福中”, 启示人们生命的本色是宁静淡泊的。以上是“真”。“渐渐地觉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点灯这个风俗使日常生活诗意。以上是“美”。(写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第8自然段开头句“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提示考生这一段是对点灯意义的探讨。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命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第二层,由荞面写到了荞面灯“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两层含义,稍加归纳就是答案。(写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这道题有两问,含义和作用。从含义的角度来分析,本文是一篇怀旧散文,怀旧散文所写的事物往往是现在生活中所缺失的,是作者怀念的,希望保留的,从最后两段来看,“离开那盏泊在宁静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太远了,离开那个最真实的“在”太远了” 显然作者借对荞面灯的怀念是在反映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宁静,远离了“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背离了生命的本色。最后一段“灯,又何尝是风能吹得灭的”表明作者相信人性之灯不会熄灭,呼唤回归生命本色。作用角度来看,考查的是文章最后两段,常见作用便是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含义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作用每条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孔明采取何计破了西羌之兵?请简述其过程。
参考答案:诱敌深入。 ⑴孔明令关兴、方苞埋伏于山路处,又令姜维引兵从寨后走,空留寨栅,引兵转入林中。 ⑵又令姜维和小股伏兵出没于山路之上。 ⑶借当时天降大雪、山路极滑的天时、地利等有利条件,使铁车滑入坑堑,互相践踏之际,五路大军一齐掩杀,杀了羌兵主将赵吉元帅,活捉了西羌丞相雅丹,最终破了羌兵。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康熙王朝的世界科学巨擘 程启贵 梅文鼎,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吴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他活了89岁,却从来没有当过一天官,但身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却与他成了至交,康熙皇帝一连三次接见他,为的都是两个字——科学。他成了君臣共同奉迎的“老师”。梁启超说:“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 1633年,梅文鼎出生在宣城伏村。他天赋很高,“九岁熟五经,通史事”,被当地人称为“神童”。 五经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是封建时代历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让儿子早早地接触五经表明父亲的殷切期望,但儿子却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艰难了。梅文鼎在15岁时被补为博士弟子员,即仅能进地方官学的生员,此后再也没有考取过什么功名。他20岁时结婚,接着,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在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守孝的日子里,梅文鼎就再也没有时间与心力去忙于举业了。 梅家乃书香门第,所以梅文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读书学习。其父梅士昌,是明末的一名诸生,明朝灭亡后,梅士昌归乡隐居,埋头于学术研究,尤其致力于《易经》的研究。梅文鼎很早就接触《易经》,对易学神秘的数学排列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梅文鼎的回忆中,我们发现,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历算专家,还受他幼时私塾先生罗王宾影响。先生很喜欢这个灵气十足的学生。梅文鼎从先生的解说中明白了:这些看似亘古不变的星宿,原来也是有规律地变化的。至于这个规律变化到底是什么样的,罗王宾还会自己制作天文仪器,模仿天象,直接地模拟给梅文鼎看,直看得梅文鼎专注入迷,废寝忘食。给梅文鼎以指点的另一位“高人”,是其同乡先贤倪观湖先生。他教给梅文鼎的主要是日月交食现象、原理及计算方法。在得到倪观湖老人的赞许后,梅文鼎致力于学习历法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梅文鼎的主要贡献在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他在著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传统天文学中的许 多方法,如郭守敬的三次内插法、黄赤相求术在明代已失传,因为梅文鼎的 发掘而大放异彩。他曾撰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他还借鉴西方天文仪器的原理,制成了璇玑尺、揆日仪、月道 仪等多种仪器。梅文鼎在另一部著作《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学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其中《古今历法通考》一书,对西洋历、回回历以及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都做了系统的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历法学专著。他对中西历法不抱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研究。这种主张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梅文鼎还在介绍和发展来自西方的数学知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善于吸取西方数学成就加以消化理解,然后用浅近平易的语言表述出来,使人们易于掌握。例如当时西方的积化和差术(即九九加减术)虽已传入我国,但西方传教士们“仅举其名,不详其说”。梅文鼎通过数十年的研究终于“得其条贯”,并在《环中黍尺》一书中加以说明。他所提出的对于十二面体、二十面体等多面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也是当时传入我国的西方数学所未涉及的问题。 梅文鼎在发扬祖国传统数学方面也做出许多贡献,例如他对勾股定理创出了新证法。他在《授时平定三差详说》一书中对几乎失传的垛积术和招差术(即高阶等差级数)进行了深入研究,阐发其原理 并创出新解。在《方程论》中,他纠正了当时一些流行著作的错误,对系数为分数的一次方程组提出新的解法。自从西方数学传入我国后,学者们或轻视中算,或排斥西学,门户之见颇深,梅文鼎则为综合研究中西数学开了先例。这 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钱大昕称赞他为“国朝(清朝)算学第一”。 他一生著书80余种,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摘编自2011年9月《人物》,第258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世界科学巨擘”的梅文鼎,虽然从未当过官,却成了康熙皇帝和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共同奉迎的“老师”。 B.梅士昌让儿子早早地接触儒家最主要的经典,表明父亲非常希望梅文鼎将来能走科举之路。但梅文鼎却不愿做官,喜欢研究天文历算。 C .私塾先生罗王宾很喜欢灵气十足的梅文鼎,也正因为这种喜欢,使梅文鼎增强了学习的动力,逐步走向成功。 D.我国第一部历法学专著《古今历法通考》一书,体现了梅文鼎对中西历法不抱偏见,以实事求是的 态度加以研究的治学精神,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E.梅文鼎的贡献还在于复兴中国已经失传的天文、算学和数学知识。如三次内插法、黄赤相求术和垛积术、招差术。 (2)享有世界声誉的梅文鼎在科学领域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梅文鼎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具有对学术不抱偏见,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请以他对西学的研究为例,简要分析。 (4)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吴孝和齐名,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世界科学巨擘”的梅文鼎,有人认为他的成功在于其仕途不顺,是偶然的;有人认为他的成功为志趣使然,是必然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1) (5分) A D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其它选项不给分) (2)(6分) ①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2分) ②用浅近平易的语言介绍和发展来自西方的数学知识。(2分) ③在发扬祖国传统数学方面做出许多贡献,且为综合研究中西数学开了先例。(2分) (3)(6分) ①深入研究西学,并撰书介绍。如介绍西方天文学知识和数学知识。(2分) ②借鉴西学。如借鉴西方天文仪器原理制成多种仪器。(2分) ③将西学与中学融合。如将许多西方天文学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且在综合研究中西数学方面开了先例。(2分) (4)(8分) 观点一:认为梅文鼎成功在于其仕途不顺,是偶然的。(2分) ①梅文鼎 “九岁熟五经,通史事”。早早地接触含有封建时代历朝科举考试主要内 容的儒家最主要的经典,表明父亲非常希望梅文鼎将来能走科举入仕的道路。(2分) ②仕途之路不顺,除了15岁时被补为博士弟子员,即仅能进地方官学的生员,此后 再也没有考取过什么功名。(2分) ③祖父与父亲去世后,由于家庭生活所迫,梅文鼎再也没有时间与心力去忙于举业了。(2分) 因此,仕途不顺、放弃举业,使梅文鼎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与研究学术,客观上促使梅文鼎成为“世界科学巨擘”,所以说其成功是一种偶然。 观点二:认为梅文鼎成功是志趣使然,是必然的。(2分) ①产生兴趣。父亲梅士昌归乡隐居,埋头于学术研究,尤 其致力于《易经》的研究。梅文鼎很早就接触《易经》,对易学神秘的数学排列产生浓厚的兴趣。(2分) ②专注入迷,废寝忘食。受他幼时私塾先生罗 王宾影响,梅文鼎知道了星宿的名称、位置及四季变化情况以及这些看似亘古不变的星宿,原来也是有规律地变化的,并对罗王宾用自制天文仪器模拟天象看得专注入迷,废寝忘食。(2分) ③坚定志趣。同乡先贤倪观湖先生,教给梅文鼎日月交食现象、原理及计算方法,并且赞许他。此后,梅文鼎坚定了致力于学习历法的意志。(2分) 观点三:梅文鼎的成功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2分) ①偶然因素体现在梅文鼎仕途之路不顺和家庭生活所迫。这在客观上使梅文鼎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与研究学术,促使其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功。(3分) ②必然因素体现在梅文鼎的兴趣爱好上。梅文鼎从小受父亲影响,对易学神秘的数学排列产生浓厚的兴趣;私塾先生罗王宾使他对天文学专注入迷,废寝忘食;同乡先贤倪观湖先生坚定了梅文鼎致力于学习历法的意志。爱好科学并且兴趣浓厚,使其深入钻研,这是成功的基础。(3分) (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